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廷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6):384-384,F0003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本证常见病因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其病因病机包括:(1)寒邪犯胃:素体虚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内客于胃,塞凝气滞,升降不利,致胃气不和而疼痛。(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冷热不忌,均可损伤脾胃,令其食满不化,气机不畅而疼痛。如过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至中焦积热,耗伤胃阴,胃失濡养而发生疼痛。(3)肝气犯胃:肝为剐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郁怒皆能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致胃痛。若气滞日久,必至瘀血内结,胃络受阻,“不通则痛”。若气郁化火,耗伤胃阴,使胃络失养,而致胃痛。(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或久病伤及脾胃,致使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均可引起胃痛。引起胃痛的病因虽然不同,但总的皆因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热、食滞、血瘀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顽固的一种,由粘膜退化,胃壁变薄,胃腺萎缩,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减少而产生,并易癌变。属中医胃脘痛,痞证范畴。为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经临床仔细辨察,萎缩性胃炎病位虽在胃,但病机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弱,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若病情迁延日久,脾易损于阳,而出现脾胃气(阳)虚;而胃易损于阴,出现胃阴亏虚。并且“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故又多兼瘀阻之征。  相似文献   

3.
胃痛治疗8法     
胃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中医称为胃脘痛.胃痛病虽在胃,但与肝脾之关系至为密切,其发生多与气、血、痰、食、湿、寒、炎等有关,其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故治疗上多用通降之法,然通字须究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4.
慢性泄泻虽是常见病,但久年不愈,或晨起即泻或食后则泻,也很苦痛。本病之因多责于湿,又有兼风、热、痰、食、瘀的不同。其病多责于脾,而非全在脾,可上系心肺,旁达肝胆,下累及肾,并与大小肠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脾虚湿盛”是泄泻的病理基础,而寒热错杂,虚实相混,兼邪并见,多脏  相似文献   

5.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胃痛发生的原因较多,与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劳累受寒等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在脾胃功能减退、抗病能力降低时,乘虚侵入人体,正邪相争,遂发生胃痛。其中由于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恣食生冷之物,中阳暴遏,导致脾不能运,湿从内生,津液内停,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所致胃痛属里实症。病在脾胃,水湿为患,因阻滞气机,故见胃脘作痛,水湿中阻,胃失和降,兼见胃脘胀闷,胃中有振水声,口不渴,食少,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弦之症。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相当丰富,中医将脾胃的发病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1.精神因素:如恼怒忧思,情志不舒,可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引起血行不畅,胃络瘀阻,不通则痛。气郁化火,火伤胃阴,故使胃痛频作。 2.饮食失调:如饥饱失常或过食辛辣生冷,均可损伤脾胃,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致使食不知味,胸  相似文献   

7.
虚证喉痹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慢性咽炎一病。本病在症状上主要以咽部微痛、干燥、发痒、灼热及异物感为主,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以往中医对虚证喉痹的辨证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为主,故许多古代医书中又把本病称为虚火喉痹。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辨证属于血虚、阳虚、气虚者,但均不多见。在临床中有一部分虚证喉痹患者是由于脾胃失调所致,这种病因病机不同于一般书中记载“脾胃有热上攻咽喉”的实证咽喉病之辨证,而是以“脾失健运,胃  相似文献   

8.
肾炎蛋白尿辨治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炎蛋白尿属祖国医学尿浊、虚劳、水肿等病范畴,稽其病机不外湿、热、虚、瘀四端。其病之初,多责之风热毒邪侵袭咽喉.循经下行.伤及于肾。若病久不瘳,必致脾肾亏虚,瘀血内阻。是以此病之治.病初轻浅,其症多实.当以清热利咽、解毒祛邪为主;若病久缠绵.病深而重.其症多瘀、多虚.唯益气、健脾、补肾固精、活血化瘀诸法,其症可愈。今例证五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何谓“心胃同病”,早在《灵枢·厥病》中有“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这里指的“心胃同病”特指疼痛而言,历代医家也多从心痛与胃痛角度来阐明,从《内经》的“真心痛”,“厥心痛”,到后来的“卒心痛”,“久心痛”,“膈心痛”,“心胃痛”,历代方论关于心痛与胃痛多混同。其实在临床中心系与胃系疾病并不局限于此。  相似文献   

10.
慢性结肠炎以长期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顽固不化、腹痛、肠鸣为主要症状。由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责于久泻脾虚、健运无权,或脾病及肾、肾阳亏虚,故以健脾止泻、温肾固下为常规治法。但临床所见,证情复杂,病机错综,有兼肝郁、食滞不化、湿热留恋、肠间蕴热、中气虚陷、关门不固、久泻伤阴等,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现代医学多注重对症治疗,而中医采取证病辨治,并从虚实挟杂中选方用药,颇可弥补其不足。现将临床用药思路概述如下。消补同用,以助脾胃运化慢性结肠炎病程日久,每因饮食、劳累而诱发。久病属虚,此为常理,…  相似文献   

11.
浅谈慢性肝炎的中医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肝炎在中医学典籍并无其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疽”的范畴。发病机制主要是湿热毒邪内侵,正气受损,致使病邪羁留于机体蕴伏不去。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二经,造成了湿、热、瘀、毒等病理产物停留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候。故清利湿热,活血祛瘀,疏肝解郁等法则为中医的攻邪手段,而顾护脾胃,滋养肝肾又是扶助正气的重要方法。1以清利湿热为主的治疗方法慢性肝炎的根本原因是湿热之邪未尽。病邪郁结脾胃,累及肝胆,气机阻滞.故见胁痛胸闷,疲乏等症候;若薰蒸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可出现黄疽。…  相似文献   

12.
《景岳全书·心腹痛》指出:“痛有虚实……辨其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胸胁经络不于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脉与症参,虚实自辨”。可见,患者疼痛部位、性质乃是辨别虚实的主要因素。 1 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 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而导致中焦虚寒而痛者,根据整体情况及证候而治疗,从脾胃为后天之本来考虑,常用六君子汤为主,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3.
培土生金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位于五脏中央,是脏腑之气出入升降的枢纽;脾胃像土,万物皆生化于土,人身五脏六腑皆赖脾胃生化之水谷精微.脾胃与肺具有土金相生之母子关系,脾为肺之母,肺主气而脾益气,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故前人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论.脾运的强弱就决定了肺气的盛衰,肺气不足亦多与脾气虚弱有关.如脾气虚导致肺气不足,而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易于感冒.脾虚失于健运,水湿聚为痰饮,贮肺而见咳喘痰多等症.凡此皆谓"母病及子",故临床久治不愈,多求之于脾.正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所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反之肺在生理与病理上亦可影响脾胃.如肺气升发,可布散脾胃水谷精微于周身,肺不布津,则脾运困顿;肺病咳喘不愈,久必耗伤脾胃之气,子资母气.从临床所见脾肺两虚证的形成,不外2种途径:一为脾胃俱虚,不能生金,谓之"母病及子";一为肺脏先病耗伤气津,累及脾胃,谓之"子盗母气".两者发病原因不同,但均可按虚则补其母的原则,以培土生金法治之.下面从培土生金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及方药、临床应用、机制探讨、应用体会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一、病因病机:祖国医学有“胃脘痛”的病名,对其病因病机论述颇多,归纳起来,发病原因主要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逸、外感六淫等,促成脾胃元气先虚、气血郁滞、饮食停积、不通则痛。《内经》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思伤脾”、“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景岳全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祖国医学为胃脘痛。“胃痛”俗称“心口痛”。其病有虚、实、寒、热之辨,临床凡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其病多在食后发作,稍食即胀,不能多吃,这是与消化溃疡不同之处,其病多实证和虚中夹实。气病日久,可以入络,痛处固定不移,中脘部多有烧灼威舌苔多黄厚,故辨证多属热属瘀。 一、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下述标准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凡是胃脘部之疼痛,按之痛重,嗳气、胀满,食则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不能以器质性疾病解释而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和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中医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说,但类似本病临床表现的描述却可见于关于“痞满”、胃脘痛”、“嘈杂”等病证的文献中。FD患者根据症状及舌脉等,可分为肝气郁结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湿热滞胃证,寒热错杂证。气滞胃痛颗粒其方来源于《伤寒论》中的“四逆散”,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本文旨在探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肝气郁结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颇不一致,以上腹部疼痛、胸腹胀满为主要症状,此外还表现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及舌苔增厚等。确诊各型胃病需采取胃镜检查或病理检查,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纳运失职、以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郁而化火、火郁伤阴,初病在气,久病人络,故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湿热痰瘀互结,升降失常,成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笔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运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采用辛苦降,辅以活血理气,治疗胃脘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五年来共治疗100多例,现将记录比较完整59例整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胃痛无忧散治疗胃痛病张天伦胃痛病在祖国医学称胃痛、胃脘痛、心胃痛。包括西医学中胃溃疡、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等病。我们用胃痛无忧散治疗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532例中男951例,女581例。年...  相似文献   

19.
该患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返流性食道炎病史 ,间断发作胃脘部灼热胀痛 2年 ,中医诊断胃痛无疑。本次就诊 1周前服用半夏泻心汤合理气活血清热之汤药后胃痛加剧 ,提示药证不符 ,中医辨证不准确。全面分析其病史与现证 ,认为导致误诊失治关键问题在于虚实混淆 ,寒热不清。①病史 2年 ,久病体虚 ,结合病人平素生活起居 (夏季在空调环境下生活、工作 ,骑摩托车出入 )极易感受寒邪 ,且胃痛又多发于秋冬寒冷季节 ,故辨证当属虚寒之证。②症状分析 :胃脘部灼热 ,胀痛明显 ,似实热证 ,但其口不渴 ,恶冷饮 ,舌淡苔白 ,则示为内寒之象。患者烦躁似热…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溃疡病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其病位在胃,却与肝脾气血的关系密切,故慢性胃溃疡病论治,当从肝脾胃着手。 一、慢性溃疡病之根为脾虚:溃疡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病程长,符合中医久病多虚之说,尤以脾虚证多见,证见胃脘隐痛,喜温热饮,得食痛减,食后腹胀,口淡纳差,神疲懒言,大便溏,舌质淡。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弱,饮食失调,则胃气伤,元气不能充,而诸病由此生。溃疡病与脾虚关系密切,虽然溃疡病的发病机理和致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中医理论来看,脾虚是溃疡病的基本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