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对50例鼻咽部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鼻咽部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均为100%,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7.5%。本实验首次报道鼻咽部慢性炎症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较弱,但在癌前病变.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强,唯一1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检测不出端粒酶活性。结论从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到鼻咽癌的演变过程中,端粒酶可能在癌前病变期激活,并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可能与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及其与主要临床特性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PCR ELISA法对不同TNM分期的 4 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12例口腔正常粘膜组织标本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75 .6 7% )明显高于口腔正常粘膜组 (0 .0 0 % ) (P <0 .0 1)。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晚期 (TNMⅢ、Ⅳ期 )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95 .0 0 % )明显高于临床早期 (TNMⅠ、Ⅱ期 ) (P <0 .0 5 ) ,伴颈淋巴结转移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10 0 % )明显高于不伴颈淋巴结转移组 (6 3.33% ) (P <0 .0 5 )。 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变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人喉鳞状细胞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端粒酶的激活是否人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必需因素; 探索端粒酶活性可否作为喉癌细胞存在的肿瘤学标志。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喉鳞状细胞癌、癌旁组织、喉乳头状瘤、声带息肉及正常声带粘膜的端粒酶活性。并对3例全喉切除患者的癌组织及其周边组织粘膜的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拓扑学分析。结果: 30 例(90-9 % ) 喉鳞状细胞癌、10 例(66-6 % ) 癌旁组织及2 例(100 % ) 喉乳头状瘤端粒酶活性呈阳性结果; 而4 例声带息肉和5 例正常声带粘膜全部呈阴性。拓扑学分析表明不仅喉癌组织而且癌周边粘膜如手术切缘、声带、会厌等亦有酶活性检出。结论: 人喉鳞状细胞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高, 该酶的激活可能是喉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能作为鉴别诊断喉癌与良性瘤的有用标志。  相似文献   

6.
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相同患者的相同组织块分别行病理形态学诊断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将二者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与目前作为诊断依据的病理形态学诊断仍有差距。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以其相对较高的检出率可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2例手术后食管癌组织和16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组织,61例食管癌和20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内镜活检组织,3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手术后42例食管癌组织中有37例(88.1%)端粒酶阳性。癌旁碘不染区16例病变中有12例(75%)端粒酶阳性,其中,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鳞状细胞癌7例。内镜活检61例食管癌组织中54例(25%)端粒酶阳性,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鳞状细胞癌2例。30例正常对照无1例端粒酶阳性。结论:卢戈液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不仅对食管癌的累及范围和早期食管癌诊断有帮助,而且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判断端粒酶活性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 17只和对照组 8只 ,实验组采用支气管灌注煤焦沥青法诱导大鼠肺癌 ,用改良的TRAP银染法测定大鼠肺癌及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实验组诱发出肺癌 8例 ,鳞状上皮化生 1例 ,8例肺癌中有 7例为端粒酶阳性 (87.5 % ) ,鳞状上皮化生的1例也为端粒酶阳性 ,实验组其余 8例与对照组 8例端粒酶均为阴性。有癌组与对照组和无癌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端粒酶较特异地表达于肺癌组织中 ,有望成为肺癌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取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癌6例,慢性肝病8例和正常肝组织标本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6例转移肝性癌中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6.7%;8例慢性肝病组织中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与α-AFP水平无关。肝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肝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正常肝细胞中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assay法检测了人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细胞株HeLa细胞、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表达,26例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均阳性表达(其中4例呈弱阳性),24例癌旁组织中5例呈弱阳性,19例呈阴性,而lysis buffer及阴性对照均呈阴性反应。结论端粒酶在人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提示端粒酶活性测定可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编码基因(calalytic protein subunit mRNA)的表达;结果:10例正常子宫内膜端粒酶阳性率为10%,12例癌前病变内膜中5例端粒酶阳性率为41.67%,36例子宫内膜癌中阳性率为80.56%,端粒酶活性在内膜癌、癌前病变与正常内膜中差异有显著性;端粒酶活性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结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激活可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端粒酶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法测定恶性肿瘤患者48例,良性患者34例和38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结果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患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患者的检出阳性率分别达77.1%和47.1%.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因而检测外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喉癌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喉癌和下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58 例喉癌下咽癌组织、25 例癌旁组织和10 例癌前病变组织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58 例喉癌和下咽癌中53 例阳性, 阳性率914 % ; 25 例癌旁组织中3 例阳性, 阳性率12 % ; 10 例癌前病变中7 例阳性, 阳性率70 % 。结论: 端粒酶活化在喉癌、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极高, 对阐明喉癌和下咽癌的发病机理和癌变风险估计有重要意义, 有可能成为咽喉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端粒相关调控蛋白端锚聚合酶-1(Tankyrase 1)和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在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Tankyrase 1对端粒酶活性调控的机制。方法应用组织总RNA抽提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技术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组织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比较了人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良性肿瘤细胞及正常口腔黏膜细胞中Tankyrase 1和TRF-1基因表达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TRF-1 mRNA在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良性肿瘤细胞中的平均表达量显著降低,与正常口腔黏膜细胞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但鳞癌细胞组与良性肿瘤细胞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ankyrase 1 mRNA的表达在鳞癌细胞组分别高于良性肿瘤细胞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而良性肿瘤细胞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正向调控因子Tankyrase 1以及逆向调控因子TRF-1在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引起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增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了42例胃癌,37例癌旁及27例正常组织(21例胃癌及6例消化性溃疡手术切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胃癌组织端粒酶提取物进行梯度稀释,以检测其在活性大小。结果: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及54.1%(20/27),正常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激活与患者性别,肿瘤的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良恶性胃病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 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为80 8%(2 1/2 6 )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端粒酶阳性率为 44 4 %(8/18) ,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无端粒酶表达 (0 /13) ,三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胃癌端粒酶活性高度表达 ,癌前病变组已有表达端粒酶活性 ,而正常组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 ,提示端粒酶可作为胃肠道肿瘤诊断的有力生物标志 ,对端粒酶活性阳性癌前病变进行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2 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 2 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8例涎腺癌组织中 ,有 2 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89.3% )。 2 8例癌旁组织中 ,有 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14 .3% )。 10例腮腺混合瘤 ,6例腮腺腺淋巴瘤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SD大鼠颌下腺肿瘤形成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SD大鼠 5 0只 ,麻醉后颈部切口暴露颌下腺 ,右侧腺体植入二甲基苯丙蒽 (DMBA)明胶海绵块 ,左侧为自身对照 ,每过 2周处死大鼠 2只 ,取颌下腺标本。用PCR TRAP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法分析PCR产物 ,检测颌下腺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共诱发肿瘤 2 1例 ,均为鳞状细胞癌 (早期 10例 ,晚期 11例 ) ,另有 3例导管上皮鳞状化生。 2 1例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 ,实验侧明显高于自身对照侧 (P <0 .0 1)。鳞状上皮化生、鳞癌早期、鳞癌晚期 3组相比 ,端粒酶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升高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判断端粒酶活性在肺活右的诊断价值。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7只和对照组8只,实验组采用支气管灌注煤焦沥表秀导大鼠肺癌,用改良的TRAP银染法测定大鼠肺癌及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酶活笥。结果:实验组诱发出肺癌8例,鳞状上皮化生1例,8例肺癌中有7例为端粒酶生(87.5%),鳞状上皮化生的1例也为端粒酶阳性,实验组其余8例与对照组8例端粒例酶均为阴性。有癌组与对照组和无癌组相比差异均有  相似文献   

20.
TopoⅡα及E-c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α)及E型依赖钙黏附蛋白(E-c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opoⅡα及E-cad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炎性增生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opoⅡα在正常口腔黏膜、炎性增生组织中均为低表达,其在不典型增生组中的高表达率与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中的高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E-cad在口腔正常黏膜、炎性增生中的阳性率与其在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E-c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结论TopoⅡα及E-c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检测两者蛋白表达状况,有助于判断口腔鳞癌患者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