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云南高原平坝型重疫区采取“人畜扩大化疗加重点环境灭螺杀蚴及健康教育”的防治对策,经3年防治,试区居民感染率由34.19%下降至2.13%,家畜感染率则下降为零;低龄人畜新感染率下降95%—100%;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密度分别由0.51%和0.0073只/框(每框面积为0.11m2)下降为0.03%和0.0003只/框,下降率达94%-95%。费用-效果分析显示,试区费用使用情况良好。表明采取此项防治对策能够控制高原平坝区的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2.
岳阳市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城区为东洞庭湖的一个湖汉群。50~60年代修筑了东风潮及南津港两大防洪围堤,防洪大堤长达24km,使大片洲滩成了训烷亚型。60年代初,钉螺面积为0.079亿m’,活螺平均密度33.9只/框(每框0.tim’,下同),钉螺感染率O44%,感染螺平均密度0.15只/框,小白鼠感染率64.9%,居民粪检阳性率19.58%,奶牛感染率72%,居民急性血吸虫感染时有发生。l防治对策1.l大面积蓄水灭螺对城区内巴蕉湖、东风湖、吉家湖、南湖4大内湖采取养殖灭螺。每年水位稳定在28m左右,蓄水时间不少于10个月。1988~1991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又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结合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阻断传染源。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3%,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是目前湖沼垸内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有效和可行的措施,有利于血防成果的巩固和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基本控制阶段的灭螺经验,我们在安凌镇琅田村采取填埋与开垦种植的办法,消灭残存钉螺取得了显著效果。l概况本县属典型的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全县历史有螺面积1227498m’。琅田村累计有螺面积为441587m’,占全县历史有螺面积的13.7%。防治初期钉螺最高密度162只/框(O·tim2),平均密度为34只/框,钉螺感染率为3.8%,入群阳性率为10.27%。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特别是经过1958年和1970年两次群众性防治运动,于1972年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但随着大面积钉螺的消灭,残存钉螺由片状、线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应用价值,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对主河道深埋有螺土灭螺,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喷洒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改变人的行为等综合治理措施,观察综合治理对河坡、河滩钉螺消长的影响,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消长的影响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结果 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1998年为6.26hm^2,82.1%和11.7只/框,到2001年已连续2年查不到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从3.95hm^2、83.2%和15.51只/框下降到3.55hm^2、57.7%和13.32只/框;阳性钉螺面积从2.81hm^2降为0。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3.9%(COPT环沉率≥3%)降至2.3%,未检出血吸虫病人及“急性感染”病例,未查出血吸虫病畜。接触河水人数从1998年的260人下降到2001年的39人,下降了85.0%。结论 实施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江县大田坝村2005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掌握丘陵地区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评价防治效果,为科学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对中江县大田坝村开展2005年监测工作。结果 监测点钉螺面积18070m^2,平均活螺密度0.064只/框(每框=0.11m^2),感染螺密度0.0001只/框,钉螺感染率0.098%。监测点平均血清学阳性率9.84%,粪检未检出感染者。耕牛感染率5.80%。结论 中江县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加强沟渠灭螺和耕牛防治力度,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7.
2007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了解血吸虫病流行规律,为全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和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病情和螺情调查。结果74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97%,耕牛感染率为5.85%,活螺平均密度为0.4744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5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11%。结论与2006年相比,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但耕牛感染率仍〉5%,应切实加强耕牛管理,控制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1999-2000年湖南省新发现有螺区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新发现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成因及探讨防治对策。方法:根据1999-2000年螺情、病情调查资料,分析钉螺的地理分布、螺种、密度、钉螺来源、传染源输入及疫区的形成。结果:2年新发现有螺区20处,累面积622.73hm^3,其中,光壳钉螺6处,肋壳钉螺14处。活螺平均密度最高83.00只/框,最低0.01只/框,另有5处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来源有漏查、查漏以及顺水流和人为扩散。结论:有适于钉螺的孳 生环境,加上人、畜传染源进入有螺地带而形成血吸虫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9.
不灭钉螺(封洲禁牧)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探讨通过“封洲禁牧”,达到有螺无害,从而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方法 每年3月1日至10月31F{洲滩实施“封洲禁牧”,并查治人、畜血吸虫病。结果 实施3年(2000—2002),监测点(村)人群感染率由1999年的2.66%下降到1.66%,试点乡抽查人群感染率为0.57%(5/871),无急性感染和新感染病人。试点乡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999年的4.90%下降到0.14%,2岁以下小牛无新感染。草洲钉螺阳性率由1.450%下降到0.005%,阳性钉螺密度由0.01480只/0.1m^2下降到0.00011只/0.1m^2。结论 采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措施,不灭钉螺也可以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丹徒区三洲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09年疫情动态与变化,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人畜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区2009年人群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2.6%(20/768),感染率为0.13%(1/768),未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家畜感染率为0。共查出有螺面积为28.5万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7万m2、活螺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5只/框和26.24%,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02 5只/框和0.17%。结论监测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家畜已不是监测区内的主要传染源,但江滩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仍较大。建议在加大灭螺措施的同时对江滩感染性钉螺形成原因进行调查,明确各类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9.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5例未经心内手术矫治的法乐氏四联症,对其心脏解剖形态及合并畸形,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