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明  张祥建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2):1043-1043
编辑同志: 您好!我在工作中遇到下面的病例: 患者,女,23岁,全身无力,不全瘫痪伴声嘶20d。无畏寒、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初期在广东一家县级医院住院治疗7d,诊断为“1型糖尿病”(血糖测定结果未见),并给胰岛素等治疗,病情无好转。出院后症状逐渐加重,不能站立及行走。半个月转湖南一家二级医院治疗,检测血糖、血钾的正常。  相似文献   

2.
不典型格林-巴利综合征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有时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不典型,早期诊断十分困难,现将3例不典型GBS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神经根、脊神经及颅神经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典型病例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不易诊断。现将我院1995~2005年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中,就其中30例误诊原因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30例GBS患者,男22例,女18例,发病年龄14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格林一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患者均按常规方法检测运动、感觉神经传导、F波、H反射及肌电图(EMG)检查,观察患者神经电生理改变;全部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血浆置换(PE)和(或)激素治疗。结果:12例患者MCV减慢,13例患者DML延长,20例患者远端CMAP下降,16例和7例患者分别存在部分传导阻滞和可能传导阻滞/波形离散(CB/TD),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结论: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对于变异型GB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累及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病程长且并发症多,重者可危及生命,死因多为球麻痹及肺内感染,做好护理工作对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十分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符合诊断的103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2周后,治疗组显效41例(80.6%)、好转9例(17.3%)、无效2例(3.9%);对照组分别为29例(56.9%)、7例(13.7%)、15例(29.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GBS首选IVIG,重症患者疗效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格林-巴利综合征电生理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电生理改变的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珐对5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均在发病2w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以及F波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电生理改变特点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及波幅下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F波潜伏期延长,出现率下降。发病1w内F波的阳性率达100%。结论总结得出以传导速度减慢者恢复快.预后好;而以波幅下降者恢复慢,预后差;感觉异常率低于运动,电生理除了可作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同时可作为临床判断疗效和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以及神经康复的动态随访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绵阳市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绵阳市1997~2006年AFP监测系统报告7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绵阳市15岁以下儿童GBS的平均发病率为1.79/10万,以散发为主,男女性别之比为1.15:1.00;5~10个月报告65例,占全年总病例数的89.04%;发病高峰月份为7月,出现23例,有夏秋季高发的特点.结论 该地GBS发病卒较预期高,应加强对当地儿童特别是小于5岁年龄组的AFP监测,重症病例的预防和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病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45岁。因乏力、纳差、恶心和尿色深黄15d;四肢、口唇及面部麻木8d;言语不清,眼不能闭合4d。于1988年2月13日入院。缘于1月29日起,初感乏力,腹饱胀不思饮食,渐有恶心、厌油伴低热,尿色黄并逐渐加深。2月6日上述症状稍减轻,但全身皮肤黄染明显,肢体、面部,皮肤出现麻木,无搔痒感。2月10日,出现讲话不便,吐字不清,双眼不能闭合。病前曾食集市毛蚶约1.5kg。 体检:T 36.6℃,BP 18.7/12.0kPa(140/90mmHg)。神志清楚。皮肤结膜明显黄染。瞳孔  相似文献   

10.
<正>格林 -巴利综合征临床上比较常见 ,其临床特点为迅速发展的四肢驰缓性瘫痪。常呈对称性 ,多从下肢开始 ,并侵犯呼吸肌及吞咽肌 ,化验脑脊液呈蛋白 -细胞分离现象。但临床上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格林 -巴利综合征 ,确属罕见。现将笔者临床遇到的 1例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11.
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符合诊断的103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2周后,治疗组显效41例(80.6%)、好转9例(17.3%)、无效2例(3.9%);对照组分别为29例(56.9%)、7例(13.7%)、15例(29.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GBS首选IVIG,重症患者疗效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王政乾  王冬 《中原医刊》2007,34(3):62-63
目的 对照观察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输血浆对症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疗效。方法 收集自1996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GBS197例,其中54例(A组)每日用免疫球蛋白0.4g/kg,静脉滴注,连续5d;输血浆对症治疗(B组)为54例;激素治疗组(C组)为89例。观察三种疗法的肌力恢复、并发感染、平均住院天数、辅助呼吸时间、气管切开的例数及死亡率。结果 A组的肌力恢复与并发感染指标、平均住院天数及辅助呼吸时间与B组及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例数,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球蛋白治疗GBS对于肌力恢复、减少并发感染、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及辅助呼吸时间等均优于输血浆对症治疗和激素疗法。  相似文献   

13.
付建敏  吕洁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1):776-776
目的 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脑脊液及肌电图特征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青少年人群高发;(2)首发症状表现为肢体无力33例(80%)、感觉异常12例(29%)、饮水呛咳伴说话不清2例、表情肌无力1例;(3)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71%;(4)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80%),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46%),H反射及F波潜伏期延长或未引出(66%);(5)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VitB类等治疗.其中予免疫球蛋白治疗30例,效果显著。结论 对急性起病的四肢对称性软瘫.伴或不伴肢体感觉异常、咽喉肌、表情肌无力的患者,及时予脑脊液和肌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及积极治疗,大剂量免疫球蛋自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袁伟杰  肖卫民 《海南医学》2006,17(12):16-17
目的 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3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程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尿毒症伴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报告管哲星△许臻梅长林楼瀚琦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因间隙性颜面及双下肢浮肿12年,纳差、恶心、呕吐1个月,言语不清2d,于1996年11月8日入院。入院查体:血压38/18kPa,神志清楚,构音困难,双侧周围性面瘫,...  相似文献   

16.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不少研究表明免疫因素在该病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节段性炎性脱髓鞘和(或)轴索华勒变性。现将我院1999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1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病例介绍 患者,男,14岁,因四肢乏力并逐渐加重入院。患者于2013-10-27在莒南县涝坡镇卫生院接种流感疫苗一剂(疫苗生产厂家为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批号为201306 A003,有效期为20140621,规格为0.5 ml/瓶,成人西林瓶包装;一次性自毁注射器生产厂家为山东新华安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批号为20120805,有效期为20150831,规格为0.5 ml/支),接种部位在左臂三角肌,肌内注射,观察30 min无异常离开。  相似文献   

18.
GBS临床病例观察与诊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患者均按常规方法检测运动、感觉神经传导、F波、H反射及肌电图(EMG)检查,观察患者神经电生理改变;全部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血浆置换(PE)和(或)激素治疗。结果:12例患者MCV减慢,13例患者DML延长,20例患者远端CMAP下降,16例和7例患者分别存在部分传导阻滞和可能传导阻滞/波形离散(CB/TD),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结论: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对于变异型GB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复发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收治的3例复发GBS的患者(均符合Asbury 1990年诊断标准),分析其诱因、发病过程、临床表现、肌电生理检查、脑脊液检查、治疗及预后等。结果经治疗3例中1例3个月恢复正常,1例5个月恢复正常,1例遗留肢体肌力减弱。结论复发GBS有发病急、进展快、病程长及病情重等特点,治疗目前仍以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等方法为主,临床预后相对较好,但对于反复发作的GBS,亦可以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