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味的归经最早见之于《素问·五藏生成篇》谓:“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至真要大论》谓:“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自《素问》提出了五味的归经后,历代医家沿用至今,载于中医院校  相似文献   

2.
中药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分别依次归属于肺、脾、肝、心、肾五脏,《内经》对此称为“五味所入”。如《素向·宣明五气篇》中就提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也是后来形成药物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之一。据此理论,五味对五脏当分别有特定的选择作用,在众多的药物中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谈《内经》“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五味,就是药食物的辛、甘、酸、苦、咸5种味,实际上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五官即五脏,合五行配属关系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相似文献   

4.
五味子,因同时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而得名。根据中医“五味入五脏”的基础理论,五味子五味俱全,五行相生,对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能发挥补益、平衡作用,是一味功效奇特的名贵药材。  相似文献   

5.
《内经》指出五味的基本性能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其所以不明言补泻者,盖《内经》认为五味皆可补泻,其补泻之义也远在补虚泻实常理之外,本文愿就此从四个方面探求五味与补泻的关系,谬误之处,恳请同仁斧正。一、五味太过不及定补泻饮食、药物皆秉五味,五味可因脏腑“五欲”之不同而各归所喜,它们分别是“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无疑在生理状况下,各味总是根据五脏之所欲而编入其相应的脏腑,以养五脏六气,此为“物化之常”(素问·至真要大论)。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不言而喻,在五味不及的情况下,投以五脏所欲之味,即是补。但五味不可太过,过  相似文献   

6.
正时下,"重口味"经常成为朋友之间互相戏谑的调侃之词,有的是无辣不欢,有的是嗜甜如命,还有些人从不吃苦,殊不知,在任性地满足着自己味蕾的同时,五脏却遭了殃。中医学认为,咸、甘(甜)、酸、苦、辛(辣)分别与人体的肾、脾、肝、心、肺相对应,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但是如果五味过量,便会打乱人体平衡,损伤脏器,招致疾病。  相似文献   

7.
“五味所入”又称为“五入”或“五味所合”,是指中药中的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分别依次归属于肺、脾、心、肝、肾五脏.“五味所入”最早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它是指导中医临证用药、中药归经以及食疗的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自先秦战国时期提出后,历代相传,至今仍受到中医药界的重  相似文献   

8.
王淼 《科学养生》2014,(7):13-13
<正>饮食时,我们尝的五味与自己的五脏有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碱味入肾",意思是酸味的食物对肝有益,苦味的食物对心有益,甘味的食物对脾有益,辛味的食物对肺有益,碱味的食物对肾有益。当我们将这食物中的五味吃进肚子时,食物各自的特性自然发挥作用,可以达到安养五脏,补益气血,强健体魄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降压中药药性统计分析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素特点与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5年1月至2015年3月近现代期刊数据库中降压中药的相关文献,对降压中药的药性(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进行聚类及主成分分析,从而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素特点与用药规律。结果:降血压的单味中药数共87味;中药四气寒凉与温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功效共5个公因子:清热、活血、平肝、补阴、化痰,累积贡献率为7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五味共3个公因子:苦、甘、辛,累积贡献率为8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归经共5个公因子:肝、肾、心、脾、肺,累积贡献率为7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压中药的功效以清热、活血、平肝、补阴、化痰为主;四气以寒凉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主要归肝经,其次为肾经、心经、脾经、肺经。从而推论高血压中医病位证素主要在肝、肾、心、脾、肺,尤以肝最为密切;中医病性证素以热(火)、血瘀、阳亢、阴虚、痰浊为主。高血压病的中医用药规律为多选用苦、甘、辛的寒凉药物,并重用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化痰、滋阴潜阳的降压中药。  相似文献   

10.
五味有酸、苦、甘、辛、咸之分,由于各有偏性,故对五脏的滋养作用也不同。如《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妊娠禁忌中药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以《中华本草》和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整理出妊娠禁忌中药1136味,采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妊娠禁忌中药的四性以温、寒、平为多;五味以苦味最多,其次为辛、甘;归经以归肝经为最多,其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胃、肾、大肠、心。辛温、苦寒、苦温、苦平为出现频率较高的性与味组合;温肝、寒肝、平肝、寒肺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药性与归经组合;苦肝、辛肝、苦肺、甘肝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味与归经组合。结论妊娠时期要尤其注意辛温和苦寒类中药的使用,温肝和苦肝的中药也当慎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中药的性质是指其固有性质,包括形、色、气、味、质地等,以五味较为重要,其实质是理化性质,是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效应,是由中药的固有性质产生的,包括四气、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本文以《药典》为依据,探讨了五味与四气、归经、毒性的关系。发现辛味多温热,苦、甘、咸味多寒凉,酸味则温热与寒凉相近。各种味均入多经,在总体上以入肝经最多,其中苦、咸味主入肝经,辛、甘、酸味主入肝、肺、脾经。甘味有毒药最少、辛、苦味有毒药较多,酸、咸味有毒药居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知识元”探讨五味与归经的内涵。方法以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所栽符合标准的药物的五味与归经为研究对象,建立知识元素材库,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五味和归经频数经Y。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五味的归经频数上,淡、甘入肺频数最高,涩、成、苦、酸、辛入肝频数最高。从归经所入五味的比例分布看,入心经主要是甘、淡,分别为12.9%、14.81%;入肝经主要是成、酸、甘,入脾经主要是酸、辛,入肺经主要是淡、甘,入肾经主要是成、酸,入心包主要是酸,入小肠主要是涩,入胆经主要是苦,入胃经主要是淡,入大肠主要是涩,入膀胱主要是淡、涩,入三焦主要是苦。结论五味各有所主之经,十二经各有所喜之味。  相似文献   

14.
一、饮食五味,生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血阴阳化生之源。《内经》认为,饮食五味与五脏功能攸切相关,谷、肉、果、菜虽食之入胃,然其五味又各归所喜、各有所入,以养五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有关饮食护理方面的多,本文作点滴滴论述颇探讨。一、为养生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生理及养生保健方面,首先将饮食按五行学说分成酸、苦、甘、辛、成五类,“粳米牛肉枣葵皆甘,……皆辛。”同时将五味分属五脏,指出饮食五味进入胃后,各归其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是故和五味。”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终年,度百发乃去。”以及“毒药改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相似文献   

16.
正时下,有些人的饮食习惯是过于偏食,对于酸甜苦辣咸各有偏爱。有的是无辣不欢,有的是嗜甜如命,还有些人从不吃苦。殊不知,在任性地满足着自己味蕾的同时,五脏却遭了殃。中医认为,酸、甜、苦、辣、咸,对应的是肝、脾、心、肺、肾,各有其作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  相似文献   

17.
晓虹 《家庭中医药》2005,12(6):35-35
我们的日常食物大多具有酸、甘、苦、辛、咸等五种滋味,但你可知道食物的滋味与健康有什么关系吗?中医认为,食物的五味对人体的五脏各有作用。《内经》中有记载:“五味各走其所喜,各味酸,先走肝,各味苦,先走心,各味甘,先走脾,各味辛,先走肺,各味咸,先走肾……”可见五味的脏腑归属和作用,早就为医家所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医家心法》中的五行用药规律。方法:将《医学心法》记载的方药,按照功效、四气、五味等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建立数据库。统计其累计频数,分析其高频用药。结果:《医家心法》五行用药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解表药为主,四气多以温、平、寒为主,五味多以甘、辛、苦为主,第一归经多为心、脾、肝,第二归经多为肺、肾、脾、胃、心。结论:《医家心法》以甘温补虚为治疗大法,寒凉、苦辛为常用之法,归经多以心、脾、肺为主。  相似文献   

19.
张林庆  贾建伟 《河南中医》2012,32(6):777-778
水谷入胃为淡味,上输于脾,化为甘,甘味从足少阴入肾而为肾之体,肾之用苦入心变为心之体,而肾之化:咸,则为心之用;心之用:咸,入肺变为肺之体,而心之化:酸,则为肺之用;肺之用:酸,入肝变为肝之体,而肺之化:辛,则为肝之用;肝之用:辛,入脾变为脾之体,而肝之化:甘,则为脾之用;脾之用:甘,入于肾变为肾之体,而脾之化;苦,则为肾之用.  相似文献   

20.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7,(6):512-513
酸,小篆写作醇,《说文解字》曰:“酸,酢也.从酉夋声.关东谓酢曰酸.”“酢”就是古代醋的别称,纯度没有现在高,更像酸味的饮料,“酸”由酢,进而引申指酢的味道.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酸是重要的五味之一.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五脏相应,分别是“酸入肝”“辛人肺”“苦人心”“成人肾”“甘人脾”.古时人认为,酸在四季中与春气相应,在人体脏腑中与肝相对,而在“东西南北中”五方方位中则与东方相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