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攸县1998-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攸县麻疹发病的规律,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和措施. 方法 对攸县1998-2007年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1998-2007年攸县共报告麻疹病例339例,年均发病率为4.46/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5~10岁儿童,共发病247例,占总病例数的72.86%,发病高峰期为3-6月份,共发病262例,占总病例数的77.29%.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分别为241例和60例,各占总病例数的71.09%和17.70%. 结论 未接种麻疹疫苗是造成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攸县麻疹接种工作还存在薄弱的地区和环节,应加强麻疹常规免疫,提高免疫接种率,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复种并有计划地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东平县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查明引起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探究麻疹防控措施,有效地保护易感人群。方法对东平县2007—2016年麻疹疫情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6年东平县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发病季节主要在3~5月,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岁的婴幼儿和≥20岁的成人这两个阶段,共115例病例,占总发病数的67.65%。<8月龄占总发病数的22.94%,1岁以内占总发病数的40%,1~6岁占22.94%,7~15岁占9.41%,15~20岁占0%,20岁以上占27.65%。8月龄~6岁儿童中未免疫的占60.94%,一次免疫的病例高达32.8%,而二次及以上免疫病例为6.25%,无免疫史不明确者。发病前7~21 d有医疗机构就诊史的病例高达65.29%。结论 0~6岁儿童和20岁以上成人是麻疹高发人群,加强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麻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95%以上),定期对免疫空白儿童进行查漏补种,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可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长沙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 方法 对2000-2008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长沙县2000-2008年共报告麻疹293例,其中不到初免月龄和大年龄组病例的比例相对增加,<8月龄病例占0~1岁组病例的50%;≥18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42.66%.常住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4.86/10万,发病以成人为主,≥18岁病例数占常住人口总病例数的39.92%;而流动人口以小年龄段为主,<10岁病例数占流动人口总病例数的44.44%.散居儿童和学生病例分别占27.30%、32.42%.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26.96%,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累计占73.04%.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 结论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免疫空白及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长沙县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强化免疫活动和有效的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温岭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流行原因,指导今后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方法:将2004-2008年发生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08年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8月龄-7岁组和≥20岁组,占发病数的72.6%,发病集中在3-6月份,以流动人口聚集的镇街道发病为多,病例中有免疫史的仅占19.6%。结论:及时有效地开展麻疹常规免疫,加强预防接种尤其是加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是麻疹防控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5.
宁波市1764例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宁波市传染病医院2000-2005年住院的1 764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每年3-5月是麻疹高发季节。发病年龄呈双峰型,1-4岁和20-39岁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5.85%。男女性发病比为1.27∶1。流动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城市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发病高于农村地区。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378例(21.43%),无MV免疫史者873例(49.49%),MV免疫史不详者513例(29.08%)。结论麻疹的防控工作应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同时建议调整麻疹疫苗免疫程序,对育龄期妇女和流动人口需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对2000-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0-2006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 34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52/10万.3~6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占总病例数的69.80%.以8月龄~14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4.24%,病例中有免疫史占27.56%,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72.64%.结论 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免疫覆盖率和高质量的监测是控制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洛阳市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解洛阳市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给今后麻疹控制工作提供依据。结果发病以散发和暴发并存,麻疹的局部暴发已成为我市麻疹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1-4月份是发病高峰,经过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后,发病数显著下降。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年龄组,其中<8月龄、8月龄-1岁、2-6岁、7-14岁、≥15岁病例数分别占12.09%、17.78%、34.72%、27.84%、7.57%。结论切实提高麻疹疫苗的及时接种率、免疫覆盖率和提高免疫成功率是当前控制我市麻疹发病的根本措施,同时可考虑在育龄妇女中进行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以控制低幼儿童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毕节地区麻疹流行特征,为制订科学的控制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麻疹发病及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毕节地区2009年共报告麻疹165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2.11/10万。12~5月份是发病高峰期,共发生137例,占总病例数的83.03%;10岁以下占总发病率的95.15%(157/165)。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136例,占82.42%。结论 未接种麻疹疫苗是造成发病的主要原因,提高常规免疫接种,及时对10岁以下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复种,并有计划地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是毕节地区控制麻疹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延安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延安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科学的控制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5年麻疹发病及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5年共报告麻疹2 58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47/10万;全市13个县(区)均有麻疹病例发生;发病年龄以0~7岁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9.03%;各月均有麻疹病例发生,3~6月为高峰,共1 757例,占总病例数的68.10%;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占74.53%。结论0~7岁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接种麻疹疫苗是控制麻疹的基础;提高麻疹监测质量是加速控制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1998~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为了解安徽省加速控制麻疹进展,对1998~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自采取加速控制麻疹措施后,麻疹发病率下降显著,1996~2000年年平均发病率比1991~1995年下降了67.72%;麻疹仍每隔2年流行1次,持续2年;每年3~6月是发病高峰季节;平均发病年龄逐年增大,2001年为11.06岁,但仍属小年龄发病模式;爆发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建议继续采取以下控制麻疹的策略①提高和维持高水平2剂麻疹疫苗接种率;②有必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③进一步加强麻疹及其它出疹性疾病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德保县麻疹流行情况,为今后制定指导加速麻疹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德保县1990-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06年德保县共报告麻疹6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24/10万.1990-1999年共报告53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75/10万;2000-2006年共报告1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80/10万,较1990-1999年的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了69.52%.发病季节高峰在4-7月,占总病例数的71.52%(467/653),有明显的季节高峰.1994、1999、2000年分别发生麻疹暴发1起,共发病444例,占总发病例数的67.99%.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2.34%(603例).报告病例中有32.47%的病例(212例)未接种麻疹疫苗,33.38%的病例(218例)免疫史不详.结论 德保县1990-2006年麻疹发病由高发状态且以暴发为主转变为低发状态且以散发为主.今后在抓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适时开展大年龄组的儿童强化免疫,进一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5-2012年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该市2005-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该市2005-2012年共报告麻疹病例673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7/100万,其中以2009年发病率最高为61.89/100万,以2012年发病率最低为0.36/100万;发病率前3位的县为新泰市、泰山区和东平县,占全市病例数的72.07%;季节性高峰明显,2-5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81.72%;1岁儿童及19~40岁人群是近阶段麻疹发病主要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0%、46.36%;8月龄儿童发病数占16.64%;有明确免疫史病例占总病例数的10.70%。结论落实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对重点人群开展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等免疫策略是实现消除麻疹的根本措施;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是造成麻疹播散的最主要隐患。  相似文献   

13.
601例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郑州市2000年和2001年经麻疹实验室确诊的601例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探讨郑州市麻疹发病的现状,以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的。方法采用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每例麻疹确诊病例逐个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总结其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结果经实验室确诊的601例麻疹病例,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8月龄—5岁年龄组,占52.91%,(8月龄麻疹病例占10.32%。≥8月龄无免疫史的和≥8月龄有免疫史的麻疹病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5.81%和22.63%。全市麻疹病例呈散发和爆发并存的状态,共发生大小爆发26起,多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占爆发病例的60%,麻疹爆发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发病水平。2—4月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68.39%。麻疹初始强化免疫后的同期比麻疹初始强化免疫前的同期,麻疹病例下降61.85%。结论麻疹发病与实际接种率不高和免疫失败都存在一定的关系,麻疹初始强化免疫对控制麻疹爆发和麻疹病例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初免、复种的接种率和麻疹疫苗的免疫的成功率,并做好控制麻疹爆发和流行的工作;如何降低<8月龄麻疹发病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分析广东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控制对策。方法对2001~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东省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6 01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68/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3.47/10万、1.81/10万、4.64/10万、8.66/10万、14.21/10万;期间共报告123起麻疹暴发疫情,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9.0%;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广州、深圳、东莞等6市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占全省发病数的67.93%;3~7月为高发季节,占总发病数的68.72%;发病人群主要是9岁以下的儿童,占总发病数的68.58%;病例中外地户籍占62.64%;8月龄至15岁儿童病例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83.73%。结论广东省近年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应重点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流动儿童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龙岗区2000~2004年麻疹控制与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龙岗区近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龙岗区发病率波动在20.48-49.80/10万之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9.40/10万,呈高度散发与局部爆发并存的流行模式;0-7岁为麻疹的高发年龄;4-6月为麻疹的高发季节;报告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占7.20%,元免疫史的占64.72%,免疫史不详者占28.09%;外来人口病例占总病例的97.31%。结论:该市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提高其免疫覆盖率,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及干预作用以控制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不同时期麻疹暴发疫情特点,制定有效可行的防制措施.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比较1990-2000年和2001-2007年武隆县麻疹暴发和流行的特征及因素.结果 1990-2000年麻疹暴发病例≤1岁发病占10%、≤15岁发病占56.15%、≥20岁发病占25.38%,2001-2007年≤1岁发病占15.56%、≤15岁发病占82.22%、≥20岁发病占11.11%;1990-2000年暴发病例有免疫史与无免疫史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1-2007年暴发病例有免疫史与元免疫史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接种率地区出现麻疹疫情.结论 两个时期麻疹暴发病例的发病年龄段发生了变化,应根据不同时期麻疹暴发特点制定控制麻疹疫情,加强基础免疫和疫情报告的管理;加强疫苗储存、接种质量管理,提高业务人员素质;控制麻疹暴发疫情的最佳手段是及时开展应急接种.  相似文献   

17.
一起农村小学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山东省1999年曾对8月龄~7岁儿童进行了1次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但在2000年3月巨野县龙固镇1个村发生了一起麻疹爆发,发病193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35.22%,该村发病率为2.35%.病例主要集中在镇所在地的1所小学,发病170例,该校罹患率为14.13%.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12岁的在校学生(占88.08%),<2岁及≥15岁病例分别占5.18%和1.04%.由于报告迟缓,疫情蔓延历时68d,呈典型的自然流行过程.学龄儿童MV有效接种率低,造成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是本次爆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曲靖市2000-2006年麻疹病例年龄分布及免疫史,为全市控制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及免疫史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2006年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占83.69%-92.56%;总病例数分析:〈8月龄占10.62%、8月龄-1岁占27.55%、2-6岁占27.85%、7-14岁占20.71%、15-19岁占4.44%、20岁以上占8.82%;2006年8-11月龄婴儿麻疹病例占20.67%,1-3岁儿童麻疹病例占28.35%;麻疹病例中,未免疫占34.16%、免疫1次占26.06%、免疫2次及以上占6.47%、免疫史不详3占3.31%;8月龄-7岁儿童未免疫占28.93%、免疫1次占33.48%、免疫2次及以上占4.82%、免疫史不详占32.77%。结论全市2000年、2004-2006年麻疹为地区性暴发流行;0-14岁儿童是麻疹发病高危人群;麻疹的发病年龄提前;接种MV后少部分儿童依然可能发病;0-岁婴儿发病牢最高,应重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加强麻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提高MV8月龄基础免疫的同时,应注重1.5岁、7岁2剂加强免疫接种;对8月龄-14岁儿童,至少每隔3年进行一次全市范围大规模的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双峰县2007年麻疹发病情况,为今后的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双峰县2007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7年全县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06例,确诊148例,麻疹发病率为16.4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1-2月和4-6月份,占全年发病数的83.11%.发病主要以散在流行为主,暴发病例占全县总病例数的22.97%,发生在边远山区学校.发病年龄在2岁以下的占38.51%、7~14岁占20.95%、≥15岁占22.30%.在148例病例中,有免疫史占27.02%、无免疫史占35.14%、免疫史不详的占37.84%. 结论 双峰县麻疹流行主要原因是部分乡镇的MV常规免疫工作未落实.应在加强MV常规免疫的同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和扩大免疫,健全和完善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同时,科学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和预防接种点并实行儿童信息化管理,消除免疫空白,提高接种率.  相似文献   

20.
1995~2000年广西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广西麻疹流行情况,为控制麻疹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广西1995-2000年麻疹疫情资料。结果:1995-2000年广西麻疹发病率波动在7.21/10万-12.86/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9.75/10万。全年均有病例发生,5月份最多,9月份最少。男女之比为1:0.76,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0-14岁发病数占87.61%,学生占43.20%。全区各县市均有病例报告,但主要集中在南宁、百色、河池地区。除1995年外,其余5年每年均有10余个县发病率超过国家规定的麻疹发病率控制标准(30/10万)。1999-2000年报告的9419例病例中,麻疹疫苗免疫1次占32.01%,免疫2次占4.92%,未免疫占21.69%,免疫史不祥占41.38%。结论:广西需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