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生成高纯度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方法。方法 模拟体内神经细胞分化发育的不同阶段及微环境,以脑星形胶质细胞为支持细胞,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等分三阶段诱导ESCs定向生成NSCs。形态学观察及畸胎瘤形成试验对ESCs的全能性进行鉴定;形态学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胚胎干细胞标志OCT-4和神经干细胞标志Nestin蛋白和(或)基因表达对诱导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NSCs分化试验对所诱导的NSCs的分化潜能进行检测。结果(1)体外培养的小鼠ESC-D3细胞在胚胎成纤维饲养层细胞上连续传代培养,仍保持向三胚层分化的能力;(2)随着诱导的进行,OCT-4表达逐渐减弱并消失,而Nestin表达逐渐增强,经三步法最终可诱导形成纯度高达90%以上的Nestin阳性细胞;(3)所诱导生成的细胞在NSCs选择性培养基中反复传代,仍表现为Nestin阳性和具有生成神经球的能力,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可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结论采用星形胶质细胞作为诱导基质,模拟体内神经分化过程的三步诱导法,可诱导ESCs生成较高纯度的NSCs,并能较好维持其干细胞特性和具有进一步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神经细胞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Nogo-A与Nogo-A受体(NG-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实验组以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其分化,对照组不进行诱导。倒置显微镜下选取20个随机视野进行观察,计数轴突生长和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检测PC12细胞生长及分化过程中Nogo-A与NG-R m RNA及蛋白的表达与变化。结果对照组PC12细胞未检出Nogo-A与NG-R的表达。在实验组NGF诱导PC12细胞向交感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Nogo-A与NG-R表达量逐渐增高(P0.05)。结论在神经细胞发育早期,Nogo-A与NG-R可能发挥促进神经轴突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索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神经诱导分化的内在分子机制。方法:体外贴壁法培养MSCs,纯化培养传至3代后,诱导组采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L-DMEM作为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含AG490组采用含有AG490(JAK-STAT3通路抑制剂)5uM的诱导组神经诱导培养基,同等条件下诱导MSCs神经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率。Western blot检测JAK-STAT3通路中总STAT3蛋白和酪氨酸(Tyr705) STAT3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神经诱导培养基可以诱导MSCs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转分化,诱导5天后细胞轴突逐渐变长,呈典型神经细胞样形态,并且细胞轴突间相互接触。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神经诱导过程中酪氨酸(Tyr705)STAT3磷酸化逐渐增强,JAK-STAT3信号通路被激活。而JAK-STAT3通路特异性抑制剂AG490处理后,再经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后,MSCs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比例明显下降,而MSCs向神经元分化没有受到影响, 从而提高了 M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 结论 JAK2/STAT3信号通路参与了MSCs神经定向分化的调节,抑制此信号通路可以减少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比例,提高了M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向神经干细胞样细胞(hucNSC)、神经细胞(Nc)诱导分化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体外培养、传至第3代的hUCMSC,用无血清培养基加入bFGF、EGF和B27预诱导分化为hucNSC,继之将其用BHA、弗司扣林等向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并用AF488分别标记hUCMSC、hucNSC、NC细胞骨架变化过程加以证实,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ILK在hUCMSC、hucNSC、NC中的表达,并用实时定量PCR加以定量分析.结果 hUCMSC被诱导后首先聚集成细胞球样悬浮生长,表达nestin、CD133,ILK表达明显增强;再被诱导后表达NSE、TH,GFAP,并持续表达ILK.hUCMSC细胞骨架呈丝状规律排列,hucNSC时则成巢状,定向诱导后的神经细胞骨架转变成多突起的树枝状.实时定量PCR检测ILK在hUCMSC中微量表达,hucNSC中表达明显上调,是hUCMSC表达水平的12倍;在NC中ILK表达较hucNSC降低,但仍高于hUCMSC 8.6倍(P<0.05).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样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及细胞形态重塑中ILK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OGO—A在PC12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培养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用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其分化,并于倒置显微镜下随机取20视野计数观察细胞增值和轴突生长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法等方法检测诱导后第1d、第3d、第5d、第7d PC12细胞中NOGO—AmRNA及蛋白的表达及变化,并留取细胞培养液检测多巴胺水平。结果未分化的PC12细胞中未检测到NOGO—A mRNA及蛋白表达。经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PC12细胞,细胞轴突不断生长,NOGO—AmRNA及蛋白的表达逐渐增高(P〈0.05)。PC12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多巴胺(DA)分泌水平无明显差别。结论PC12细胞向交感神经元分化的过程中NOGO—A的表达逐渐增强,推测NOGO—A在神经元发育早期可能促进轴突生长。但对多巴胺激素释放的调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背景:现阶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方法并不统一。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及其定向分化过程中神经蛋白的动态表达。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及蛋白分子水平检测,于2006-09/2007-01在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 材料:清洁级SD大鼠2只。胎牛血清为杭州四季青产品,成纤维生长因子、丁羟基茴香醚为Sigma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为Amresco产品。 方法:Percoll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5×107 L-1。设立2组,诱导组用含10%胎牛血清和10 μg/L成纤维生长因子的L-DMEM培养基预诱导24 h后,再以含2%二甲基亚砜和200 μmol/L丁羟基茴香醚的L-DMEM无血清培养基诱导1,3,5 h。对照组始终用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进行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细胞表型。 结果:预诱导24 h,胞体由原来的长梭形变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伸出多个短棒状突起,可见2~3个核仁,细胞间漩涡状生长趋势消失,排列无规律;诱导1~3 h,细胞逐渐变圆,胞质收缩明显,折光性增强,双级或多极的突起互相连接呈网状;诱导5 h,突起出现一、二级分支。诱导1 h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前体细胞表面抗原巢蛋白;3 h后巢蛋白达高峰,同时表达成熟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蛋白;5 h后巢蛋白表达下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蛋白达高峰。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巢蛋白表达为阴性。 结论:在添加化学诱导剂之前先使用成纤维生长因子进行预诱导,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转化,且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神经蛋白分子的表达顺序与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可分化为中胚层组织细胞,实验予进一步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及是否能继续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提供种子细胞。 方法:实验于2007-02/09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进行。①动物:选择5只普通级SD大鼠,由泸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大鼠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取双侧胫骨和股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骨髓腔,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胰蛋白酶与EDTA联合消化,传至第4代,用含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N2辅助因子的DMEM/F12培养液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③实验评估:观察原代、传代培养及诱导分化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 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形态观察:原代细胞接种1 d后开始贴壁增殖,3 d后多数贴壁,贴壁细胞呈梭形或扁平形;10 d后90%细胞融合,以长梭形为主,突起粗大,形成网状、片状;传代后细胞贴壁速度加快,增殖能力更强,7 d左右达到融合。②诱导分化后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第4代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7 d,成球的细胞脱离瓶底,悬浮在细胞液中。将细胞离心弃上清,换成血清分化液后,细胞球逐渐贴壁,球周围很快发出突起,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骨髓源性细胞球表达巢蛋白,呈棕黄色,为神经干细胞;从细胞球分化的细胞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及半乳糖脑苷脂均呈阳性。 结论:骨髓基质细胞能在体外诱导分化出神经干细胞,且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进一步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8.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与神经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原代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并就其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潜能予以研究,为脑创伤后神经组织再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原代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UCMSCs,取第4代UCMSCs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UCMSCs表面特异标志物表达;经神经诱导后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和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MAP-2)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UCMSCs强表达CD29、CD44、CD105,极低表达CD31、CD34、CD45,检测结果符合人UCMSCs特征。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UCMSCs经诱导后GFAP阳性表达率为56.23%,NSE阳性表达率为22.15%,MAP-2阳性表达率为27.34%。结论采用原代细胞贴壁培养法可成功分离培养人UCMSCs,在适当诱导条件下,UCMSCs可实现向神经细胞方向的成功分化,为脑创伤后神经组织修复、再生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
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向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无血清培养法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me stem cell,ESCs)ESCs体外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s)的诱导效率.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法诱导小鼠ESCs体外分化为NSCs,对诱导不同时间点的细胞行免疫荧光,RT-PCR检测nestin的表达.结果诱导48 h开始出现nestinmRNA的表达,诱导72 h出现nestin蛋白表达.诱导120 h nestin的表达达高峰,阳性细胞率为(70.3±8.02)%.Nestin阳性细胞呈球形生长,可不断增殖.结论本诱导方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NSCs,所获得的神经干细胞与脑内来源的NSCs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胚胎干细胞(ESCs)经外部因素的诱导而转化为神经元,本研究拟探讨一种新的诱导ESCs定向分化方法——快速聚集无血清悬浮培养法(SFEBq)。方法 BALB/c小鼠囊胚内细胞团(ICM)消化成单个细胞,培养传代并鉴定后,应用改进的SFEBq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向神经细胞选择分化,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Bf1+和Emx1+神经前体细胞的比例,RT-PCR检测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标志基因表达。结果①分离培养得到的mESCs生长状态良好;②SFEBq使mESCs自主发生神经细胞,无需外部诱因,细胞种植量为3 000个/孔时,细胞Bf1+和Emx1+相对表达量最高;③mESCs按照一个先神经元-后胶质细胞的顺序有效分化,与体内胚胎神经组织发育先后顺序一致,且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可分化为皮质椎体神经元。结论建立了一种改良的高效ESCs诱导转化的神经元的SFEBq。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在盐酸法舒地尔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未转染组、转染组(转染Rn-Notch1-siRNA)、阳性对照组(转染Rn-MAPK-1 Control siRNA)及阴性对照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 siRNA)等4组。采用盐酸法舒地尔诱导大鼠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转染后荧光表达情况;RT-PCR检测Notch1、Hes1和MAPK1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otch1、神经元巢蛋白(Nestin) 、神经微丝蛋白亚单位(NF-M) 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 1. siRNA转染72h,MSCs荧光表达最强, 转染率可达91.3%±4.2%;同时,转染组MSCs的Notch1和Hes1 mRNA转录下降(P<0.05);MTT提示转染组细胞存活率也显著减少(P<0.05)。2. 盐酸法舒地尔可以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其中以转染组诱导效果最佳,Nestin、NF-M的表达率显著的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在诱导大鼠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Notch信号通路与RhoA/Rho激酶通路信号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的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hMSC,体外扩增生长传代培养,倒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性。采用阿魏酸钠对传至3~6代的hMSC进行诱导培养,并以β-巯基乙醇作为对照,观察诱导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培养后细胞表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神经丝蛋白(NF)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hMS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保持旺盛的增殖能力,阿魏酸钠诱导培养后6 h即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24h后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细胞样形态,NF和NSE呈阳性表达。结论hMSC在体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分化潜能;阿魏酸钠具有诱导体外培养的hMSC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以最近发展起来的核转染技术转染增强型绿荧光蛋白(EGFP)质粒进行基因修饰对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兔股骨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以Nucleofector^TM技术转染pEGFP—C2(EGFP组),以同期培养未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以“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基”+10%胎牛血清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比较两组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Nestin、NSE、GFAP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转染后24h成功发现EGFP的表达。两组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学变化以及生长曲线。诱导18d,两组细胞NSE、GFAP的表达比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ucleofector^TM技术是一种简易而高效的转染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EGFP可以作为兔骨髓基质细胞有效的基因表达标记;核转染pEGFP-C2对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增殖及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脑因子对大鼠胎鼠脑神经细胞培养物的生物学保护效应。方法:取16日龄Wistar大鼠脑神经细胞经体外培养后,分别进行(1)组织形态学观察:在神经细胞培养物中加入不同剂量强脑因子(1、10和100mg/L),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2)神经细胞代谢活性检测:应用四唑盐(tetrazolium,MTT)法测定不同剂量强脑因子对神经细胞代谢活性的影响;(3)可溶性蛋白质水平测定:应用Bradford蛋白定量法测定不同剂量强脑因子对神经细胞胞浆内可溶性蛋白质水平的影响;(4)强脑因子抗神经细胞凋亡试验:应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定量法,测定强脑因子与奥地利产脑活素对NSE活性表达的影响。结果:(1)强脑因子可促进神经细胞分化成熟,突起增多并延长,细胞数量增加。(2)在不同剂量强脑因子作用下,神经细胞MTT代谢率增强,细胞浆内蛋白质水平升高,而且随着强脑因子剂量的增加均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促进NSE表达活性,利于神经母细胞分化。(3)强脑因子可增强神经细胞抗缺氧作用及抗谷氨酸所致的细胞凋亡效应,且功效强于奥地利产脑活素。结论: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强脑因子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有生物学保护作用,效果优于脑活素。  相似文献   

15.
MSCs向神经细胞横向分化的研究与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横向分化为神经细胞,这种跨系分化在体外可单独诱导分化为神经元,而在体内可能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或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产生融合,由融合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这一过程被误解为横向分化,故而横向分化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后与神经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神经细胞作比较。探索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bFGF,BHA,EGF,Forskolin等配成诱导前剂,诱导剂和长期诱导剂,对大鼠BMSCs进行诱导,全程观察其变化,并聚诱导后4d细胞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与大鼠脊髓来源的神经细胞对比。结果 BMSCs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有明显区别;诱导后细胞与神经细胞极为相似;诱导后细胞13-17d凋亡。结论 BMSCs诱导前后细胞形态,生长,凋亡和NSE,GFAP表达变化支持BMSCs可以体外诱导成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7.
RA诱导P19细胞神经元分化过程中nestin基因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nestin基因在RA诱导P19细胞向神经分化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nestin基因在神经分化过程中的特点.方法 P19细胞经1×10-6M视黄酸(RA)诱导悬浮培养4d形成细胞聚集体(aggregation),将聚集体用生长培养基黏附培养至12d,观察神经细胞分化情况,用神经元标记分子NF160对分化第10天的P19细胞进行免疫染色,观察其产生神经元情况,并采用RT-PCR技术对P19细胞、RA连续诱导培养的细胞聚集体以及细胞分化成熟的不同时段检测P19细胞中nestin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RA成团诱导4d后,P19细胞向神经方向分化,随着分化时间延长逐渐形成神经网络;NF160对分化第10天的P19细胞检测呈阳性;nestin基因在P19细胞RA诱导前后皆有表达,在RA诱导P19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时表达水平逐渐上调,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在随后P19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随着P19神经元的成熟nestin基因的表达逐渐下降,直至接近于消失.结论 nestin基因在P19细胞向神经元诱导过程中表达逐渐上调,而在P19细胞神经元分化后表达明显下调,它参与神经元的分化和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有一定修复作用,较神经干细胞移植更为理想,但疗效并不稳定,可能与其移植微环境有关。 目的:拟建立体外神经细胞微环境作用下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模型,观察其分化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蛋白水平的观察对照实验,于2005-07/2007-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Wistar成年大鼠及新生胎鼠。 方法:取新生Wistar胎鼠脊髓,以培养神经细胞。从成年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增殖,应用红色荧光蛋白PKH26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单独培养组分别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单独培养,共培养组、分层联合培养组分别将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在体外共培养及在双层培养皿中联合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培养7 d后收集细胞分别进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应用 SELDI-TOF-MS 技术筛选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变化明显的相关蛋白进行分析。 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和双层联合培养7 d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呈类似神经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共培养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分层联合培养组(P < 0.05),分层联合培养组明显高于单独培养对照组(P < 0.05)。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有5种蛋白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在分层联合培养组TIP39_RAT和CALC_RAT表达增加,为原表达量的5.344和2.805倍;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表达下降,为原表达量的0.380,0.499和0.437倍。 结论:在体外神经细胞微环境作用下,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在共培养和双层联合培养时均能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接触培养比非接触培养分化率高。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与5种蛋白TIP39_RAT,CALC_RAT,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体外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神经递质分泌和神经细胞抗原表型表达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密度梯度法分离猴BMSCs,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分阶段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培养基中单胺类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细胞抗原表型。结果高效液相检测神经干细胞培养基未测到单胺类生物活性物质,而经体外培养增殖10d、14d、30d的细胞培养基可检测到去甲肾上腺素 (NE)和多巴胺(DA)。Asp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s培养天数的增加,培养基中所含的NE和DA尤显著性差异(P>0.05)。同期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出酪氨酸羟化酶(TH)、巢蛋白抗体(nestin)、β-微管蛋白 (β-tublin)、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LP)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抗原表达。结论恒河猴BMSCs能在体外增殖,在适宜条件下能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并合成、分泌NE和DA;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成熟神经元、胶质细胞和DA能神经元的抗原表型,提示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分化的 BMSCs经过神经干细胞阶段可向成熟神经组织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体外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s,NSCs)的可能性。方法取4~6周SD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传代得到纯化的MSCs后换用分化液诱导,通过形态学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检测不同天数细胞nestin的表达率;NSCs分化实验对所诱导的NSC的分化潜能进行检测。结果MSCs诱导后的细胞nestin表达率随天数增加逐渐升高,1周后形成高表达nestin的神经干细胞球形细胞团;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可自然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样细胞。结论MSCs能于体外分化出神经干细胞,且具有进一步的分化能力,骨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将可能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