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胃痛是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结合作者在慢性胃痛治疗中的经验,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七方胃痛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七方胃痛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七方胃痛胶囊组)和对照组(吗叮啉组),两组分别服用七方胃痛胶囊和吗叮啉片四周,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症状评分和阻抗式胃动力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七方胃痛胶囊组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率为87.5%,吗叮啉组为60.3%;七方胃痛胶囊组、吗叮啉组治疗后1周、4周症状积分、阻抗式胃动力数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前者优于后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七方胃痛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优于吗叮啉。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古今治疗胃脘痛的经验和有效方药,结合急症胃病的临床表现,用温中、理气、清化、益胃、活血等五种止痛口服液分别治疗急症胃痛虚寒证、气滞证、湿热讧、阴虚证和淤血证1849例次,总有效率为87.62%。与西药对照组413例次,总有效率76.03%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别,X2=41.427,p<0.001。  相似文献   

4.
李乾构教授在治疗胃痛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从胃痛的命名到基本病理生理、辨证和辨病结合到治疗要点、用药经验以及调养方法,皆有自己独特的心得,本文从7个要点予以简明阐述。  相似文献   

5.
总结袁长津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袁教授认为胃痛之病机包括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包括寒邪阻胃、气机郁滞;不荣则痛主要为心脾两虚。治疗上善于多方合用以治疗胃痛,针对寒邪阻胃为主的胃痛,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良附丸合丹参饮加减;气机郁滞为主的胃痛予小柴胡汤合越鞠丸加减;心脾两虚为主的胃痛,予归脾汤加减。  相似文献   

6.
马彦伟 《陕西中医》1992,13(1):24-25
<正> 伯父马文滋行医30余载,精研内、难、伤寒,并且集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胃下垂的治疗,世人均以中气下陷、升举无力为辨,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论治,其取效者实属罕见。伯父则一改补中益气之论,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法,以四逆散加减论治,每每垂手取效。兹将其治疗此病的经验整理如下。1.病因病机《素问·举痛论篇》说:“寒邪容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  相似文献   

7.
雷镇瑜  戴天木 《光明中医》2016,(13):1871-1872
目的介绍戴天木教授治疗胃痛验案5则,以拓展后世学者辨证思维及丰富临床医生治疗经验。方法结合中医古籍,引经据典,综合分析5则胃痛医案,领会辨证施治精髓。结果戴天木教授治疗胃痛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对症用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戴天木教授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尤擅长攻克各种杂病,药到病除,屡试不爽。通过对5则胃痛验案介绍,拓展了后世学者辨证思维及丰富了临床医生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8.
刘世峰 《中医研究》2005,18(12):44-45
1辨证思路 中医之胃脘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十二指肠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形成胃脘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情志因素和饮食因素.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首先应区分是胃痛病还是胃痛证.所谓胃痛病,是指胃脘部疼痛日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素有胃痛,为情志、饮食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胃痛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比较困难.所谓胃痛证是由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或暴饮暴食,食用不易消化食物,饮食积滞不化,引起胃脘部突然出现疼痛.胃痛证起病急,病程短,治疗相对比较容易.其次,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肝气极易犯胃等.所以对胃痛病的辨证时,首重气血,辨别是气滞或是血瘀;是虚寒或是郁热.另外,也有寒热互结胃脘而痛者,或素体阴虚,或胃痛日久,郁热伤阴,或过食辛辣,或肝胃郁热,灼伤胃阴,胃络失养,发为阴虚胃痛的,以上各型均可因寒邪或饮食诱发.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发病率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危害。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该治疗领域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相关经验,对慢性胃痛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介绍吕绍光主任医师辨治胃痛的思路和诊疗特色,强调先辨病后辨证、辨病辨证相结合、治中焦如衡、注重止痛药及甘味药的应用等理念,同时结合福建脾胃名家治疗胃痛经验灵活化裁,总结出治疗胃痛专病专方,寓繁于简,需临证灵活化裁,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吕同杰是山东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名誉院长,是治疗内科杂病的专家,其治疗胃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颇著。几年来笔者有幸随师应诊,亲受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吕师治疗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广州市名医杨群玉教授,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在胃痛中医治疗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受益匪浅,现将杨老师治疗胃痛患者的经验介绍如下。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  相似文献   

13.
屈直 《陕西中医》2012,(10):1316-1317
目的:观察金桂止痛汤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80.75%,优于对照组60.75%,且两组疗效有差异(P<0.05).结论:金桂止痛汤联西医常规治疗胃痛疗效优于西医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李鲜教授治疗胃痛经验,以期裨益临床.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分析临床案例,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导师临证经验.结果:导师治疗上着重以“通”为用,主导思想为“治胃病当先开其路,若非此,则不治也”,善用理气、消食、祛湿开路三法,临床效果显著.结论:李鲜教授“开路三法”治疗胃痛的经验值得总结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敬林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及学位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消渴并胃痛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老临床上结合了脾胃的关系,从胃为主要切入点治疗消渴并胃痛,通过辨虚实来指导临床用药,灵活用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焕萍  李守朝 《陕西中医》2006,27(9):1102-1103
目的探讨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方法参阅历代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体会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有六各方面1.胃痛、痞满一升一降,斡旋气机;2.呕吐、痰饮和降胃气,温化痰饮;3.泄泻、痢疾温清并用,化湿泻热;4.腹痛、积聚升降出入通上达下;5.头痛、眩晕升清降浊清利头目;6.虚劳、痿证重视后天独取阳明。辛开苦降法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并成了中医中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振雷 《中医杂志》2002,43(8):626-627
胃痛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张良骥主任医师结合临床实践,重视现代研究,对胃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其治疗胃痛常用的6张方子和临床用药思路介绍如下。1 乌柴二香和胃汤由乌药、柴胡、木香、香附、枳壳、苏梗、陈皮、甘草组成。随症选加荔枝核、甘松等。功用:疏肝和胃止痛。主治: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恼怒生气则发作或加重、嗳气得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凡醒胃必制肝”。此方重在  相似文献   

18.
姜春华治疗胃痛的经验上海医科大学(200032)戴克敏关键词姜春华,胃痛,临床经验胃痛虽为常见病,但病因病机复杂,治当辨病与辨症相结合。姜春华教授治疗胃痛积累了丰富经验,兹就笔者待诊所得,归纳十二法如后。1活血化瘀此法适用于胃痛日久,证属瘀血滞留。胃...  相似文献   

19.
刘婷  张佩青 《光明中医》2023,(5):862-864
从张佩青教授辨证治疗胃痛的3则医案着手,浅析张佩青教授对于不同证型胃痛的选方用药经验及其独到的胃痛“十法”辨证理念。张佩青教授认为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治疗所遵循的大方向应是相近的,即循古而揣新从多维度考虑“通”,将“通”贯穿治疗胃痛的全过程,气血阴阳通畅则胃痛愈。张佩青教授的这一新的治疗理念开拓了中医思路、指明了治疗胃痛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客观评价七方胃痛颗粒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抗炎及抑制Hp感染的作用。方法:共80例伴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并取20例健康成人做对比。两组均以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3联疗法根除Hp,治疗组同时给予七方胃痛颗粒(党参、白术、黄芪、苓、白芍、木香等)疗程6周。治疗前后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取溃疡灶周围粘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分析粘膜炎症程度;治疗前后检测Hp。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胃黏膜炎症程度显著减轻,与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Hp根除率为85%,而对照组为6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方胃痛颗粒能有效清除胃粘膜炎症,抑杀Hp,有助于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