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 (CBCT)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中颈部的摆位误差.方法: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并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共12例.患者采用颈肩面罩加个体化真空垫头枕固定,所有患者均行CT模拟.每周治疗前拍1次CBCT图像,每位患者接受6次CBCT.相对于计划CT,分别分析整个靶区和颈部在头脚、垂直、左右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整体的摆位误分别为0.58±1.82mm(头脚方向),1.85±1.76mm(垂直方向),0.76±2.13mm(左右方向);颈部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8±1.93mm(头脚方向);2.23±1.89mm(垂直方向);1.03±2.34mm(左右方向).结论:颈部摆位误差与整体摆位误差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3D CRT/IMRT治疗前行CBCT扫描,测定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为头颈部肿瘤制定放疗计划CTV外放PTV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OBI),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系统自动重建成断层图像,获得患者腹背、头脚、左右方向的摆位数据,并直接与治疗计划CT扫描图像相匹配得出两者间误差。结果统计268组CBCT扫描摆位误差数据显示,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2±1.7)mm、(1.8±3.2)mm、(0.5±2.0)mm,绝对最大值分别为7mm、12mm、7mm,以头脚方向的移动幅度稍大。小于3mm和5mm的误差在三个方向上分别为58%、43%、76%和85%、81%、94%。结论通过对本组CBCT扫描测得的误差数据分析,头颈部肿瘤在设计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计划外放PTV时,考虑由摆位而引起的误差边界(SM)一般要3~5mm。  相似文献   

3.
郑春元 《医疗装备》2022,(19):1-3+8
目的 探讨延长放射治疗线在乳腺癌简易乳腺托架固定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6例。两组术后均实施放射治疗,治疗前,对照组不延长放射治疗线行锥形束CT(CBCT)固定扫描,试验组则延长放射治疗线后行CBCT固定扫描,比较两组CBCT摆位误差以及CBCT图像发生身体S形弯的患者比例。结果 试验组左右、腹背方向的CBCT摆位误差分别为(2.04±1.63)、(1.89±1.62)mm,均小于对照组的(2.98±1.97)、(2.61±1.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脚方向的CBCT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BCT图像发生身体S形弯曲患者比例(6.52%)低于对照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长放射治疗线后,乳腺癌患者左右、腹背方向的CBCT摆位误差均减小,CBCT图像发生身体S形弯曲患者比例降低,且患者左右方向的CBCT摆位误差减小得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直线加速器机载的兆伏级锥形束CT(MV-CBCT)扫描技术对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进行探讨。方法:对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在首次放疗前进行MV-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分别记录扫描图像相对于治疗计划图像靶中心点位置在左右、头脚、前后各方向上的偏移量,以判断摆位的准确性。结果:本组对101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共进行MV-CBCT扫描535次,平均误差分别为:左右(1.04±0.51)mm、头脚(1.81±0.79)mm、前后(1.93±0.95)mm。结论:使用MV-CBCT扫描系统能较准确快捷地检测和修正摆位误差,从而能有效地改善和提高摆位精度,为精确放疗技术的实施提供可靠保证,并为医生勾画靶区的外放边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系统在精确放射治疗中提高摆位的精度,减少摆位的不确定性的作用。方法:对头颈部肿瘤患者(30例)和胸部肿瘤患者(40例)用CBCT扫描,其中头颈部肿瘤患者扫描90次,胸部肿瘤患者扫描113次,统计患者前后、头脚及左右方向的摆位偏差。结果:对于头颈部肿瘤患者前后方向的最大偏差值为6 mm,3个方向中〉3 mm偏差的均在10%以下;对于胸部肿瘤患者的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最大,〉5 mm的达21.51%。前后方向的误差≤5 mm,左右方向〉5 mm的为4.53%。结论:采用CBCT图像引导系统对患者体位实时修正,极大的提升了放射治疗的精度和疗效。相对于电子射野影像验证系统(EPID),CBCT对患者的累积剂量的影响更小,图像分辨率更高,图像匹配更精确,但是和普通螺旋CT相比,其分辨率和扫描范围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Vision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监测,为鼻咽癌制定放疗计划CTV外扩PTV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鼻咽癌患者以热塑膜固定头颈部,激光灯摆位,行调强放疗前采用西门子CTVision图像引导放疗系统的千伏级CT扫描仪扫描,系统自动将扫描图像与治疗计划CT图像匹配,并计算出患者x(左右)、y(头脚)、z(腹背)方向上摆位误差数据。调整治疗床,修正摆位误差。结果:统计80例患者在x、y、z方向上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分别为(-0.56±1.65)mm、(-0.22±2.90)mm、(-0.45±1.89)mm,所有误差均小于3 mm。结论:通过对本组数据分析,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有一定误差。基于CTVision图像分析在线修正方法能减少摆位误差,并有助于确定CTV的合理处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机载影像系统(OBI)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方法:应用Varian-21EX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38例鼻咽癌患者。在首次调强放射治疗前应用OBl系统获取锥形束断层扫描(CBCT)图像,前3 d每天1次,以后每周1次,将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得出两者间平移和旋转误差。结果:首次扫描获得的平均误差分别为左右(-0.49±1.90)mm,头脚(0.64±1.36)mm,前后(-0.57±1.78)mm;旋转误差为(0.05±0.11)°。经首次校正后其余各次摆位误差减小为左右(0.30±1.01)mm,头脚(0.12±0.92)mm,前后(0.47±1.05)mm;旋转误差(-0.02±0.03)°。结论:应用OBI系统验证摆位误差可以提高摆位精度,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对于鼻咽癌调强放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外放边界约为2 mm。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 (CBCT)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方法 本研究选取32例IM-RT的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每周一次治疗前行CBCT扫描,获取的CBCT图像和CT图像匹配后得出三维方向上的平移误差。结果 摆位误差绝对值分别为左右(1.50±0.87) mm,头脚(1.59±0.87) mm,腹背(1.95±0.99) mm,根据van Herk公式计算得到各个方向的PTV外扩值分别为左右2.9 mm、头脚4.5 mm、腹背3.1 mm。结论 建议PTV不均匀外扩;腹背方向摆位误差较左右、头脚方向大,在摆位中应注意误差大的方向,提高摆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不同配准方式对乳腺癌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的乳腺癌患者30例,利用机载锥形束CT(CBCT)XVI系统对患者进行首次治疗前扫描,将重建CBCT图像与CT定位图像,分别采用两种匹配(自动灰度匹配和自动骨匹配),观察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灰度匹配的摆位误差结果,在X、Y、Z、RX、RY、RZ轴方向上分别为(0.73±2.29)mm、(0.19±2.14)mm、(0.14±2.16)mm、(0.78±1.28)°、(0.23±1.07)°、(0.05±1.09)°。骨匹配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37±3.46)mm、(2.63±2.64)mm、(2.39±2.69)mm、(1.12±2.02)°、(-0.06±2.02)°、(-0.02±2.39)°。两种配准方式Y、Z轴平移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轴平移及X、Y、Z轴的旋转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行IGRT时,选用自动灰度配准方式能进一步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锥形束CT(CBCT)指导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靶区(PTV)增长的精确性。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的35例鼻咽癌患者,于治疗前进行CBCT扫描重建与定位图像配准,获得患者的摆位误差数据。分析摆位误差数据,得到所有患者的总系统误差Σ及总随机误差σ。再利用vanHerk的PTV增长公式计算得到患者头脚(X)、左右(Y)和腹背(Z)的PTV增长值。结果: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前CTV到PTV的增长精确值在X、Y和Z的3个方向分别为0.304 cm、0.383 cm和0.416 cm。结论:鼻咽癌患者CTV到PTV增长时可以针对各个中心及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增长,而不是均匀的外扩一固定值,这样更有利于对患者进行精确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两种体膜标记法的误差值,以选择出更好的提高摆位精度的标记法。方法随机将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为体膜开窗组和不开窗组,各13例,所有病人在调强放疗前通过椎体素CT(CBCT)进行摆位验证,比较两组摆位误差值。结果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不开窗法为:(3.800±0.895)mm、(3.200±0.927)mm、(2.900±0.872)mm;开窗法为:(2.100±0.639)mm、(1.300±0.826)mm、(1.500±0.574)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膜开窗标记法减小了摆位误差,提高了放射治疗摆位重复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疗中锥形束CT的常规检测方法和质量保证(QA)。方法从加速器中锥形束CT的相关项目验收程序入手,对锥形束CT系统进行日检、周检、月检,完成锥形束CT的系统安全、机械精度、图像质量等项目的质量保证。结果锥形束CT的系统安全性能正常,机械精度和图像质量的误差均在允许范围。锥形束CT的等中心与加速器机架等中心的误差为0.3 mm,SAD检测结果为85.2 cm,均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锥形束CT在OBI模式下2D图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均合格,CBCT模式下CT图像空间分辨率在Ful-Fan和Half-Fan扫描模式下分别为7 lp/cm和6 lp/cm,低对比度分辨率合格,HU值的线性和一致性均合格,几何失真度小于1 mm,CT图像质量检查均为正常。结论锥形束CT的常规检测和质量保证可确保锥形束CT系统安全、精确。  相似文献   

13.
张爱华  胡健 《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1):82-83,90
目的:对腹部调强患者的位置验证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利用Varian-OBI系统的三维验证模式CBCT,每周1次位置验证,记录参考图像和采集图像的平移和旋转偏差,统计计算均值、标准差及CBCT配准模式比较的差异。结果:10例患者共获取61幅CBCT图像,3个方向(Vertical,Longitudinal,Lateral)的位置偏差分别为:(-0.100±0.314)cm,(0.270±0.377)cm,(0.072±0.362)cm;绝对最大值分别为:0.9、1.3、0.8 cm;≤5 mm的概率分别为:94%、77%、92%;旋转偏差(Rtn,Roll,Pitch)分别为:(0.13±1.01)°,(-0.14±1.31)°,(0.11±1.43)°;绝对最大值分别为:(0.13±1.01)°,(-0.14±1.31)°,(0.11±1.43)°;≤±3°和≤±4°的概率分别为:93%,95%,100%和99%,99%,100%。自动配准与自动加手动配准所有比较项目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BCT能够有效减小摆位误差,较常规二维验证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但采集时间较长,自动加手动配准方式较其他配准方式更加快速和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139例鼻咽癌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外照射放疗(n=56)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n=83)。分别测量常规组和IMRT组的摆位误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常规组O点误差(3.01±1,78mm)、X轴误差(3.85±2.03mm)、Y轴误差(3.69±2,08mm)和Z轴误差(3,12±2.12mm)明显大于IMRT组的误差(1,76±0.74mm,1.45±0.86mm,1.27±0.93mm和1.87±1.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RT技术的摆位误差较常规放疗的小,而且在体位固定、靶区定位、射野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适形结合体部γ刀照射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第1组进行宫颈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第2组进行适形结合体部γ刀照射,分别设计适形和体部γ刀放疗计划,比对放疗计划的优劣性。结果:适形结合体部γ刀照射使直肠受量较小,对放射性直肠损伤小。结论:适形结合体部γ刀照射治疗宫颈癌使周围正常组织接受照射的体积小、副反应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We have proposed four dimensional (4D) 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y (DRR) for verifying a lung tumor position during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 An internal target volume (ITV) was defined based on two clinical target volumes (CTVs) delineated on maximum exhalation and maximum inhalation images acquired by 4D plann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 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 was defined by adding a margin of 5 mm to the ITV on the maximum exhalation 3D CT images. A single-arc VMAT plan was created on the same CT data using Pinnacle SmartArc with a maximum multi-leaf collimator leaf speed of 1 mm/degree, thereby resulting in quasi-conformal field shapes while optimizing each beam intensity for each gantry angle. During VMAT delivery, cone-beam CT (CBCT) projection data were acquired by an on-board kilovoltage X-ray unit and a flat panel 2D detector. Four CBCT image sets with different respiratory phas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in-house software, where respiratory phase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projection data. Subsequently a CTV was delineated on each of the 4D CBCT images by an oncologist. Using the resulting 4D CBCT data including the CTV contours, 4D DRRs during the VMAT delivery were calculated as a function of gantry angle.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contoured CTV was within the radiation field during the four-fraction lung VMAT delivery. The proposed 4D DRR may facilitate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a respiratory moving lung tumor during VMAT delivery on each treatment day.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比较未手术的Ⅲ a 期和Ⅲ b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三维立体适形放疗(3DCRT) 与常规二维放射治疗(2DR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33 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64 例接受三维放疗,69 例接受普通放疗.结果:三维放疗组的1、3、5 年总生存率分别是69.7%、22.7%、10.4%,中位生存时间为18.6 个月,普通常规放疗组分别为57.3%、12.4%、6.6% 和13 个月(P=0.043).三维放疗组1、3、5 年的肿瘤专项生存率依次为73.8%、29.7% 和15.8%,常规放疗组是60.8%、15.5% 和12.4%(P=0.020).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维立体适形放疗较普通放疗显著提高患者总生存率和肿瘤专项生存率.结论:采用三维放射治疗可以改善不能手术的Ⅲ a 期和Ⅲ b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的疗效和剂量学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研究组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比两组患者辐射剂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IMRT同3D-CRT靶区剂量百分比无明显区别(P>0.05),IMRT的V105%、V110%、V115%显著低于3D-CRT (P<0.05),同时IMRT的HI显著低于(P<0.05);同3D-CRT比较而言,IMRT可以有效减少患侧肺、心脏、肝脏以及对侧乳腺射剂量(P<0.05);IMRT治疗患者肝炎、放射性肺损伤、骨髓抑制、胸骨后疼痛以及消化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3D-CRT计划(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应用IMRT以及3D-CRT的靶区覆盖率都较为理想,但是MIRT在剂量均匀性以及靶区适形度方面更为理想,同时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调强放疗重复CT模拟定位的作用。方法:前列腺癌调强放疗首次CT模拟定位后行CT扫描,在模拟定位工作站确定靶体积中心(等中心)做体表标记。于放射治疗4周左右进行重复CT模拟定位,扫描前用激光灯核对原等中心标记,记录等中心数值后进行CT扫描。在模拟定位工作站录入记录的原等中心数值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与首次CT模拟定位的图像融合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首次CT与重复CT图像融合后测量靶区位移的平均误差左右(RL)方向为1.9mm;头脚(SI)方向为2.8mm;前后(AP)方向为3.1mm。危及器官膀胱和直肠的最大剂量分别增加0.5~3.7Gy、0.9~5.0Gy;平均剂量分别增加0.7~4.9Gy、0.6~5.4Gy;最小剂量分别增加0.3~1.3Gy、0.6~2.8Gy。结论:前列腺癌调强放疗重复CT模拟定位便于对比分析靶区和危及器官的位移和对剂量的影响,为及时调整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