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我院1996年以来5年间在应用有L-Asp的化疗方案治疗675例次时,发生急性胰腺炎19例的临床特点,血液学和影学检查及治疗预后作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L-Asp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2.81%,多在初次诱导治疗用L-Asp的期间发病,19例临床表现中17例腹痛。同时多伴恶心和呕吐;发烧14列,13例腹胀,12例休克,首发症状中主为腹痛,次为休克,血液检查中血淀粉酶16/19例升高,高血糖12/19例,低血钠11/18例,低血钙9/18例,低蛋白8/16例,酸中毒7/18例及肾功能不良3例,凝血三项10/16例异常,合并症中有肝损害或者脂肪肝;腹膜炎及感染。B超或CT检查16/18例(88.9%)有异常,腹部B超更为敏感,抢救休克和抑制胰酶分泌是最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措施;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势凶险,应及早手术,19例胰腺炎中13例治愈,其中11例水肿型痊愈,9例出血坏死型中2例存活,7例死于休克,可以结论,L-Asp诱发急性胰腺为虽然少见却病死率高,尤其是出血坏死型病势凶险。结合L-Asp用药史,监测病人腹痛或休克表现,检测血淀粉酶及腹部B超可以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抢救休克,抑制胰酶分泌及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3.
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 ,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 ,对我院 1 996年以来 5年间在应用有L Asp的化疗方案治疗 6 75例次时 ,发生急性胰腺炎 1 9例的临床特点、血液学和影象学检查及治疗预后作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 ,L Asp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 2 81 % ,多在初次诱导治疗用L Asp的期间发病。 1 9例临床表现中 1 7例腹痛 ,同时多伴恶心和呕吐 ;发烧 1 4例、1 3例腹胀 ,1 2例休克。首发症状中主为腹痛 ,次为休克。血液检查中血淀粉酶 1 6 / 1 9例升高 ,高血糖 1 2 / 1 9例、低血钠 1 1 / 1 8例、低血钙 9/ 1 8例、低蛋白 8/ 1 6例、酸中毒 7/ 1 8例及肾功不良 3例。凝血三项 1 0 / 1 6例异常。合并症中有肝损害或者脂肪肝 ;腹膜炎及感染。B超或CT检查 1 6 / 1 8例 ( 88 9% )有异常 ,腹部B超更为敏感。抢救休克和抑制胰酶分泌是最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措施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势凶险 ,应及早手术。 1 9例胰腺炎中 1 3例治愈 ,其中 1 1例水肿型痊愈 ;9例出血坏死型中 2例存活 ,7例死于休克。可以结论 ,L Asp诱发急性胰腺炎虽然少见却病死率高 ,尤其是出血坏死型病势凶险。结合L Asp用药史 ,监测病人腹痛或休克表现 ,检测血淀粉酶及腹部B超可以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抢救休克、?  相似文献   

4.
左旋门冬酰胺酶引起高血糖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对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T仍在正常范围:FIB显著降低,Plt显著增高,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L-ASP治疗小儿急淋时对凝血象的影响。本文分析了47例以L-ASP组成化疗方案治疗的小儿急淋凝血象的改变。结果表明,53.2%患儿在使用L-ASP化疗进出现凝血象的异常,但在密切观察下仍可坚持L-ASP治疗,故在LA-SP化疗期间应密切注意凝血象的复查,并应注意和白血病合并DIC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8.
为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 ,对1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 (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 ,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 ,PT仍在正常范围 ;FIB显著降低 ;Plt显著增高 ,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后的PT、APTT、TT已恢复正常 ,但FIB仍低于正常。结果表明 ,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 ,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L-ASP治疗小儿急淋时对凝血象的影响。本文分析了47例以L-ASP组成化疗方案治疗的小儿急淋凝血象的改变。结果表明,53.2%患儿在使用L-ASP化疗时出现凝血象的异常,但在密切观察下仍可坚持L-ASP治疗。故在L-ASP化疗期间应密切注意凝血象的复查,并应注意和白血病合并DIC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小儿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ui YQ  Chen FX  Wu ZL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27-23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恶性淋巴瘤等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以往这类疾病都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联合化疗方案以及支持治疗等的不断改进,小儿ALL的缓解及长期无病生存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方案中的一个很主要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凝血功能影响;比较国产与进口不同产品对凝血功能影响,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不同应用方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L-ASP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6例患儿,检测其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47.4%出现APTT延长;其中国产44.4%,进口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滴注54.2%,肌肉注射35.7%,无统计学差异(P>0.1)。42.1%出现FIB降低;其中国产44.4%,进口40.0%,无显著性差异(P>0.5);静脉滴注47.9%,肌肉注射32.1%,无显著性差异(P>0.1)。颅内出血1例(1.3%)。结论1.L-ASP可影响凝血功能;2.国产和进口、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L-ASP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自1953年Kidd首次发现左旋门冬酰胺酶 (L_Asp)的抗肿瘤作用以来 ,L_Asp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肿瘤性疾病 ,特别是恶性血液性疾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HL)等的联合化疗 ,疗效显著。但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或对药物不敏感 ,从而限制了L_Asp的临床使用。因此 ,如何实行L_Asp的个体化给药 ,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L_Asp作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回顾 ,探讨对L_Asp在临床应用进行干预的可能途径。一、L_Asp的基本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可行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1个疗程L-ASP的使用,并分析防治措施的有效性。结果121个疗程中有46个疗程中出现了1种或1种以上的如下毒副作用:过敏反应、凝血障碍、胃肠反应、低蛋白血症、黄疸、肝酶升高、Y—球蛋白不足、焦虑。及时正确防治无1例死亡。结论积极预防可减少L-ASP的毒副作用,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L-ASP的毒付作用可减少严重合并症的发生,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研究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探讨其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合理用药时间。方法  检测 1 5例应用常规剂量L -asp [1 0 0 0 0U (m2 ·次 ) ]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 ( 340份外周血样本 )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多个时间点下患儿血浆L -asp活性 ,动态观察用药过程中血浆L -asp活性及停药后L -asp维持有效作用活性的持续时间。结果  用药过程中 ,血L -asp活性峰值逐渐增高的趋势 ,到第 8次用药开始达到高峰。用药疗程后 ,血L -asp活性持续 7天维持 1 0 0U L以上 ,随后逐渐下降至用药前水平。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L -asp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用药方案 [1 0 0 0 0U (m2 ·次 ) ,隔天一次 ,用 8~ 1 0次 ]有其药代动力学依据 ,但仍可作出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5.
左旋门冬酰胺酶致儿童高血糖症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恶性肿瘤的毒副作用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可行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139个疗程L ASP的使用 ,比较曾使用预防某种毒副作用措施的疗程及未使用预防该毒副作用措施的疗程的毒副作用发生率 ,分析防治措施的有效性。结果  139个疗程中 4 4个疗程产生如下毒副作用 :凝血障碍、过敏、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反应、糖尿病、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 5例患儿因L ASP毒副作用死亡。给予预防措施疗程和无预防措施疗程毒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积极预防可减少L ASP毒副作用 ,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及时诊断和处理L ASP毒副作用可减少严重合并症的发生 ,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对20例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儿进行治疗前后血Ca、P、PT、KPTT血糖、血淀粉酶、总蛋白、白蛋白和眼压的前瞻性观察。发现L-ASP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血Ca、P、总蛋白、白蛋白均有明显降低,1例发生糖尿病,1例治疗后眼压有较明显增高。结论:在L-ASP治疗前后,应对血总蛋白、白蛋白、血Ca、P、血糖做常规监测;对临床有出血倾向者,动态监测PT、KPTT;有腹痛者,动态监测血淀粉酶;有条件者进行眼压测定,有利于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联合化疗方案中的重要药物。随着此药的临床应用的范围和次数的增加,其副作用也相应增加。尤其是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预后差,临床上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并量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后的疗效、副反应及治疗费用,以探讨有效、经济的治疗措施。方法在应用L-Asp的化疗方案中,将L-Asp总量以整支为计量单位,隔日或隔两日应用。结果合并剂量应用后,L-Asp的单药治疗费用较未并量应用时减少30-40%。并量应用L-Asp其诱导缓解率达100%。停药的9例病人中,无病生存分别为5、3、2年。结论并量应用L-Asp的ALL患儿诱导缓解率高,副反应少。无复发病例。总治疗成本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重要药物,胰腺功能障碍是其严重毒副作用之一.以往强调为预防胰腺功能障碍,在使用L-asp时需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但有研究认为在L-asp停药后从低脂饮食过渡到普食阶段,由于饮食质量发生明显改变会造成胰腺分泌水平增加,从而诱发胰腺炎[1].为此,我们对L-asp化疗期间的患儿采用饮食干预,以期探索配合L-asp化疗顺利进行的合理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