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femABX家族是一大类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基因的统称,主要见于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迄今已发现20种,主要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有关.转座子插入失活该类基因的葡萄球菌(敏感菌株和耐药株)表现出对甲氧西林及其他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的上升.该类基因可作为新的作用靶位,开发既可克服葡萄球菌属现有耐药又具特异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是因为后者能诱导产生一种新的PBP2a所致.万古霉素则作用于肽聚糖D-Ala-D-Ala从而阻遏细胞壁形成,可用于治疗MRSA感染.但自报道万古霉素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后,治疗形势日渐严峻,寻找新的作用靶位开发全新的抗菌药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近年来发现的一些可能的新靶位基因的结构、功能、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新的糖肽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异二聚体的设计、合成和抗菌活性。应用多价结合发现新药物的原理,例如将万古霉素分别与头孢菌素A或B化学连接产生异二聚体抗生素。这些新化合物同时作用于糖肽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细胞靶位,抑制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抗生素8a-f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都具有显著抗性。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专一性地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些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PBPs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研究PBPs则对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已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②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即改变细菌外膜蛋白,减少抗生素吸收.③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且外膜通透性无障碍的细菌.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能力是通过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点,其结果或是改变PBPs数量,或是降低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即染色体介导的改变PBPs而产生的耐药性,称为固有耐药性.这种不依赖β-内  相似文献   

4.
岳慧杰  宋小骏  罗璨 《中国药师》2013,16(9):1412-1417
自1961 年首次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以来,由MRSA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1].以万古霉素为代表的糖肽类抗菌药物是治疗MRSA引起感染的最常用药物之一;但随着MRSA感染病例的增加和万古霉素广泛应用,临床出现了万古霉素治疗失败病例,随之提出了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关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其实非常复杂[2].目前较多研究证实,主要机制是其染色体上的mecA 基因编码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 PBP2a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低,从而使细菌表现出对甲氧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MRSA的耐药性及其治疗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是院内感染最常见致病菌,占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的60%~80%〖1〗.MRSA几乎对所有正在使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通过从某些肠球菌处获得质粒而扩大其耐药谱或增强其耐药性.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临床后,迅速出现的SA耐药株中MRSA的比例超过90%,到1993年发现几乎所有的MRSA均对环丙沙星耐药,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深入了解MRSA耐药机制,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位,是有效控制耐药菌感染发展与蔓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国内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的耐药特点及抗菌药物应用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如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甲氧西林耐药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特点是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常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和四环素耐药,抗菌药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万古霉素耐药性肠球菌,根据药敏结果,联合用药,青霉素耐药性肺炎链球菌,治疗上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大剂量阿莫西林 酶抑制剂,铜绿假单胞菌呈多重耐药性,对其抗菌活性较强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等。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抗菌药可用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剂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酶抑制剂。阴沟肠杆菌产AmpCβ-内酰胺,对碳青霉烯烯及第四代头孢素类敏感,对非β-内酰胺类药物需根据药敏结果确定。通过对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的耐药特点及抗菌药应用对策进行介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内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的耐药特点及抗菌药应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如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甲氧西林耐药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特点是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常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和四环素耐药,抗菌药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万古霉素耐药性肠球菌,根据药敏结果,联合用药。青霉素耐药性肺炎链球菌,治疗上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大剂量阿莫西林+酶抑制剂。铜绿假单胞菌呈多重耐药性,对其抗菌活性较强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等。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抗菌药可用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剂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阴沟肠杆菌产AmpC β-内酰胺,对碳青霉烯类及第四代头孢素类敏感,对非β-内酰胺类药物需根据药敏结果确定。通过对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的耐药特点及抗菌药应用对策进行介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物,因其化学结构中都有β-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它们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免疫学特性。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氧青霉烷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  相似文献   

9.
钟小斌  杨玉芳  温燕 《中国药房》2009,(20):1589-159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抗菌药物之一,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细菌对其产生耐药的现象逐渐加重,甚至出现同时对多种β-内酰胺类品种耐药的现象,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等。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制有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产生口一内酰胺酶以及主动外排机制,其中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而失去活性是最主要的耐药机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抑制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通过总结呼吸道感染者的病例,研究分析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结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抗生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相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抑菌的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①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变异;②β-内酰胺酶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解,使其失去原有的活性。③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此类抗生素与细菌的核糖体靶位点50S亚基接合,从而限制信使核酸的移动并对转肽作用也有限制的作用。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是:①主动外排;②改变核糖体靶位;③其他机制。结论通过经验治疗和病原学治疗等方法使抗生素的使用合理化,并对已经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提出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已成为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难题。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细菌钝化酶的形成,细胞壁和细胞膜对抗生素渗透的障碍,细菌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代谢拮抗剂的增加和细菌耐受性(tolerance)的产生等。其中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活而导致耐药的常见原因之一,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 G 产生  相似文献   

1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由染色体上的外源必基因mecA决定,但其耐药水平的高低则受到染色体上辅助基因的调控,现已判明的辅助基因femA、femB、femC、femD和femE以及agr、sar等均是与细菌细胞壁结构合成有关的功能基因,这无疑为更深入地理解MRSA的耐药机制和研究开发针对性作用于新靶位的药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本文对近年来MRSA的耐药机制的生物  相似文献   

13.
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日渐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为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而β-甲基类碳青霉烯由于对肾脱氢肽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10年来报道的抗MRSA有效的β-甲基类碳青霉烯类化合物,以及代表药物的相关性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全球瞩目。近年来,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其耐药基因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现就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甲氧西林耐药决定子-mecA基因后产生的一种高耐药性菌株,MRSA几乎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对其他类型的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上升。就MRSA的相关耐药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可以专一性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由于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进行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一些革蓝氏阴性细菌和少数革蓝氏阳性菌能够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这些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而使细胞具有抵抗这类β-内酰胺抗生素的杀伤能力。已经证明β-内酰胺酶产生与质粒和染色体基因有关。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1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糖肽类抗生素是治疗金葡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对糖肽类中敏金葡菌的出现使治疗变得十分困难。细胞壁增厚、肽聚糖链间交联减少等是金葡菌对糖肽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细胞壁增厚、肽聚糖链间交联减少等机制在细菌耐药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我院的MRSA发生率及耐药情况,寻找危险因素,减少MRSA医院感染的发病.方法标准药敏纸片法.结果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的16.3%(37/227).MRSA耐药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呋辛>复方磺胺>头孢唑啉,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MRSA感染首选万古霉素,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药物或两种抗生素联用,不宜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我院近2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及药敏试验情况。方法 通过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及苯唑西林琼脂筛选法筛选出MRSA,采用WHO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对筛选出的MRSA作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15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中,MRSA占62.5%(95/152),MRSA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显示为多重耐药,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利福平、呋喃妥因对治疗MRSA有较好效果,β-内酰胺类耐药率为100%,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均呈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MRSA的感染率较高,并有上升趋势,其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显示为多重耐药,应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等,为品种最多、研究进展最快、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导地位.从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上市至今将近6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大量的应用,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住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了解决产酶耐药问题,近年来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途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开创了广阔前景.本文论述了β-内酰胺酶分类、生物活性及各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作用特点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主要品种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