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手术获得脑AVM标本后,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对脑AVM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和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分别检测培养的内皮细胞CD31抗原和平滑肌细胞SMA抗原阳性表达。结果:相差显微镜下,培养的内皮细胞呈扁平梭形,胞核椭圆居中;平滑肌细胞呈长梭形。CD31和SMA分别在两种细胞中免疫阳性表达率超过90%。结论:AVM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可以获取和培养增殖,为可供研究脑血管畸形血管生物学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成人脑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及鉴定方法.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成人BMSC培养液中VEGF的含量;利用BMSC培养体系,体外分离培养成人脑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BMSC培养液中可检测到VEGF,其浓度随培养时间而增加;成人脑血管内皮细胞在第4代以前生长形状相对稳定,传代24h后细胞贴壁,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见内皮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免疫荧光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反应.结论 本实验方法中脑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性状稳定,经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鉴定符合内皮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生理条件下机体内多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不明显,然而在一定刺激下可表现出旺盛的有丝分裂活动,具有很强的增殖倍增能力,且体外实验表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目的:进一步验证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与多向分化潜能。 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法对细胞表面干细胞标志CD44进行鉴定。取传至第4代细胞,分别用成骨、成软骨、成脂肪和成神经诱导剂予以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油红O染色、NeuN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化能力鉴定。 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群体倍增时间约为31 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2周后出现钙盐沉积,成软骨诱导培养2周后Ⅱ型胶原检测呈阳性,成脂肪诱导培养2周后在细胞的胞浆内充满大量红色脂肪滴,成神经诱导6 h后细胞出现突起,类似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纤维,NeuN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表明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旺盛,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4.
摘要 背景:目前国内外用于阴道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支架材料聚乙醇酸存在降解过快等缺陷。天然脱细胞支架材料尤其是小肠黏膜下层逐渐成为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 目的:探索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作为组织工程学阴道细胞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取新西兰雌兔,分离出阴道平滑肌组织块,组织块+酶消化法原代培养阴道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作为种子细胞接种于自制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体外联合培养,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情况,分别于1,2,3,4周时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①体外成功培养出阴道平滑肌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见培养的阴道平滑肌细胞呈现长梭状,细胞集结于培养皿上形成典型的“峰和谷”样构型。②黏膜下层无细胞基质外观呈白色,半透明,有一定韧性。苏木精-伊红染色未见细胞成分存在。③阴道平滑肌细胞-肠黏膜下层标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可见细胞成分逐渐增多,由表浅向深层部位生长。④阴道平滑肌细胞-肠黏膜下层标本切片采用抗兔平滑肌α-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后,均可见抗兔α-Actin的阳性细胞。结果初步证明了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可作为一种平滑肌细胞载体。 关键词:阴道平滑肌细胞;组织工程;猪小肠黏膜下层;细胞载体;支架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大鼠颅内脑动脉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基底动脉,去除血管外膜后剪成约0.2mm的小段,分别用0.1% Ⅰ型胶原酶、0.1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人工刮除法及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SM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结果原代培养3d后细胞开始贴壁,2w后细胞呈梭形,汇合后具有典型的峰-谷生长特点。传代培养的细胞保持上述特征,第5代细胞经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鉴定,纯度达97%以上。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95%。结论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成本低廉,可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等脑血管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提供适宜的体外培养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6.
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体系。方法:取手术切除的人脑动静脉畸形组织块以酶消化法接种于铺有胶原底层的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等一系列细胞定性研究。结果:接种后6-8 d后可见少量细胞贴壁,所获培养细胞经免疫组化、透射电镜鉴定证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而且细胞纯度较高,细胞可以连续传代18代。结论:应用酶消化法可获得纯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可以连续传代培养。培养动静脉畸形血管平滑肌细胞可应用于体外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细胞移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人嗅粘膜嗅鞘细胞(OM-OECS)的分离、培养、纯化、鉴定,来观察其生长情况,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具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实行同种细胞移植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选取意外交通事故或意外疾病、事故急性死亡3h内及经蝶窦手术的患者,征得家属同意,取鼻中隔后1/3鼻粘膜,免疫吸附法结合采用P75抗体包被的培养皿进行纯化人OM-OECs,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细胞的鉴定。结果 OM-OECs体外培养过程中,采用免疫吸附法使抗体与间充质来源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特异结合从而将其去除,P75抗体包被的培养皿促进了OECs的贴壁使其与杂质细胞进一步分离,在体外培养10d后,细胞增殖最快,经P75、GFAP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显示呈双阳性,计数阳性细胞率达90%以上,说明从人嗅粘膜分离培养OECs具有较高的纯度。结论从人鼻粘膜取材,可以分离培养出OECs,体外生长增殖旺盛,并且经纯化后具有较高的纯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内外有关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大多步骤繁琐,细胞纯度低而且成本很高,不适于普通实验室推广应用。 目的:拟求建立一种人妊娠5~10周绒毛滋养层细胞简便有效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 方法:采用改进的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妊娠5~10周人绒毛滋养层细胞,加0.062 5%胰酶,37 ℃消化25~40 min;以差速贴壁法和消化排除法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免疫化学方法鉴定细胞来源和纯度。 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原代培养滋养层细胞接种后见大量圆形细胞悬浮存在,1 h后可见部分细胞贴壁,24 h后70%~80%细胞贴壁,五六天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呈三角形、多边形平铺片状生长,核大卵圆形居中,部分细胞连接成片,部分细胞呈长梭形。七八天长满瓶壁的80%~90%可传代。9~10 d铺满培养瓶底部。细胞碎屑不贴壁。传代接种后1.5h贴壁,迅速增长,三四天爬满瓶底,各代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可见细胞为上皮样细胞形态,呈片状铺展生长。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波形蛋白染色阴性细胞达70%~80%。采用低浓度胰酶进行长时间消化分离培养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利用差异贴壁法和消化排除法以及反复换液法进行纯化,可简单、快捷地获得较高纯度的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乳腺干细胞可以从正常乳腺腺体、良性或恶性乳腺肿瘤的瘤旁组织以及乳汁分离的乳腺上皮细胞中获得。实验选取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体外培养并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乳腺细胞,拟进一步验证在成人乳腺组织中含有可为组织工程所用的种子细胞。 方法:实验于2007-03/10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放射生物学教研室完成。①细胞来源:标本取材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同期收治的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旁组织(> 3 cm),经病理证实为正常乳腺腺体,患者对治疗及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去除乳腺腺体周围脂肪组织及毛细血管,剪碎成约为0.3 cm3的组织块,离心,去上清,I型胶原酶消化,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基础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2周后待细胞接近铺满整个培养瓶底部时,用胰蛋白酶 + D-HANKS液将贴壁细胞消化分离,按1∶2 或1∶3传代。利用免疫磁珠系统分离筛选乳腺成体干细胞。③实验评估:观察原代与传代培养的乳腺细胞生长特点,以及免疫磁珠分选后的乳腺干细胞形态、生长特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分选结果进行鉴定。 结果:①体外培养的乳腺细胞生长特点:原代培养72 h后可见乳腺细胞贴壁,5 d后细胞呈纺锤形、多角形生长,10 d后细胞生长旺盛且排列紧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梭形细胞逐渐占据优势。传代后细胞增殖速度加快,细胞更加均匀有序的生长。②乳腺干细胞的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分离出的人乳腺成体干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呈类圆形,培养3 d后呈多角形分化生长。③分选结果免疫组化鉴定:免疫磁珠分选出的乳腺干细胞均表达上皮特异性抗原,而不表达唾液黏蛋白1。 结论:成人乳腺组织中存在唾液黏蛋白1-上皮特异性抗原+且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乳腺细胞,利用免疫磁珠技术可成功地将其从人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新生大鼠脑皮质少突胶质Ⅱ型星形祖细胞(OP)的纯化及鉴定.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皮质混合胶质细胞,采用改良的振荡分离纯化法获取OP细胞,并进行诱导分化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用该方法获取的OP细胞A2B5和Nestin免疫染色为双阳性,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且具有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双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取Wistar大鼠乳鼠脑组织,采用筛网过滤、胶原酶消化、离心等技术获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培养.通过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一步鉴定,采用MTT方法测定生长曲线.结果经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观察到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有3种表型,细胞呈单层生长,并可传代培养.结论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可为体外研究脑血管病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2.
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脊髓神经组织细胞生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体外培养脊髓组织中不同细胞成分生长的影响.方法 从胚胎脑组织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从胚胎脊髓中分离脊髓神经组织成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及培养的脊髓神经细胞进行染色鉴定.将脊髓神经组织细胞悬液置于不同浓度的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液中培养.分析不同浓度的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不同细胞成分生长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30%及50%浓度的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液明显促进人脊髓神经元的生长,而其它浓度条件液对胶质细胞生长作用较强.结论 人胚胎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体外培养的脊髓神经元或胶质细胞促生长作用的差异与其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胚胎大鼠颞叶海马区神经元的改良培养方法。方法:在无血清培养基础上,采用改良的分离纯化法获取单细胞悬液,接种后在不同阶段通过加入不同配方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用该方法培养的颞叶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存活率高,生长状态良好,且βⅢ-tublin免疫染色为阳性,神经元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结论:改良分离、结合分阶段的不同培养条件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颞叶海马区神经元的纯化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不高,且随着年龄增加或体质衰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会逐渐减少。 目的:验证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 方法:大鼠麻醉后取双侧股骨和胫骨,剪去骨骺端,暴露骨髓腔,用含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反复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后置于37 ℃、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内孵育,24 h后全量换液,以后每周全量换液1次,筛选易贴壁但贴壁不牢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培养24 h后细胞能够贴壁生长,呈梭形或三角形;第二三天贴壁细胞迅速增殖;培养15 d左右出现致密的贴壁细胞层,呈漩涡状生长或成簇生长。细胞在接种后2 d进入对数生长期,12 d左右进入平台期,约15 d细胞可铺满瓶底。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90和CD54均呈阳性表达。结果验证了采用贴壁法可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操作简单,造成污染的环节和机会较少,不需离心,可以更好的保持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从以往的文献来看,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存在着制作时间长,纯度不高以及易被成纤维细胞污染等诸多缺点。 目的: 探索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纯化培养技术及纯度鉴定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实验,于2007-10/2008-03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完成。 材料:成熟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只,体质量2.5~2.8 kg。 方法:取雄性新西兰兔新鲜的阴茎组织,利用高浓度的胶原酶消化法结合差速贴壁技术对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进行纯化培养。以同期兔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参考。 主要观察指标:以四甲基偶氮唑盐分析细胞生长特性;以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结蛋白免疫荧光鉴定海绵体平滑肌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P2及P5代细胞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变化情况。 结果:培养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显示细胞指数增长期为6 d左右,随后进入平台期。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结蛋白均呈阳性反应,同期成纤维细胞仅α-肌动蛋白显示阳性结果。第2代细胞表达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65.3%, 42.2%, 62.3%。经过反复多次的纯化技术至第5代时,上述指标阳性表达率分别上升为92.8%,72.7%,78.1%。  结论:通过高浓度的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技术可获得高纯度的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肌球蛋白、结蛋白相对于α-肌动蛋白可以成为鉴定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分离、培养并鉴定肿瘤干细胞。方法:将U251细胞置于含EGF、bFGF、LIF及B27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形成悬浮生长的细胞球后经免疫磁珠分离获取CD133阳性细胞,采用单细胞克隆法继续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对肿瘤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在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成功分离出肿瘤干细胞,在上述无血清培养液中呈悬浮生长,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与繁殖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该细胞表达CD133,诱导分化后可分化成为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结论:体外培养的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存在脑肿瘤干细胞,并能将其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数量足够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其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 目的:寻求快捷有效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观察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免疫荧光分析细胞骨架,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 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微丝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骨架系统。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44、CD71、CD90均呈阳性表达,而CD13、CD34、CD45、CD133呈阴性。提示,经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和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鉴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第3代活性最佳,可用于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18.
背景:腹膜间皮细胞作为腹膜的重要组分,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参与抗炎、免疫调节、腹膜纤维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获得优质、均一的腹膜间皮细胞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目的:拟建立改良的人腹膜间皮细胞消化培养法。 方法:0.1%胶原酶Ⅰ消化腹部大网膜组织,去除红细胞后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观察培养液对间皮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鉴定细胞。 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为多角形,汇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培养细胞的纯度达90%以上;生长良好,迅速,可传代至四五代。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细胞表面大量的微绒毛,免疫荧光显示角蛋白、波形蛋白抗原阳性,白细胞CD45、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所有被鉴定特征均符合间皮细胞的特点。结果提示胶原酶Ⅰ消化法是一种简单、高效、重复性高的分离腹膜间皮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细胞移植是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但目前尚缺乏脑脊液对细胞影响的实验依据。 目的:动态观察体外脑脊液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变化。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扩增。选择生长良好的第3,4代细胞接种于脑脊液中,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鉴定脑脊液对细胞表型的影响。取生长良好的第5代细胞,分别用含小牛血清的L-DMEM和脑脊液培养。 结果与结论:运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成功有效地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鉴定结果为CD90、CD106、CD71、CD29阳性,CD45阴性。脑脊液培养后细胞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并可见少量小圆细胞,表现为神经样细胞,表形鉴定结果为CD90、CD106、CD71、CD29阳性,CD45阴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弱阳性(<1%)。细胞具有相似的S形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基本相似。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脊液培养基中可继续生长和增殖,无诱导分化作用,且细胞对生长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成年动物肝脏中干细胞含量很少,且体外大量扩增并保持未分化状态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许多科研者预测胚胎肝干细胞可能具有诱人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C-kit被选择作为研究肝干细胞的共同标志,并发现C-kit抗原参与肝干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目的:对胎儿肝脏来源的C-kit+细胞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其体外生长和分化的特征。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10/2008-03在南京大学医学院和国家生物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肝脏C-kit+细胞来源于32例流产胎儿,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提供。Percoll分离液为Pharmacia公司产品,Ficoll分离液为天津灏阳生物制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品,表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为R&D公司产品。 方法:无菌状态下取出胎儿肝脏,以胶原酶消化法和机械分离法获得胎儿肝脏来源单细胞悬液,分别采用1.070 g/mL Percoll分离液和1.077 g/mL Ficoll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吸取界层细胞,添加含体积分数为0.1 FBS、2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40 μg/L表皮生长因子的DMEM/F12新鲜培养基诱导9 d。 主要观察指标:胎儿肝脏中C-kit+细胞计数,界层细胞形态、生长特征、表型及C-kit标志的鉴定,界层细胞诱导分化结果。 结果:未经分离的新鲜胎儿肝脏细胞中C-kit+细胞所占比例仅为1.28%,使用Percoll和Ficoll分离液获取的界层细胞分布在三角形区域内的C-kit+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分别为74.21%和72.15%,但绝对数量仍然有限。两种分离液获取的界层细胞在形态、生长状况方面基本相似,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后大体可分为4类:第1类细胞为C-kit+细胞集落,第2类细胞既呈CD29+、CD90+、CD34-、C-kit-(间充质干细胞表型特征),又较弱地表达细胞角蛋白19(胆管细胞特异性标志),第3类细胞较强地表达细胞角蛋白19,不表达C-kit抗原,第4类细胞高表达CD45,微弱表达CD34、CD90、C-kit。诱导后,界层细胞角蛋白19呈强阳性表达,不表达C-kit、白蛋白、甲胎蛋白及细胞角蛋白18。 结论:胎儿肝脏中的C-kit+细胞数量很少,Percoll和Ficoll分离液均可提高C-kit+细胞的得率。胎儿肝脏中可能存在的一类间充质-胆管细胞的中间态细胞,这种细胞可能有促进C-kit+细胞生长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可向胆管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