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核因子-κB和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中NF-κB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0例活动期UC内镜活检标本及30例正常对照石蜡组织中NF-κB表达情况, 同时用放免法检测UC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1β, TNF-α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60例UC组中NF-κB p65均为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 对照组均为阴性和弱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 UC组的NF-κB p65表达平均灰度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66.62±14.88 vs 142.30±19.01, P<0.05); 活动期UC组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9±0.36 vs 1.29±0.36,4.47±1.08 vs 1.37±0.26, 均P<0.01), 而IL-10表达水平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NF-κBp65的表达与活动期UC病情活动性及内镜分级有相关性( P<0.05或0.01).结论: NF-κB诱导、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与UC病情活动性及内镜分级有较好相关性, 可客观反应UC的炎症活动情况; 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与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不一致, 可能与NF-κB诱导调控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核因子-κB的表达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一品  李延青 《胃肠病学》2006,11(2):103-106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研究显示转录因子核因子(NF)-κB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目的:观察UC患者病变结肠黏膜组织NF-κB的表达及其与UC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探讨NF-κB 在UC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UC患者34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变结肠黏膜组织NF-κB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n=26)进行比较。分析NF-κB的表达与UC病情轻重、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和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无或仅有弱阳性NF-κB p65表达,UC结肠黏膜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2± 2.7对1.0±0.9,P<0.01)。轻症与重症(3.5±2.0对6.1±3.2,P<0.05)以及不同内镜分级(Ⅰ级与Ⅱ级:3.3±1.9对5.7± 2.4,P<0.05;Ⅰ级与Ⅲ级:3.3±1.9对7.3±3.5,P<0.01)、不同组织学分级(Ⅰ级与Ⅱ级:3.7±2.1对5.9±2.4,P<0.05;Ⅰ级与Ⅲ级:3.7±2.1对7.4±4.0,P<0.01)和不同病变部位(直乙状结肠炎与全结肠炎:4.5±2.5对6.7±3.4,P<0.05)UC间 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结论:UC患者病变结肠黏膜组织NF-κB表达水平显著增高,提示NF-κB与UC 关系密切,在U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NF-κB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UC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NF-κB、iNOS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肠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核因子-κB(NF-κB)及iNOS、NO的表达,探讨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动物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及轻、重模型组共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组织NF-κB、iNOS表达,生化方法检测MPO、NO含量,并分析NF-κ:B活性与肠道病理损伤指数、MPO、NO含量及iNOS表达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中NF-κB活性,iNOS表达及NO含量、MPO活性显著增高(P<0.01),且在病情严重组增高尤为明显.NF-κ:B表达水平与iNOS阳性细胞密度、NO含量、MPO活性及肠道病理损伤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NF-κ:B、iNOS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最佳剂量,同时观察双歧三联活菌、柳氮磺胺吡啶(SASP)及两者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双歧三联活菌高剂量组(0.210×108CFU/d)、双歧三联活菌中剂量组(0.105×108 CFU/d)、双歧三联活菌低剂量组(0.053×108 CFU/d)、SASP组以及双歧三联活菌中剂量 SASP组。各实验性结肠炎组大鼠采用8%乙酸灌肠造模,各治疗组给予药物干预,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IL)-10、IL-1β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TNF-α、NF-κB、IL-1β表达增多、IL-10表达减少;②中剂量双歧三联活菌即为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最佳剂量,但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目的,其疗效与SASP相当;③双歧三联活菌联合SASP治疗效果最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可用于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与SASP联用其治疗效果优于两者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酒精性肝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深入探讨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尤为重要.核因子-κB(NF-κB)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细胞转录因子,在肝脏炎症、纤维化及肝细胞再生、凋亡等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7.
史朝晖  孙俊聪 《山东医药》2007,47(14):17-18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NF-κB p65蛋白在胰腺癌组织、胰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胰腺癌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率(63.5%)显著高于胰腺良性病变组织(11.1%)及正常组织(0);NF-κB p65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无关,NF-κB p65蛋白表达阳性者生存期短于阴性者(P〈0.05)。结论NF-κB p65在胰腺癌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可作为判断胰腺癌预后的一个独立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肠黏膜免疫功能异常为公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核因子-κB(NF-κB)是一类细胞核转录调节因子,在炎性反应中起到枢纽作用。近年来有关NF-κB通路与UC之间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在通路各环节进行阻断时,该病的动物模型可获得明显的疗效。该文就NF-κB通路在UC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近年来,随着对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深入,UC与NF-κB的关系已引起了人们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氧化苦参碱(OMT)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未行造模,其余3组大鼠均采用TNBS造模.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肌注,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氧化苦参碱组给予氧化苦参碱注射液肌注.治疗15 d后观察大鼠的腹泻、便血症状和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IL-2、IL-10的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核因子(NF)-κB p65的表达.结果:OMT组大鼠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得到较快控制.大鼠黏膜组织损伤显著改善.与模型组比较,OMT组IL-2减少(102.93±21.10ng/L vs 23 1.48±40.78 ng/L,P<0.05),IL-10增多(50.13±1.40 ng/L vs 18.64±0.65 ng/L,P<0.05),NF-κB p65显著降低(16.02%±7.27% vs 43.05%±13.80%,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黏膜IL-2升高,IL-10减少,NF-κBp65表达增多,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102.93±21.10 ng/L vs 30.44±12.03 ng/L,50.13±1.40nK/L vs 58.92±3.70 ng/L,16.02%±7.27% vs 9.57%±4.31%,均P<0.01).OMT组与美沙拉嗪组比较,IL-2、IL-10和NF-κB p65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氧化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明显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IL-2的生成、促进IL-10分泌和抑制NF-κB p65的激活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核因子-κB(NF-κB)被认为是诱导炎性因子基因高表达的核心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类细胞中。随着对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中作用认识的逐渐深入,近年诸多相关研究显示,NF—κB在结直肠炎性组织中呈高表达,它能促进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oll样受体等基因的转录,炎性因子激活后又可以正反馈促进NF—κB的活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NF—κB的靶基因表达上调,促进U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氧化苦参碱(OMT)组, 每组10只. 正常对照组未行造模, 其余3组大鼠均采用TNBS造模. 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肌注, 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 氧化苦参碱组给予氧化苦参碱注射液肌注. 治疗15 d后观察大鼠的腹泻、便血症状和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变, 用ELISA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IL-2、IL-10的变化, 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核因子(NF)-kappaB p65的 表达. 结果: OMT组大鼠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得到较快控制, 大鼠黏膜组织损伤显著改善. 与模型组比较, OMT组IL-2减少(102.93±21.10 ng/L vs 231.48±40.78 ng/L, P<0.05), IL-10增多(50.13±1.40 ng/L vs 18.64±0.65 ng/L, P<0.05), NF-kappaB p65显著降低(16.02%±7.27% vs 43.05%±13.80%, P<0.01). 与正常组相比, 模型组结肠黏膜IL-2升高, IL-10减少, NF-kappaB p65表达增多,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102.93±21.10 ng/L vs 30.44±12.03 ng/L, 50.13±1.40 ng/L vs 58.92±3.70 ng/L, 16.02%±7.27% vs 9.57%±4.31%, 均P<0.01). OMT组与美沙拉嗪组比较, IL-2、IL-10和NF-kappaB p65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氧化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明显效果,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IL-2的生成、促进IL-10分泌和抑制NF-kappaB p65的激活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布拉酵母菌(亿活)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核因子(NF)-κB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秦(莎尔福)组、亿活组、联合治疗组各6只。对照组:大鼠2 ml生理盐水灌肠;模型组、莎尔福组、亿活组、联合治疗组均需要制备UC模型;莎尔福组、亿活组、联合治疗组采用相应治疗,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肠组织中NF-κB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莎尔福组、亿活组及联合治疗组NF-κB与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 05)。联合治疗组NF-κB与TNF-α水平明显低于莎尔福组及亿活组(均P<0. 05)。结论亿活与莎尔福均抑制NF-κB与TNF-α活性,起到抗感染治疗作用,联合用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hepatitis,EAH)肝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及其调控产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EAH中的表达和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肝抗原S-100与弗氏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后,予d 1、7、14和21 C57BL/6,小鼠ip诱导EAH模型,于d 28处死所有小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F-κB、ICAM-1、TNF-α、IL-6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汇管区无炎症浸润,EAH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学可见肝细胞片状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对照组中未观察到NF-κB、ICAM-1、TNF-α和IL-6的表达,而模型组中均有阳性表达.结论:NF-κB通过调控ICAM-1、TNF-α和IL-6的基因表达,NF-κB及其调控产物可能在EAH的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通过调节各种炎性基因转录,从而引发炎症的瀑布式反应,大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探讨雷公腾内酯醇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和保护作用及NF-κB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核因子-κB活化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Gan H  Ouyang Q  Jia D  Xia Q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4):252-255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及其与NF κB活化的关系 ,以及抗炎药物 (柳氮磺吡啶和糖皮质激素 )对其的影响。方法  31例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UC患者 (符合 1993年太原会议制定的UC诊断标准 )被纳入本研究。其中 17例使用过药物 (柳氮磺吡啶或柳氮磺吡啶 +糖皮质激素 )治疗 ,14例未用过任何与UC治疗相关的药物 ,11例同期结肠癌患者 (取其癌旁正常组织 )作为对照。采用 :(1)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检测核因子 (NF) κBDNA结合活性 ;(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细胞介素 (IL) 1βmRNA和IL 8mRNA的表达。 结果  (1)UC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IL 1βmRNA和IL 8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5 ) ,且与NF κBDNA结合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IL 1β :r=0 836 3,P <0 0 5 ;IL 8:r=0 6 0 2 4 ,P <0 0 5 )。 (2 )糖皮质激素和柳氮磺吡啶明显抑制NF κB的活性 ,降低IL 1βmRNA和IL 8mRNA的表达。结论  (1)NF κB是UC细胞因子释放的关键调控因素 ,在U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糖皮质激素和柳氮磺吡啶可能通过抑制NF κB的活性 ,减少细胞因子的表达而起到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梅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加醋酸复合法制备大鼠UC模型。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和乌梅丸大、中、小剂量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NF-κB、ICAM-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ICAM-1表达显著增高(P〈0.01),而乌梅丸各剂量组、SASP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O.01)。[结论]NF-κB、ICAM-1可能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乌梅丸可能通过抑制NF-κB、ICAM-1的表达,从而起到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肠组织中MIF的表达和NF-κB的激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其肠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探讨两者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及MIF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溶液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动物分为正常组,轻、重模型组共三组.每天观察各组疾病活动指数 (DAI);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技术,对肠组织MIF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测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组织NF-κB 的表达;生化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正常组MPO活性,DAI,NF-κB及MIF mRNA的表达水平依次为0.38±0.18 U/g, 0.51±0.28,0.18±0.05,0.11±0.03;模型Ⅰ组1.68±0.45 U/g,5.04±0.73,0.62±0.08, 0.65±0.04;模型Ⅱ组2.70±0.35 U/g,8.13± 0.71,0.78±0.11,0.81±0.05.与正常组相比, 模型组肠组织中MIF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 (P<0.05),NF-κB和MPO活性及DAI也显著增高(P<0.05),且在病情严重组增高尤为明显.结论:MIF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 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F-κB,诱导炎症细胞因子的过量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岩  李宁  吴朔 《山东医药》2008,48(48):11-12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宫颈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eal time RT-PCR和Max 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份宫颈鳞癌及30份正常宫颈组织中NF-κB p50、NF-κB p65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NF-κB p50、NF-κB p65蛋白阳性率及其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结论NF-κB是一个新的与宫颈癌相关的癌基因,有望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