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十二正经加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凡归属十四经的腧穴称为经穴。《内经》以天人相应的时相观确认“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而实际记载有穴名者仅160穴。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现,由少到多,由定性、定位到定名,由散在到系统陆续增补归经,至1982年我国针灸学会审定的《针灸穴名国际化方案》,仍只有361穴之数,而某些恰在经脉循行线内如印堂等常用要穴仍标为经外奇穴。为使名实相符,切合经旨原义,对是否或如何沿用昔贤增补归经先例再增4穴归经,特略抒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现行一些书籍如《内科学》、《黄帝内经词典》、《经外奇穴纂要》认为《内经》记载的“奇输”为奇穴,笔者认为此种解释不妥,在此阐明自己的见解,与同道商榷。我们知道,腧穴包括经穴、奇穴、阿是穴三部分。经穴是归属十四经的腧穴,有固定部位和名称;阿是穴是“以痛为腧”,没有固定部位,没有名称;奇穴则是指没有归属十四经的腧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有明确位置且有名称称为“有名奇穴”,一部分有明确位置但尚无定名称为“无名奇穴”,可见奇穴为不归属十四经、具有明确位置的有名或无名腧穴。而《灵枢·刺节真邪篇》载:“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  相似文献   

3.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是由日本针灸医籍《实习针灸科全书》翻译而成,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将解剖学引入经穴定位中的针灸医籍。该书在民国初年探索针灸科学化的进程中编译出版,分为针术之沿革、经穴解剖学、针灸学治病以及实验谈(医案)4个章节,其西学内容丰富,将解剖与经穴的定位相结合,是较有特色的内容。同时,该书将西医病名、西医治病系统应用于针灸治病中,对突破我国传统针灸的固有模式有所启示。本文主要介绍该书的版本概况、编译者信息、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论述此书的内容特点及对近现代针灸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支沟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别名飞虎(出自《针灸大成》),为手少阳经的经穴。 1 定位及功能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定位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出自《针灸甲乙经》)。临床取穴时以腕背横纹上三寸、尺、桡骨之间是穴。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三焦属于相火,支沟为其经脉中之火穴,有清利三焦,通气降逆,舒筋活血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经络腧穴学》和《针灸学》“十四五”规划教材中部分经穴定位存在差异,这给中医学类学生、专任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文以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21)》为依据,参照2006年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从经穴定位表述体例的差异、经穴定位文字表述的差异、经穴定位位置潜在的差异等方面分别系统梳理出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络腧穴学》与《针灸学》“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经穴定位差异。并且进一步从腧穴定位的历史演变和腧穴定位的学术争议分析了不同教材经穴定位差异的原因,探讨了教材经穴定位差异对中医针灸教学、考试、比赛、临床、科研的潜在影响,并尝试提出了建议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又名百劳,兹以临床实践综合古今文献予以初探。一、大椎穴的取法大椎穴的定位古今文献基本无异议,《甲乙经》、《千金要方》、《类经图翼》皆曰:“穴  相似文献   

7.
<正>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体表的腧穴而发挥疗效。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步积累起来的。所以了解和研究腧穴就显得十分必要。一、腧穴的起始与发展:腧穴又称为气穴、孔穴、穴道、穴位等名称。它虽无确凿起始时代,但可能是从无定经和无定名的基础上逐步认识的,并由少到多逐渐发展起来的。从《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输”的经文,就可看到它的刍形。《素问》专论腧穴的有“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等四篇。从其定名与定位实际数字计算为  相似文献   

8.
廉泉穴小考     
<正> 廉泉穴有任脉廉泉与足少阴廉泉、单穴和双穴之分。现代文献除《针灸经穴图考》外,所述皆为任脉廉泉,而无足少阴廉泉,且对任脉廉泉定位见解不一。笔者特作考证如下。一、任脉廉泉穴的位置问题:该穴定位有两说:一是在舌骨上缘凹陷中,见于《针灸学讲义》、《简明中医辞典》、《针灸穴位解剖图谱》等;一是在舌骨下缘凹陷中,见于《针灸学简编》、《针灸穴位挂图》、《针灸经穴挂图》等。查其所宗文献,皆从《甲乙经》: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其原因是对古籍破译不一,需辨明“舌本”所指及其与“舌骨”的关系。《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结于  相似文献   

9.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足乔)之会。一、风池穴定位:古代文献对本穴定位的叙述不尽一致,如《素问·气府论》王注:“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甲乙经》:“在颞颧后发际陷者中。”《资生经》:“在脑后发际陷中。”《明堂》:“与风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如二寸为定穴。”  相似文献   

10.
别具一格的彩色上海中医学院和上海中医研究所的有关针灸和解剖学专家,经多年精心摸索,编绘成了彩色的《针灸经穴图》,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针灸经穴图》共有彩图七幅.其中六幅标志了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经络上的腧穴361个,是十四经经脉之气直接注输出入的处所,它反映了我国历代传统穴位的结晶.为了对近年来针灸临床实践中发展的新穴有所反映,特专门绘制了一幅经外奇穴图,其中所列47穴基本上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针灸学》和《中国针灸学概要》选收,并经各地有关针灸专家、医师和教师反复讨论、精选后确定.  相似文献   

11.
阿是取穴法源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树剑 《中国针灸》2013,33(2):165-167
梳理阿是穴理论源流,认为阿是穴本质上是一种取穴方法,适用于所有腧穴的定位.此法导源于《内经》,是早期的主要取穴方法,与《内经》的腧穴形态相应,通过切诊揣度以取穴.这一取穴法可以广泛适用于腧穴的临床定位,而且阿是之法亦不局限于局部压痛.《千金要方》提出阿是穴的概念,在腧穴归经的背景下,渐渐演变为与经穴、奇穴平行的类穴.这一过程造成了临床取穴方法的变异:经穴、奇穴以骨度分寸法为主取穴,阿是穴则以寻按揣穴法定位,分类之后的取穴方法渐渐背离了经典与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2.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劳瘵之著名灸穴之一,记载于多种古代医籍中,现代针灸医籍中将此收入经外奇穴类。关于“四花”穴的定位,在古代诸医籍中记载并不一致,主要有二种,一是以《外台秘要》、《苏沈良方》所载为代表。其“四花”穴的四个点呈棱形分布的定位:一是以《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为代表的呈正方形分布的定位。而现代针灸医籍及文章中,在收载和引用此“四花”穴时,多从后者,或有甚者将两者混为一谈;故有必要从文献角度加以考察,以求正误。一、“四花”穴出处的考察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系唐·王焘《外台秘要》一书,此书  相似文献   

13.
牛凤菊  魏红 《光明中医》2005,20(1):53-54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又为手足少阳之会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对于其定位 ,在以往文献中 ,差别不大。如《针灸甲乙经》谓其“在耳后陷者中 ,按之引耳中” ;《针灸集成》“在耳根部 ,距耳五分” ;《针灸大成》“耳后尖角陷中 ,按之引耳中痛” ;《针经》中有“先以铜钱二十文 ,令患者咬之 ,循取穴中……针灸俱令人咬钱令口开”。现代临床上翳风穴的取法与《甲乙经》基本一致。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及《腧穴学》中定位为 :“正坐侧伏或侧卧 ,在耳垂后方 ,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1 古文献研究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 …  相似文献   

14.
梳理《内经》《难经》中合穴的释义、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禁忌等内容,发现其中已形成特指五输穴之合穴的概念义项;记载了十一经合穴的穴名、定位及其取穴方法;其中有诸多合穴主治的总结性概括未纳入教材,且有待解析;合穴刺灸方法灵活多变,且需注意"秋刺合"与"冬刺合"之别;针刺合穴需注意大动脉出血引发的昏厥及针刺过深导致的关节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15.
南京医学院仿宋针灸铜人与现行《经络腧穴学》教材的经穴定位有多处差异,笔者选择足阳明胃经面部循行线及腹部水道、归来、气冲三穴间距,两处定位差异进行分析,试图说明从《针灸甲乙经》到《经络腧穴学》教材,由于受到"以经统穴"思想的影响,而对足阳明胃经"下交承浆"的理解产生差异;由于对古籍中骨度分寸理解的不同,致使水道、归来、气冲三穴定位不同,如此仅举经穴定位演变之一隅,肃清经络、腧穴的源流及传承过程中的演变,希望有助于医者对古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八邪是位于上肢的常用经外奇穴,杨甲三《腧穴学》[1]记载取该穴时"微握拳,于手背第1~5指间的缝纹端取穴。左右共八穴",其后针灸论著多以"手背第1~5指间的缝纹端"为八邪穴之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2]公布了八邪的标准定位,即"在手  相似文献   

17.
<正> 耳穴是在长期耳针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刺激点,但截至目前为止,尚缺乏一种准确可靠的测定仪器可供使用。究竟这些刺激点在哪个部位上更为准确,还缺乏理想的定位标准。因此笔者作了初步探讨,敬请同道指正。一、耳穴定位的考证从古典医籍考证,穴位的最早雏形是无定位、无定性、无定穴、无定名,而是“以痛为俞”。我们祖先早在数千年前,通过无数次实践的积累,逐渐总结出了穴位的固定部位和主治性能,奠定了穴位的基础,进而又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探索到穴位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耳穴与经穴相仿,有其类似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梳理《窦太师针经》中32个经外奇穴文献来源、整理方法与体例、价值与影响,其文献来源广泛,整理方法可以概括为传承有据、整合修齐;冠实以名、辨穴同异;据经奇穴、阐发新穴;排列有方、三法并用;文图互示、定位明确5个方面。《窦太师针经》依照经穴穴名、定位、刺灸法、主治病症的完整体例,首次对经外奇穴进行规范统一的整理,具有经外奇穴类文献史料价值、奇穴理论研究价值、经穴理论研究价值及临床实用价值,对元以后的经外奇穴专篇或专书直至今日的国家标准制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有问必答     
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劳宫穴有三种定位法,哪种定位法好?怎样正确定位?【答】关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劳宫穴准确定位问题,早在宋代就有分歧意见。如王惟一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为“屈无名指取之”,而《针灸资生经》则记载为“屈中指取之”,元代针灸家滑伯仁认为“屈中指、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为宜”。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各家对经外奇穴见解各异,有的针灸文献认为“奇穴”就是“经外奇穴”的简称:有的认为不在十四经脉循行部位的穴位称“经外奇穴”:有的认为《内经》未载之穴称“奇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未载之穴称“别穴”,而习惯上将《内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未载之穴均认为“经外奇穴”。此皆为不明“经外奇穴”由来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