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对西昌邛海周边地区人群肝脏损害的情况.方法随机选择该地区4个乡20个村民小组5~60岁村民1060例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经超声检查肝纤维化异常率为26.89%,日本血吸虫感染率与肝纤维化异常率存在正相关(P<0.002), 虫卵负荷量与肝脏的损害有直接的关系(P<0.001);不同性别感染血吸虫者II级以上肝损害与未感染者差异有显著性(P<0.025);肝纤维化随年龄增长明显呈上升趋势;有血吸虫病诊断依据者肝纤维化异常率明显高于无依据者(P<0.005);未接受治疗的患者肝纤维化异常率与接受治疗者差异有显著性(P<0.025).结论人群肝纤维化与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感染率、感染度、接触疫水及治疗等因素有关,超声检测能直接评价人群血吸虫病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凤仪村居民血吸虫感染及血吸虫病对居民肝、脾损害情况。方法对5~65岁居民进行查病,确定感染情况,同时对受检者用B超进行肝、脾检查。结果人群血吸虫感染率4.81%,各年龄组均有患者,男、女人群肝、脾肿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异常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肝纤维化异常率增高,有病史人群与无病史人群、粪检阳性人群与粪检阴性人群肝、脾肿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凤仪村人群血吸虫病病情仍较严重,肝、脾损害明显,同时提示超声检测能评价人群血吸虫病病情。  相似文献   

3.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开罗会议制定的”超声诊断在血吸虫病应用中的试行标准化方法”,在日本血吸虫所致肝脏病理损害超声图上可显示明确特征性的基础上,作者于1992年在血吸虫病重疫区的两个自然村,整群抽样1004例村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结果显示肝实质有不同程度改变者639人(63.6%),其中肝实质改变为I级者454人(45.2%)、Ⅱ级131人(13.0%)、Ⅲ级54人(5.4%)。肝实质超声图显示异常者中粪检、免疫学检查、直检阳性者与各项检测阴性者进行比较,两组超声异常率分别为74.1%及9.8%(P<0.01),而非流行村200例配对对照组未发现1例超声异常。另通过对成人和儿童肝、脾、门静脉内径的超声测量结果表明,判断异常的标准值尚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再次证实了B超在现场应用中,对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的评估和防治效果的判断具有实用价值,可作为该病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病重疫区人群B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开罗会议制定的“超声诊断在血吸虫病应用中的试行标准化方法”在日本血吸虫所致肝脏病害损害超声图上可显示明确特征性的基础上,作者于1992年在血吸虫病重疫区的两上自然村,整群抽样1004例村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结果显示肝实质有不同程度改变者639人(63.6%),其中肝实质改变为1级者454人(45.2%),II级131人(13.0%),Ⅲ级54人(5.4%)肝实质超声图显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清Ⅵ型胶原在评估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程度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和59例经秋水仙碱或安慰剂治疗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Ⅵ型胶原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同时对小鼠肝脏病理改变及患者肝脏B超和各临床指标作了观测。结果小鼠血清Ⅵ型胶原水平在感染后进行性升高,并与肝脏病理变化基本一致;患者血清Ⅵ型胶原较正常人也有明显升高(P<0.01),但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有所下降,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Ⅵ型胶原可能是监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进展及药物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血吸虫感染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肝纤维化脾大脾亢患者59例,取肝组织进行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并查肝组织血吸虫虫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1。ISA)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及血清胶原蛋白(HA),血小扳转化生长因子BB(PDGF-BB)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分析乙肝阳性与乙肝阴性肝纤维化患者之间,肝组织血吸虫虫卯阳性与虫卵阴性肝纤维化患者之间的肝纤维化程度、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影响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显著异常,其血清HA和PDGF—BB分别为(1.03±0.35)ng/ml和(0.31±0.04)ng/ml,与单纯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的(0.69±0.20)ng/ml和(0.11±0.03)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组织虫卯阴、阳性患者问的肝纤维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66,P〉0.05);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与乙肝感染相关(B=0.382,P〈0.05),与肝脏血吸虫虫卯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乙肝比血吸虫病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更严重,临床上应先确定肝纤维化的病因,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与超声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为探寻能早期、敏感、全面反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指标,对血清肝纤维化诊断及超声诊断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3例粪检阳性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和83例正常人群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和LN)的检测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血清肝纤维化诊断在患者组的总阳性率为79.5%,正常人中仅为6%,两者具显著差异;超声诊断在两组中的检出率则分别为83.1%和10.8%,卡方检验亦具显著差异(P<0.01)。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患者组中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结果的符合率为74.7%,区两种诊断方法的主要参数指标与肝实质分级呈正相关。结论两种方法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诊断具较高敏感性及相关性,结果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联合运用能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全面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及活动情况,对早期诊断和防治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安络化纤丸联合γ-干扰素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纽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给予吡喹酮驱虫治疗及驱虫后的一般护肝治疗,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安络化纤丸联合γ-干扰素,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变以及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血清ALT、AST和TBil都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PCⅢ、HA、LN、Ⅳ—C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门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与治疗前比较也有明显减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γ-干扰素可以改善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症状、保护肝脏功能、减轻肝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TGF-β1)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脏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 用昆明小鼠感染尾蚴建立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感染后6、10、14、18周杀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内CTGF、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10周时形成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此时肝内CTGF表达达高峰。且10、14、18周时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模型组TGF-β1蛋白定量和CT—GF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18周时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模型组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 CTGF与TGF-β1的表达与日木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TGF-β1的致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通过CTGF的生物学作用介导,阻断CTGF的传导通路可能是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同时又是乙肝病毒的高感染区。血吸虫和乙肝病毒均可引起肝脏不同程度的损害,血吸虫和乙肝病毒感染关系的调查较多,但结果不一,有报道乙肝病毒感染是加速慢性血吸虫病发展成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乙肝病毒感染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特别是肝超声日改变的报道甚少。为此,我们对四川一血吸虫病重流行区的一千余人进行了血吸虫、乙肝两对半和肝脏B超等三项检查,并分析了乙肝病毒感染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1对欧和方法1.且对我选自眉山县正山口乡白塔、与管两个村6-60岁村民。1.2血吸由田诊所…  相似文献   

11.
胆囊结石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附402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病种、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及不同性别肝病患者胆囊结石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肝病患者胆囊结石阳性率:血吸虫性肝硬化(26.4%)与脂肪肝组(28.7%)明显高于非肝脏疾病组(14.6%)(P<0.01),非血吸虫性肝硬化(16.2%)、肝囊性病变(18.9%)及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组(14.7%)与非肝脏疾病组无显著差异(P>0.05);Child-PughA级(15.0%)、B级(22.5%)及C级(31.3%)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22.5%)与女性(23.4%)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吸虫性肝硬化与脂肪肝患者为胆囊结石患病的高危人群;肝病患者胆囊结石患病率与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肝病患者胆囊结石患病率无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E)对小鼠日本血吸虫性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模型,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VitE高、中、低剂量组,感染尾蚴同时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150、50、5mg/kg)VitE,灌胃给药,每日1次共8周,8周末处死动物,HE、VG染色及透射电镜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星状细胞(HSC)标记物α-平滑肌动蛋白(aSMA)表达情况,并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VitE抑制模型组肝脏虫卵肉芽肿反应,减小肉芽肿直径(P〈0.01),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降低ALT和AST水平(P〈0.01);降低肝组织MDA含量(P〈O.01),提高SOD活性(P〈0.01);减少α—SMA阳性细胞数(P〈0.01),均呈剂量效应关系。VitE对肝脏Hyp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VitE对小鼠日本血吸虫性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VitE抑制肝脏虫卵肉芽肿和炎症反应、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HSC活化和增殖及保护肝脏细胞免受自由基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HBsAg人群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吸虫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在安徽省一中度血吸虫病流行村,采用病原学方法(Kato-Katz法,二送六检)和血清学方法(ELISA法、IHA法串联筛检方案)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检测,同时平行检测HBsAg(ELISA法),并进行相关个案调查。结果 1)居民HBsAg阳性率11.21%(105/937),其中男性12.38%(50/404),女性10.32%(55/533),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wald=1.545,P=0.214);25-34岁及以上年龄组HBV感染的危险度(OR)是5~14岁组的8.852~10.5ll倍(P均d0.001);2)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与HBsAg携带率年龄性别分布曲线走向基本一致,有随年龄增大而上升趋势;≥25岁居民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粪检阳性率、HBsAg携带率分别在30%、3.13%和10%以上;3)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与非血吸虫病患者HBsAg携带率分别为7.69%和9.96%,HBsAg平均A值分别为0.180(一0.005,0.364)和0.234(0,141,0.327),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血吸虫抗体阳性与阴性者HBsAg携带率分别为12.26%、10.66%,HBsAg平均A值分别为0,246(0,166,0.327)和0.241(O.182,0.301),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HBV与血吸虫感染有相关性,但≥25岁居民血吸虫合并HBV感染的潜在威胁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4.
晚期血吸虫病对患者体能和劳动力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晚期血吸虫病对患者体能和劳动力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安徽省宿松县2个乡40-70岁无其它严重慢性疾病的血吸虫病患者48例,在非流行区相对应年龄、性别人群随机抽取健康对照者56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查;并用B超检查肝实质损害情况,以台阶试验进行体能测度。结果:病例组48人和对照组56人的生活、劳动、社会经济和居住环境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病例组的平均身高(156.29cm)和体重(50.72k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9.41cm和53.92kg,均P<0.05);病例组劳动力有中等下降或完全丧失的13例(28.3%);而对照组有中等下降的7例(12.7%),无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P<0.01)。过去1年中病例组因病不能工作平均4.11d,对照组为0.86d(P<0.01);病例组出现腹痛、腹泻和乏力等症状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肝实质损害Ⅱ级者21例(占43.75%),Ⅲ级者8例(占16.67%),对照组Ⅱ级者7例(占12.73%,P<0.01);病例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11.06g/L)、握力(303.83N)和台阶指数(61.09)与对照组(分别为122.27g/L、344.20N、71.84)的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均P<0.01)。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体能平均相差15.0%。结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劳动力和体能受到明显损害,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虽多数可达临床治愈,但其劳动力和体能仍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兔与病人(晚期)的血清透明质酸(H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感染日本血吸虫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经杀虫治疗,均在感染后28周解剖,两组间肝纤维伦程度有明显差异(P<0.001)。血清TNF水平与肝组织学检查肝纤维化程度,肝胶原含量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等相关。晚期病人亦获类似的结果。提示血清TNF水平可作为肝纤维化一个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效果中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江苏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防治策略和效果。方法采取以控制钉螺、人畜筛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纵向观察、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3--2007年全省灭螺覆盖率和人畜化疗比率逐年增加,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及人畜血吸虫感染率逐年下降。灭螺覆盖率与感染性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环境数、人群感染率、家畜感染率及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均呈显著负相关(r与感染螺面积=-0.897,P=0.039;r与歙螺环境=-0.937,P=0.019;r与人群感染率=-0.913,P=0.031;r与家畜感染率=-0.991,P=0.001;r与急性血吸虫病=-0.894,P=0.041);人、畜化疗比率与感染性钉螺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r人化疗比率=-0.965,P=0.008;r畜化疗比率=-0.921,P=0.027);经费增加与人、畜感染率呈显著负相关(r经费和人感染率=-0.897,P=0.039;r经费和畜感染率=-0.971,P=0.006)。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人、畜感染率与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及灭螺覆盖率间均有直线关系。结论以控制钉螺、人畜筛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效果显著;灭螺和化疗是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最直接有效的措施;防治经费的稳定增加是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1975至1995年我院对临床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行肝左叶组织活检218例,其中病理诊断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以下称血肝)110例,门脉性肝纤维化(以下称门肝)和坏死后性肝纤维化(以下称坏肝)106例,慢性肝炎并血吸虫卵沉着1例,肝血色病1例。本文就216例临床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病理诊断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16例晚期血吸虫病诊断依据:a.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b.有血吸虫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状和体征;c.血吸虫病原或血清学检查阳性。血肝ilo例中男86例,女24例,年龄13-60岁;其中农民66…  相似文献   

18.
人体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病理学不如曼氏血吸虫感染的那么明确。对日本血吸虫病的描述常假借曼氏血吸虫病的研究结果。急性毒血症性日本血吸虫病(片山热)在流行区出生的人中很少见,但常见于外来人口首次感染者。慢性重度感染的主要损害为肝脏的门脉周围纤维化伴脾肿大与门脉高压。在一些肝纤维化病例可见肺动脉炎与肺原性心脏病。如同曼氏血吸虫感染,在流行地区的人群中大多为无明显病理变化的轻型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肝纤维化有关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消退素RvE1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探讨合理的防治策略。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感染5wk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对照组(血吸虫感染+NS.)、治疗组(血吸虫感染+RvE1),以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感染10wk后取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采用ELISA 法测定Rv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TNF-α和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感染10wk后,各组小鼠未见自然死亡,各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感染10wk后,RvE1治疗组小鼠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包括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及层粘连蛋白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10wk后,RvE1治疗组小鼠血清中促炎介质TNF-α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抑炎介质IFN-γ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我们认为给予外源性RvE1可以通过抗炎及促进肝脏炎症消退,发挥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新的疫苗候选分子对小鼠的保护性免疫效果。方法:利用已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BK-Sj14-3-3在大肠杆菌BL21内表达的日本血吸虫(大陆株)14-3-3epsilon同型融合蛋白质,免疫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第3次免疫后2周感染尾蚴。42d后剖杀小鼠,计算其减虫率和肝减卵率。结果:各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获得了部分抗血吸虫保护性免疫力,第1、2、3各免疫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2.7%(P<0.05)、30.7%(P<0.05)、27.5%(P<0.05);其肝减卵率分别是48.5%(P<0.05)、43.1%(P<0.05)、28.2%(P<0.05)。结论:首次证明日本血吸虫14-3-3epsilon同型重组融合蛋白可诱导小鼠抗血吸虫感染的部分保护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