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核苷酸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反义寡核苷酸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第 2代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用于实验。A~F组分别加入PBS、30 μmol/LPCNA反义寡核苷酸、30 μmol/LPCNA正义寡核苷酸、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10 μg/LbFGF及 30 μmol/L反义寡核苷酸、10 μg/LbFGF及30 μmol/L正义寡核苷酸 ;常规培养 2 4h后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和PCNA蛋白的含量。提取细胞mRNA ,采用地高辛标记PCNA探针和Northen酶联吸附免疫杂交法 ,在酶标仪上测定吸光度 (A值 )以表达PCNAmRNA含量。结果 牛晶状体上皮细胞S期的细胞数量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A组为 ( 15 7± 1 8) % ,B组为 ( 7 9± 0 4) %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PCNAmRNA含量A组A值为 0 2 0 6± 0 0 0 4,B组A值为 0 173± 0 0 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5 ) ;PCNA蛋白表达率A组为 ( 5 5 2 7± 2 6 4) % ,B组为 ( 12 32± 1 82 ) %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牛晶状体上皮细胞S期的细胞数量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D组为 ( 2 3 4± 2 8) % ,E组为( 19 9± 2 3)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5-Fu纳米粒涂层人工晶状体(IOL)并探讨其对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通过低能离子束表面氟离子注入技术使5-Fu纳米粒与IOL表面交联黏附形成涂层.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对左眼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出术,对照组为A组,植入普通IOL;实验组为B组,植入5-Fu纳米粒涂层IOL.术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所有数据用SAS统计软件处理,前房闪光和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视区混浊程度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前房炎性反应:B组的前房闪光轻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45,P=0.024).两组兔眼的前房反应均在术后3 d至1周内缓解.晶状体后囊膜混浊:B组晶状体后囊膜的混浊程度轻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04,P=0.016).光学显微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眼内炎性反应较轻,B组无明显眼内炎性反应表现,A、B两组角巩缘结构及组织均无病理损害.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A组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现象,B组未见明显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结论 兔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植入5-Fu纳米粒涂层IOL,可有效抑制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眼内毒性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3种不同材料及设计的人工晶体对兔眼晶状体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48只随机分成A、B、C、D4个组,超声乳化摘除术后在囊袋内分别植入不同的人工晶体.A组植入三片式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材料、光学部边缘为圆形设计的人工晶体;B组植入三片式硅胶(Silicon)材料、光学部边缘也为圆形设计的人工晶体;c组植入丙烯酸酯(Acrylic)材料、光学部边缘为直角方型侧缘设计的人工晶体,D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只行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术,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1 d、1周、1月、3月分别进行了术眼的裂隙灯检查及照像、术后3月行病理及电镜检查.结果 术后第1天,(1)前节炎症反应:A、B、C、组瞳孔区都有膜形成.角膜轻度水肿,D组瞳孔区未见膜形成,角膜轻度水肿.术后1周时A、B、C组前房闪光阳性,三组瞳孔区渗出膜均较前吸收,D组前房闪光消失,A、B、C组后囊膜清亮,D组(空白对照组)后囊膜已有明显混浊.术后1月时,A、B组瞳孔区渗出膜仍未完全吸收,前房闪光均阳性.C组瞳孔区渗出膜完全吸收.前房闪光消失.(2)后囊膜及人工晶体在囊袋内位置情况:术后1月A、B组中央视区后囊膜轻度混浊,并发现2组中各有10只眼人工晶体在囊袋内偏位和囊膜夹持.C组后囊膜清亮,有2只眼发生了囊膜夹持,其余10只眼的人工晶体在囊袋内具有良好的居中性,D组(空白对照组)后囊膜已完全混浊.术后3月时,A、B组中央视区后囊膜混浊情况相似,均较前更加明显,C组只有2例中央视区后囊膜有轻度的混浊,其它10例术眼均保持清亮.结论 C组单片式丙烯酸酯材料、光学部边缘为直角方型侧缘的人工晶体,可能对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维持人工晶体正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grape seedproanthocyanidin extract,GSPE)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bovinelens epithelial cells,BLECs)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为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 首先进行BLECs的原代及传代培养,取第2-第3代的BLECs,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SP染色法进行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的GSPE对体外培养的BLECs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GSPE能明显抑制BLECs的增殖,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在作用24 h后,随着GSPE浓度的增高(20 μg/ml,60 μg/ml,100 μg/ml),A值逐渐变小(0.343±0.079,0.252±0.029,0.137±0.011),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1).100 μg/ml GSPE作用BLECs 24 h、48 h、72 h后,A值分别为0.137±0.011、0.096±0.025、0.055±0.008,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经过GSPE处理,BLECs的G0/G1期细胞数量增加,S期、G2/M期明显减少.100 μg/ml GSPE作用24 h后,G0/G1期细胞为83.67%±5.63%,阴性对照组为59.1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GSPE剂量组中p21蛋白的表达增加,阳性细胞率从28.75%±1.25%增加到86.73%±5.11%,与阴性对照组7.73%±1.75%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SPE通过上调p21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能有效地抑制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可能成为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外的分化规律及血清和眼组织对其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从细胞培养水平探讨后囊混浊形成机理和术后血-房水屏障破坏、晶体皮质残留等对其的影响。方法用考马斯亮蓝(CoomassieBB)染色、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培养的牛晶体上皮细胞(bovinelensepithelialcels,BLEC)的增殖和分化规律,用Giemsa染色比色法观察胎牛血清、房水、晶体皮质等对BLEC增殖的影响。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BLEC可在第1~7代内分化为晶体纤维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形状渐趋长条形和梭形,细胞骨架逐渐增多;胎牛血清呈浓度依赖性促进BLEC增殖(P<0.05);高浓度房水(占培养液1/3)抑制BLEC增殖(P<0.01),晶体皮质、晶体核、玻璃体均促进BLEC增殖(P<0.01)。结论晶体上皮细胞的分化在后囊混浊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术后血-房水屏障破坏、晶体皮质残留和玻璃体脱出可通过刺激晶体上皮细胞增殖促进后囊混浊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柔毛霉素(daunomycin)对兔晶体上皮细胞体外生长抑制.探索使用柔毛霉素以预防后发障的发生。方法分离培养家兔晶体上皮细胞,传代后在24孔培养板培养72小时,计数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柔毛霉素作用10分钟后.吸出药物并冲洗后培养5天。结果柔毛霉素的LD50为0.52μg/ml~0.77μg/ml.经高浓度药物(10μp/ml)作用后的标本几乎无细胞存活,经0.5μg/ml药物浓度作用后的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结论显示出低浓度柔毛霉素短时间作用后即能有效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尤其便于术中一次性灌注用药,在降低后发障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明眼液对过氧化氢诱导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复明眼液对H2O2诱导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 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中药抗氧化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终浓度250μmol/LH2O2诱导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的兔晶体上皮细胞的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兔晶体上皮细胞未见胞核阳性染色;模型对照组在H2O2处理后2h胞核阴性染色,处理后4h和8h均见部分细胞胞核呈棕褐色阳性染色。处理后12h和24h可见大量细胞胞核呈棕褐色阳性染色;中药治疗组在H2O2处理后2h,4,h8h胞均呈性染色,处理后12h和24h仅见少量细胞胞核呈棕褐色阳性染色;阴性对照组兔晶体上皮细胞胞未见阳性染色。结论:终浓度250μmol/LH2O2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c-fos蛋白表达,中药复明眼液可能是通过保护兔晶体上皮细胞的抗氧化作用而减少或延缓凋亡的兔晶体上皮细胞的c-fos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防腐剂的1%利多卡因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自身配对设计.收集75例(82只眼)ARC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其中男性40例(44只眼),女性35例(38只眼);年龄41~85岁,平均67.97岁;皮质性白内障34只眼,核性22只眼,后囊膜下性26只眼.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撕下的82只前囊膜标本分别用1%利多卡因溶液浸泡1 min(利多卡因组)或用平衡液(BSS)浸泡1 min(BSS Ⅰ、Ⅱ组)或不加入任何药物处理(对照组),然后行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显微镜照相,计数LEC及坏死细胞;并通过HE染色及电镜观察LEC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EC坏死率对照组和BSS Ⅰ组分别为(56.19±2.71)%和(57.2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693,P=0.0505),利多卡因组和BSSⅡ组分别为(99.86±8.22)%和(57.64±7.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81,P=0.0000),但利多卡因组内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LEC坏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3、2.37、0.71,P0.05).HE染色显示利多卡因组LEC空泡变性明显,细胞与囊膜间出现空隙,胞核浓缩、碎裂、溶解.对照组和BSS组LEC结构基本正常,仍贴附于囊膜上.电镜下利多卡因组LEC形态不规则,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囊膜间的连接崩解断裂,细胞膜内陷,细胞器严重变性,结构破坏,染色质凝聚、边集、裂解,不少细胞皱缩、脱落、消失.结论 无防腐剂的1%利多卡因能松解ARC患者LEC间及细胞与囊膜间的连接,并可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体外人晶状体囊袋模型的建立,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对白内障患者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地防治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药物.方法 本文为实验研究.16例供体人眼行模拟白内障手术,建立人晶状体囊袋培养模型,确认赤道部晶状体上皮细胞开始移行后,将晶状体囊袋置于不同浓度(1 μmol/L、10 μmol/L和100 μmol/L)的GM6001及其阴性对照液(100 μmol/L)中培养(每组4个囊袋).相差显微镜下分别测量培养10、20及30 d时各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后囊膜移行的距离;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囊袋培养液中MMP-2和MMP-9的浓度.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不同实验浓度GM6001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多组间及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培养的人晶状体囊袋中赤道部晶状体上皮细胞第4天开始移行.GM6001明显抑制了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后囊膜的移行,呈剂量依赖性(F=53.79,P<0.01):实验第20天,10μmol/L GM6001组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距离较对照组减少70%(P<0.01),100μmoL/L组减少98%(P<0.01);GM6001降低了MMP-2、MMP-9表达水平,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F=86.59,72.96;P<0.01):实验第20天,10 μmol/L GM6001组MMP-2和MMP-9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70%(P<0.01),100 μmol/LGM6001组MMP-2水平降低了90%(P<0.01),MMP-9水平降低了87%(P<0.01);MTT法显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GM6001中仍保持增殖活性,各处理浓度组光密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2,P>0.05).结论 MMP抑制剂有效地抑制了体外囊袋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后囊膜的移行,且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因此,MMP抑制剂可能对预防后囊混浊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晶体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方法:对14例老年性白内障晶状前囊上皮细胞进行角质蛋白-8、波形纤维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波形纤维蛋白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P<0.05),角质蛋白-8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比核性白内障弱(P<0.01);纤维粘连蛋白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不表达,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转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的双向化潜能,晶状体上皮获转分化能力后而失去原来的细胞学特性,在老年皮质性白内障中,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化成为纤维样细胞,伴随波形纤维蛋白的过度表达和角质蛋白表达下降,同时合成包括纤维粘连蛋白在内的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纤维粘连蛋白能促进晶状体上皮的增殖,迁移及粘附,因而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化分对老年性白内障表成及后囊混浊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兔后囊膜混浊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新西兰大白兔11只(22只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术法,术后3个月所有实验动物的晶状体后囊膜均已混浊.20只眼分别取赤道部囊膜、混浊后囊膜组织,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定性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法检测其晶状体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两者端粒酶活性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结果 以HepG2细胞作为端粒酶检测阳性对照,兔晶状体赤道部囊膜组织、后囊膜均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表现为自50 bp开始多个模糊梯度条带状电泳图谱,其吸光度A450-690值分别为0.85±0.23、0.67±0.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6,0.021;P<0.05).结论 在兔后囊膜混浊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其活性较晶状体赤道部囊膜上皮细胞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密闭囊袋冲洗系统和人后发性白内障(PCO)囊袋模型,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在短时间内对PCO的防治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严格将时间控制在2 min时,在细胞培养条件下,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观察As2O3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系FHL124细胞的抑制作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观察As2O3对FHL124细胞的损伤作用;荧光显微镜动态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建立人PCO囊袋模型,应用密闭囊袋冲洗系统观察As2O3对原代人LEC的作用.浓度反应曲线用Hill公式求IC50值.所有实验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组间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Dunnett检验.结果 As2O3在作用仅2 min的情况下,就可以抑制人LEC和清除残留于囊袋内的人原代LEC.As2O3(10、30、100、300、1000 μmol/L)对FHL124细胞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00 μmol/L以上浓度的As2O3对FHL124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7,P<0.01),半效抑制量(IC50)=130 μmol/L.乳酸脱氢酶检测显示,As2O3可影响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细胞内动态Ca2+检测显示,As2O3对细胞内Ca2+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浓度As203可引起细胞内Ca2+库释放,同时抑制细胞的Ca2+内流,最终导致细胞内Ca2+稳态的破坏而引起细胞的死亡.1×104 μmol/L As2O3作用2 min后,使Ca2+内流的幅值及速度分别降低了(43.24±2.98)%(t=3.134,P<0.01)和(46.27±6.01)%(t=3.521,P<0.01).人PCO囊袋模型显示,联合应用As2O3和密闭囊袋冲洗系统可以在2 min内清除残留于囊袋内的原代人LEC.结论 As2O3可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清除白内障手术中存留于囊袋内的人LEC,与密闭囊袋冲洗系统结合可能抑制PCO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导致后囊膜混浊(PCO)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研究LECs的EMT过程对PCO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研究EMT的PCO体外细胞模型. 目的 建立新的人晶状体囊外摘出术PCO的体外囊袋培养模型,探讨PCO形成过程中LECs EMT的发生情况.方法 利用健康供体的40只尸眼行体外模拟的白内障摘出术,游离晶状体囊袋后用昆虫针固定于培养皿,置于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4周,分别于培养后0、3、7、14和28 d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囊袋中LECs的生长情况;收集0、3、7和28 d的囊袋组织制备组织病理学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囊袋上LECs的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MT标志物α-SMA、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在囊袋上LECs中的表达和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囊袋上LECs中α-SMA、E-cadherin和Vimenti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 未进行培养的囊袋后囊膜上未发现LECs生长,囊袋培养后3d可见后囊膜周边出现LECs并逐渐向中央区增生,培养后7 d LECs完全覆盖后囊膜,略呈铺路石样外观并出现皱褶,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皱褶的数量增多并伸长,囊袋张力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囊袋上LECs中E-cadherin的表达强度逐渐下降,而α-SMA和Vimentin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培养后0、3、7、14和28 d囊袋上LECs中E-cadher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35±0.13、1.47±0.20、1.13±0.14、1.00±0.85和0.23±0.03,Viment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73、1.05±0.14、2.24±0.43、2.84±0.34和8.570±0.40,α-SM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6、2.68±0.28、4.24±0.05、2.05±0.90和15.30±0.19,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cadherin mRNA:F=23.430,P=0.000;Vimentin mRNA:F=8.915,P=0.002;α-SMA mRNA:F=103.500,P=0.000),其中培养后28 d囊袋上LECs中E-cadher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低,而Vimentin mRNA和α-SM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培养后0、3和28 d囊袋上LECs中E-cadherhin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1.443±0.017、1.023±0.003和0.568±0.018,Vimentin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0.565±0.012,1.156±0.007和1.241 ±0.009,α-SMA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0.195±0.045,0.693±0.036和1.501±0.005,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cadherhin:F=2 787.000,P=0.000:Vimentin:F=4 488.000,P=0.000;α-SMA:F=1 173.000,P=0.000),其中培养后3、28 d LECs中E-cadherh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0d,而Vimentin和α-SMA蛋白表达明显高于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中的新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能模拟体内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LECs的EMT自然过程,是探讨PCO发生机制和方法新的体外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4.
柔红霉素预防后囊膜混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体外细胞培养中柔红霉素对各类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有效浓度,为后囊膜混浊的药物预防提供新线索。方法传代培养的牛、兔、人晶体上皮细胞经0.5、2.5、5.0、7.5、10.0μg/ml柔红霉素37℃孵育10分钟后,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用药后48小时,采用Giemsa染色-比色法检测细胞吸光值,并分别求得柔红霉素对三种晶体上皮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LD50)。结果柔红霉素对体外培养牛、兔、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改变。对于人晶体上皮细胞,0.5μg/ml柔红霉素已有显著抑制效应,7.5μg/ml基本发挥最大作用。牛、兔、人晶体上皮细胞的LD50值分别为0.49、4.30和4.06μg/ml。结论柔红霉素低浓度短时间作用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通过进一步在体研究,可能成为预防后囊膜混浊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细胞质膜微囊蛋白(CP)及磷酸化CP-1分布与表达的影响。方法给予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点的H2O2刺激。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CP及磷酸化CP-1的分布。通过免疫印迹试验观察CP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磷酸化CP—1的表达。结果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到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质膜和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CP;当给予细胞H2O2刺激后,细胞质内CP的分布增多;当刺激时间达到1h,细胞膜被破坏,但仍可观察到CP的分布情况。此外,H2O2的刺激可以使CP-1发生磷酸化。免疫印迹试验发现,随着H2O2作用时间的延长和刺激浓度的升高,细胞质膜和细胞总蛋白质的CP表达水平呈下调趋势。结论H2O2刺激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后,CP重新分布并可能破坏了细胞质膜微囊(caveolae)的结构,使得细胞的CP表达下调。细胞质膜微囊和CP可能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姜黄素诱导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天然药物姜黄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凋亡的诱导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牛LEC超微结构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观察姜黄素对LEC的DNA含量及线粒体跨膜电位(AΨm)的影响。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姜黄素组LEC呈现核染色质凝聚、固缩、边集、核碎裂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经FCM检测显示,姜黄素组作用早期(24 h)LEC细胞核的DNA量没有改变,在作用的中、晚期(48、72 h)细胞核内DNA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DNA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姜黄素作用早期线粒△Ψm已经开始下降,8 h时△Ψm下降的细胞数占(4.13±0.52)%;作用72 h后达高峰,占(46.91±3.71)%。各期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可通过细胞核和细胞质两种途径诱导LEC凋亡。诱导LEC凋亡可能是姜黄素减少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姜黄素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的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中药单体榄香烯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蛋白质组学规律.方法 实验研究.共分为3组:正常组、rhbFGF组及榄香烯组.正常组为培养的HLE-B3,rhbFGF组加入终浓度为10 μg/L rhbFGF,榄香烯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g/L rhbFGF和80 mg/L榄香烯.24 h后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榄香烯对HLE-B3增殖的抑制作用;蛋白质芯片联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分析榄香烯作用于HLE-B3后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寻求差异蛋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通过Dunnett-t检验进行正常组、rhbFGF组、榄香烯组吸光度值的两两比较;对每个质荷比峰值做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采用Nemenyi检验对正常组、rhbFGF组、榄香烯组中每个特定质荷比的蛋白质峰值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1)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显示:rhbFGF组HLE-B3吸光度A值(0.599±0.053)比正常组(0.409±0.042)显著升高,榄香烯组HLE-B3吸光度A值(0.450±0.061)比rhbFGF组显著降低,抑制率达2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86,P=0.000).(2)用rhbFGF诱导HLE-B3增殖后,出现了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质荷比为8093和9516的2个蛋白点表达上调,质荷比为5361、9666及13 767的3个蛋白点表达下调;榄香烯作用于增殖的HLE-B3后,出现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质荷比为2487、4392、8566及11 600的4个蛋白点表达上调,质荷比为3679、4826、6861、9516、9557和9672的6个蛋白点表达下调.结论 榄香烯能有效抑制rhbFGF诱导的HLE-B3增殖,质荷比为9516的蛋白点可能是榄香烯抑制rhbFGF诱导的HLE-B3增殖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