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抽取在2000年-2010年这几年时间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的调查资料,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常见病原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结论在病原体诊断分析方面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在肠道内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该系统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参与营养物质吸收,调节人体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宏基因组学在肠道微生物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工作集中在测定不同人群之间的微生物组成差异。早期的肠道微生物研究主要依赖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获得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并对其多样性和功能进行初步了解。但该途径无法准确区分微生物的亚种和菌株。目前,通过对大规模宏基因组数据的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遗传信息,并探索其多样性、代谢功能、宿主相互作用、等。本文探讨了宏基因组学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肠道微生物在医学、药学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药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经典理论,探讨肠道微生物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以及中药治疗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未来需更加重视对肺部疾病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保持肠道菌在种类、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肠道微生物入手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开展更多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究中草药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密切相关,湿热证作为临床常见证型,以肠道微生物的物种丰度及多样性改变作为切入点,探求不同疾病湿热证与肠道微生物紊乱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医临床诊治的客观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近年来关于不同疾病湿热证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研究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巴戟天对慢性应激大鼠肠道微生物结构和代谢多样性的影响,探讨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巴戟天组和氟西汀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结合孤养制备慢性应激大鼠模型,巴戟天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给予相应药液灌胃,连续8周.干预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  相似文献   

7.
展望分子生物学技术银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品种资源、栽培育种、组织培养3个方面探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银杏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灸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群,维持宿主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使机体处于健康的稳态。一旦稳态失衡,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便会产生多种疾病。目前,针灸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针灸通过调理气机升降调节肠道微生物群;针灸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比例,使其恢复稳态;针灸通过调控脑肠肽、炎性反应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今后应从针灸的整体作用、腧穴的特异性、腧穴配伍以及不同干预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优化临床治疗方案,以取得针灸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物紊乱是血管性痴呆及其危险因素的重要原因,中医理论体系认为脾胃在本病的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肠道微生物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脾胃功能的相关性,探讨从脾胃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苦参碱(matrine)是我国传统中药苦参的多种活性成分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价值极高。由于其抗癌机制复杂,至今仍有较多不明之处。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无创伤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技术的运用为进一步推动中医中药临床治疗肿瘤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拟对近年来苦参碱抗癌机制研究中所运用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肠道菌群中筛选抗菌活性菌株,明确其抗菌活性物质,为认识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乃至与宿主健康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对肠道混合菌群进行体外培养,以抗菌活性为指标筛选活性单菌株;采用生化鉴定法和16S rDNA鉴定法对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活性追踪手段,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光谱技术鉴定其结构;采用微量孔板法测定各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筛选得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HA-3151菌株;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D-3-苯基乳酸、环(丙-苯丙)二肽、环(酪-酪)二肽、环(酪-亮)二肽、环(酪-异亮)二肽、丁香酸、黄豆黄苷、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5-甲氧基大豆苷元、3-甲氧基没食子酸和染料木黄酮;其中,D-3-苯基乳酸、大豆苷元、染料木苷、染料木黄酮以及环(丙-苯丙)二肽、环(酪-酪)二肽具有抑菌作用。结论:首次得到了有抗菌活性的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菌株并证明其可产生有机酸、黄酮和二肽类抗菌活性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其形成定植优势,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芪总多糖(Total Polysaccharides of Astraglus Membranaceus,PSA)对SD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黄芪总多糖低剂量组(100mg/kg)和高剂量组(400mg/kg),连续灌胃30d.于第31d取粪便进行16S rDNA...  相似文献   

13.
蒙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鲜明特点。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蒙药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已经逐渐清晰。本文根据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蒙医药领域的应用,综述了蒙药药理学、蒙药材鉴定、蒙药材品种改良和蒙药新药开发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蒙医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浅谈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子生物学是当今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一门学科。近10年来在农业、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医药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在传统中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应用虽然才刚刚起步,但一些研究成果已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本文对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大豆低聚糖对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效应及各组分含量检测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观察大豆低聚糖的肠道策生物的作用效应并建立一种大豆低聚糖各组分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青春双歧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为肠道微生物指示菌;使用uBondpak/CH氨基柱,高压液相色谱法,以纯水洗脱液,分离大豆低聚糖各组分。结果:大豆低聚糖能有效促进青春双歧杆菌在体外的增殖,而产气荚膜梭菌则几乎不能利用;HPLC法有效分离和准确测定大豆低聚糖中的各组份,结论:大豆低聚糖是双歧杆菌的有效促生因子,  相似文献   

16.
弓形虫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原虫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弓形虫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介绍了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环介导等温扩增及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弓形虫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采用芒针速刺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从肠道菌群角度分析其治疗机理,以探讨芒针法在子宫内膜异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取40名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给药治疗,而芒针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芒针配合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在治疗完成1个月经周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其疼痛评分(NRS)、血清中的脂多糖、前列腺素E2、雌二醇和炎性因子(IL-1、TNF-α及IL-10)、粪便微生物的多样性(香浓指数、辛普森指数、Chao1及ACE)和门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在给予患者芒针速刺治疗后,患者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的脂多糖和前列腺素E2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雌二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中炎性因子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粪便中的α-多样性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蓝藻菌门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变形菌门的比例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芒针速刺可以通过改善患者肠道微生物多...  相似文献   

18.
展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银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品种资源、栽培育种、组织培养3个方面探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银杏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认知障碍的发病率和负担不断增加,是亟需研究的热点问题。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认知障碍关系密切。本文提出"清浊相干"即脾胃升降失常,内生浊邪,导致清气不升、脑失所养,浊邪不降、上犯清窍,为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引发认知障碍的关键病机;病久由浊转毒,而败坏脑髓、损害脑神,是导致认知障碍不断加重的重要因素和病理转归。从"清浊相干"与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角度防治认知障碍,可能是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调整脾胃肠,升清降浊毒"为中医药防治认知障碍的重要方法,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是中医药防治认知障碍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从麦冬药物鉴定、成分分析及药理作用3个方面阐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现状,并简述了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研究成果。说明了中药学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