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评估安氏Ⅰ类错患者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的可靠性。方法:随机选择75例恒牙初期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其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及变异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患者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之间均存在相关性;4项测量指标变异程度不同,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变异系数分别为0.66,0.44,0.09和0.05。结论: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在评价安氏Ⅰ类错畸形时具有一定准确性,而APDI值可靠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正确评价上下颌骨基骨的矢状位置关系在正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临床常用来评价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位置关系的指标主要为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相关性及变异度分析是判断这些指标可靠性的重要方法.目的:比较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评估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04-01/2009-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就诊的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共计56例,所有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均由同一熟练技师严格按要求在同一机器上拍摄.用Microtek纷腾9800 XL扫描仪以1:1比例,300 dpi象素对胶片进行扫描,扫描结果以Jpg格式存盘,由第一作者用Photoshop 8 0图像处理软件对导入计算机中的图片进行定点,测量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每项指标测量3次,最后取平均值.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及变异度分析.结果与结论: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4项测量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5,0.75,0.07和0.04.结果提示,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在评价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颌骨矢状关系时均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而APDI值的可靠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技术测量安氏Ⅰ类、骨性Ⅰ类错(牙合)正畸前后下颌磨牙轴倾度及其变化,获得错颌畸形患者下颌磨牙矫治后轴倾度理想范围,提高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 筛选28例安氏Ⅰ类、骨性Ⅰ类患者头颅CBCT扫描数据,对影像行校正、重建,测得下颌磨牙近远中向轴倾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第一和第二磨牙矫治前轴倾度分别为(13.9±6.07)°和(19.0±7.64)°,下颌第一和第二磨牙矫治后轴倾度分别为(10.8±6.07)°和(15.0±8.38)°。下颌第一与第二磨牙矫治前后轴倾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年组与未成年组之间及不同下颌平面角类型患者之间下颌磨牙矫治前轴倾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BCT可直观便捷准确地测量下颌磨牙近远中轴倾度,并获得了正畸必要的下颌第一、第二磨牙接近正常(牙合)的理想轴倾度范围。  相似文献   

4.
背景:正确评价上下颌骨基骨的矢状位置关系在正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临床常用来评价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位置关系的指标主要为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相关性及变异度分析是判断这些指标可靠性的重要方法。目的:比较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评估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04-01/2009-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就诊的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共计56例,所有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均由同一熟练技师严格按要求在同一机器上拍摄。用Microtek纷腾9800XL扫描仪以1:1比例,300dpi象素对胶片进行扫描,扫描结果以Jpg格式存盘,由第一作者用Photoshop8.0图像处理软件对导入计算机中的图片进行定点,测量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每项指标测量3次,最后取平均值。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及变异度分析。结果与结论: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4项测量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5,0.75,0.07和0.04。结果提示,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在评价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颌骨矢状关系时均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而APDI值的可靠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对120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预防性矫治,能使患者的牙(牙合)恢复正常咬合功能,颌而部恢复正常容貌,疗程短,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6.
冯忠  梁国谦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6):1829-1832
目的:探讨FRIII矫治轻度骨性三类错牙合所产生的硬组织变化特征。方法:选择31例替牙期轻度骨性三类错牙合患者,使用FRIII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SNA、ANB显著性增大(P<0.001);Cd-A显著性增大(P<0.01);SNB、Cd-Gn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2)U1-SN显著性增大(P<0.01)、IMPA显著性减小(P<0.01)。(3)OP-SN显著性增大(P<0.001)、PP-FH治疗后变化无显著性。(4)FMA、Y轴角显著性增大(P<0.05)。(5)N-Me、ANS-Me显著性增大(P<0.05),N-ANS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使用FRIII治疗骨性三类错牙合能使上颌骨前向生长量明显增加,下颌骨产生一定的向下向后旋转;治疗后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牙合平面产生一定的顺时针旋转而腭平面无明显变化;患者前面高在治疗后增大且主要表现为前下面高增加。  相似文献   

7.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畸形,根据国内傅民魁等统计,安氏Ⅱ类错(牙合)在混合牙列期发病率25.77%, 恒牙初期的发病率19.41%[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AF-BF距及AXB角评价安氏Ⅱ类错(牙合)颌骨矢状向不调及垂直向不调的价值.方法:对乌鲁木齐市60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按性别、垂直骨面型分组,分别测量AF-BF距及AXB角,并与正常(牙合)AF-BF距及AXB角进行比较.结果:本组安氏Ⅱ类错(牙合)AF-BF距为(10.28±2.99)mm,AXB角为(9.15±2.98)°;高角型AF-BF距和AXB角分别为(13.16±3.55)mm和(10.41±2.23)°;均角型AF-BF距和AXB角分别为(8.21±2.79)mm和(7.12±1.96)°;低角型AF-BF和AXB角分别为(7.46±1.69)mm和(5.27±0.01)°.结论:AF-BF距及AXB角不但可评价上下颌骨间矢状向关系,也可反应颌骨间垂直向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说,功能因素和骨骼因素引起的错(牙合)应当早期矫治,而单纯牙量骨量不调病例的治疗多在恒牙期开始[1].本文通过对轻度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和一般性矫治的时机、方法、疗程、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轻度错(牙合)畸形的最佳矫治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托槽的选择对安氏Ⅰ类错(牙合)患儿非拔牙矫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非拔牙矫正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及患儿自愿原则,其分为研究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n=36)与对照组(采用滑动直丝弓托槽矫治,n=36),记录2组患儿佩戴矫治治疗器后1、3、5、7d的疼痛强度(VAS评分),1周后比较2组口腔健康影响程度表(OHIP-14)问卷调查情况、牙列整齐时间、矫治前后PAR指数。结果失访或放弃治疗的患儿分别为5例、4例。治疗后,2组疼痛情况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研究组在治疗1、3、5、7d时的VAS评分和OHIP-14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牙列整齐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矫治后,2组PAR指数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PAR总分差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自锁托槽能有效减少安氏Ⅰ类错(牙合)患儿矫治过程中的疼痛感,提高口腔健康指数、缩短矫治时间,矫治效果好于滑动直丝弓托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矫正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15岁的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11例,采用直丝弓技术,进行拔牙矫治,矫正前后进行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做统计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后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改变均不显著,但下颌骨有后下旋转的倾向.上唇明显内收,下唇变化不明显.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矫正主要通过上下切牙前后移动代偿,矫正深覆盖,深覆(牙合),掩饰颌骨间的差异,真正的颌骨畸形并未得到实质的矫正,严重的畸形仍需手术治疗,提示应早期对颌骨进行生长改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严重骨性Ⅱ类错(牙合)铪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法临床要点.方法:对11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采用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双尖牙减数矫治,在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分别植入微种植体,在更换至稳定弓丝后利用种植体整体内收前牙,平均治疗时间为24.6个月,于治疗前后拍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患者颜面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未发生显著性移动,治疗后UI-SN、U1-NA、LS-EP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Ms-CFH、Ma-FHP、U6-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有效矫治成人严重骨性Ⅱ类错(牙合),并达到磨牙强支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120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预防性矫治,能使患者的牙[牙合]恢复正常咬合功能,颌而部恢复正常容貌,疗程短,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4.
安氏Ⅱ1类错(牙合)是常见的错畸(牙合)形,典型症状为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下颌后缩等.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功能性后缩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1],对此类替牙期或恒牙早期患者,促进下颌发育是改善上下颌间关系的关键.Twinblock矫治器是一种功能性矫治器,由正畸教授Clark发明[4],通过运用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促进下颌发育,改善患者上下颌间矢状关系及颌面侧貌,可有效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错畸形的诊断和治疗中,准确地描述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评价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头影测量方法r角,以准确反映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方法:对180例13~25岁错畸形青少年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按照4项标准分为3组,确定不同的错畸形类型,分析男女差异。结果与结论:①骨型Ⅰ类错的r值为(40.84±3.10)°,骨型Ⅱ类错的r值为(48.85±3.09)°,骨型Ⅲ类错的r值为(26.12±4.76)°。②各组r值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r角能够反映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不调,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r值在35°~45°之间为骨型Ⅰ类错,小于35°为骨型Ⅲ类错,大于45°为骨型Ⅱ类错。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错畸形的诊断和治疗中,准确地描述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评价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头影测量方法r角,以准确反映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方法:对180例13~25岁错畸形青少年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按照4项标准分为3组,确定不同的错畸形类型,分析男女差异。结果与结论:①骨型Ⅰ类错的r值为(40.84±3.10)°,骨型Ⅱ类错的r值为(48.85±3.09)°,骨型Ⅲ类错的r值为(26.12±4.76)°。②各组r值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r角能够反映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不调,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r值在35°~45°之间为骨型Ⅰ类错,小于35°为骨型Ⅲ类错,大于45°为骨型Ⅱ类错。  相似文献   

17.
18.
临床上下颌后缩型Ⅱ类错牙合并不少见,多表现为上颌前突不明显,下颌处于后缩位,下颌发育较差,颏唇沟明显,多为低角型病例,面下1/3高度较短.为了从根本上使患儿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我们选用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用于生长发育期的AngleⅡ类错牙合患者的矫治,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二次矫治成功的方法与措施.方法 利用口外弓及种植支抗使已前移的磨牙向远中移位,并行磨牙控根和磨牙正轴等方法,对矫治失败的32例成年患者进行第二次矫治.结果 32例患者经第二次矫治均达到较理想的效果.结论 对磨牙支抗控制不利是第一次矫治失败的主要原因,口外弓及种植支抗的灵活运用,可使丧失的磨牙支抗重新恢复.  相似文献   

20.
骆英  杨庆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0):1043-1045
目的评价 Twin-block与口外弓颈牵引对生长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颌骨及牙槽的影响.方法 10~ 12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 ,12名 Twin-block治疗, 14名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固定矫治, 11名对照组,观察 12个月 ,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 结果上颌骨位置( A-OLP)口外弓颈牵引组比 Twin-block组小 1.71 mm, 下颌骨位置( Pg-OLP) Twin-block组比口外弓颈牵引组增加 1.91 mm, Twin-block组覆盖的减小 ,骨性因素 48%,口外弓颈牵引组为 36%,磨牙关系的矫正, Twin-block组骨性因素与口外弓组一致,均为 55%,下颌平面角两组均无明显改变 (P >0.05).结论 Twin-block主要促进下颌生长 ,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固定矫治器主要抑制上颌及上切牙向前生长,两种方法均能有效矫正生长期Ⅱ类错(牙合),改善软组织侧貌 ,且均未产生不利的垂直向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