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长青  费起礼 《天津医药》2001,29(4):211-212
目的了解有关应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的解剖,总结应用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6具成人上肢标本,测量其旋前方肌支、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的横径,以及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至旋前方肌上缘的距离。1996年4月~1997年3月,临床应用5例。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陈旧性尺神经损伤3例,陈旧性正中神经损伤1例,急性正中神经损伤1例,其中3例需游离神经移植。结果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在旋前方肌上缘处、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神经干横径分别为1.3~1.9、1.5~2.3、1.8~2.3mm。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至旋前方肌上缘的距离分别是75.2~84.8mm、53.5~74.0mm。临床应用经12~23个月随访,4例手内在肌功能恢复M3~M4级,1例未见恢复。结论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可达到肌支-肌支修复的设想,缩短再生距离和时间,有利于手内在肌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 ,分别测量胸背神经和神经转移途径的长度 ,为胸背神经转移与腋神经吻合治疗三角肌麻痹术式的可能性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2 2具成人尸体 ,41侧 ,均为男性 ,测量胸背神经的起始点至前肌支入肌点的长度 ;于上肢下垂位从胸背神经起始点过腋鞘的后侧穿四边孔至其后缘 ,测量神经的转移途径。结果 胸背神经平均长度为 (12 .47± 1.2 0 )cm ,神经转移途径为 (9.62± 1.2 7)cm。结论 胸背神经要比其转移途径的长度长 ,该术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对13例严重的神经卡压综合症患者采用束膜切开术治疗,术后6~56个月的随访结果,优8例,良3例,可1例。认为在受严重卡压时,神经束膜会发生显著的病理改变,不仅不能完成其生理功能,而且可能成为继发的卡压因素。因此只有切开束膜,神经纤维才能获得完全减压。本组病例近期和远期的疗效则从临床实践方面证实,束膜切开对其本身功能的恢复和维持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BTX-A)是由100 ku的重链和50 ku的轻链通过二硫键相连形成的双链多肽式结构,其中轻链是一种蛋白酶可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融合蛋白结合,防止突触小泡锚定在细胞膜上释放乙酰胆碱,从而干扰神经冲动传递,因此在临床中作用效果广泛。近年来针对BTX-A临床应用范围的讨论也一直是热点,研究显示,A型肉毒毒素(BTX-A)能有效治疗疼痛,具有可持续性发挥疗效和无成瘾性等特点,但对于BTX-A作用机制仍旧存有争议。本篇文章将分别对BTX-A在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在急诊膝关节以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小腿、足部或膝关节外伤,拟行清创缝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行患侧股神经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定位穿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定位.在穿刺点注入1.5%利多卡因.在30 min内每5 min观察1次感觉阻滞的效果.记录局麻药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效果,镇痛维持时间、并发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超声组的患者局部麻醉药的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超声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比传统阻滞方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史正亮  马维  范志勇  张华  宋永周  李明 《河北医药》2011,33(10):1457-1458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坐骨神经断裂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只,显露其左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出口1.0 cm处切除坐骨神经5 mm,两端用硅胶管桥接形成神经再生室。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EPO组:再生室内注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U/kg;对照组:注入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术后第8周分别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电生理检测、小腿三头肌湿重测定。结果术后第8周2组SFI、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比、运动神经波幅恢复比及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比测定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rh-EPO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有机磷农药中毒迟发性神经病(OPIDN)的治疗和预后。方法对OPIDN患者给予能量合剂、胞苷三磷酸(CTP)治疗,改善能量供应,给予活血药物改善循环,给予神经营养剂治疗,肌张力增高患者加服降肌张力药。随访1~4年。结果在30例周围性神经损害患者中,29例恢复良好,1例四肢肌肉中度萎缩,生活不能自理。5例中枢性神经损害患者,均遗留肢体肌张力增高,活动笨拙,智力轻度减退;1例年轻女性伴内分泌功能障碍,断经、不孕4年。5例均能生活自理。结论及时纠正缺氧、改善血液循环是早期防治的关键,能量合剂、胞苷三磷酸配合活血和营养神经药物对OPIDN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阐明神经束支定位法在远端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44例远端正中神经损伤病例 ,进行神经内束支分离 ,双极电刺激定位后束膜吻合 ,与 17例外膜吻合组对照。结果 :束支分离定位法在远端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成功率为 88.6 % ,治疗组较对照组感觉恢复率有提高 ,但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运动功能恢复率显著提高 ( P<0 .0 1)。结论 :神经内束支分离定位应用于远端正中神经损伤修复是可行的 ,并能提高其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11.
中华眼镜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中华眼镜蛇毒神经在子对受损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钳夹损伤成年大鼠坐骨神经,造成脊髓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的动物模型,用酶组织化学图像分析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受损神经脊髓节段的抗氟化的酸性磷酸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神经生长因子能明显提高受损神经脊髓节段的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神经生长因子(NGF)具有营养、保护神经元及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中毒性、外伤性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以及HIV相关性感觉神经病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确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显露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于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拟收治的甲状腺占位性病例且施行甲状腺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不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研究组术中行喉返神经探查显露,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及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无喉返神经损伤者,对照组有5例(10.00%)患者出现单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现轻度声音嘶哑,但均于1~3个月后恢复正常,研究组的喉返神经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术中行喉返神经显露可明显减少对喉返神经的损伤,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是对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没有明显影响,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挫伤后,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横断致伤方法,实验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GF组,每组10只,观察时间为2wk。结果:术后2wk,NGF组的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经Tarlov评分,NGF组有70%可恢复到4-5分,而生理盐水对照组只有20%恢复到4-5分。结论:NGF对周围神经损伤后有促进神经传导和损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时供体神经的选择。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3组,每组10只。A组:端端吻合组,切断尺神经,端端吻合。B组:切断尺神经,与正中神经端侧吻合。C组:切断尺神经,与桡神经端侧吻合。各组分别于术后3月取材进行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端端吻合组优于其他两组。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位端端吻合是神经损伤最佳修复方式。支配两组拮抗肌的神经行端侧吻合后有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16.
GM1对异种神经移植后再生和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仲义  张崇智  焦旭文  戴波  秦毅 《天津医药》2002,30(9):541-543,F003
目的 :观察GM1 对异种神经移植后神经纤维再生和修复的效果。方法 :移植前将兔胫神经反复冻融处理。选大鼠30只 ,分GM1 组 (20只 ) :移植前将胫神经浸泡于0 1 %GM1 液中10min ;对照组 (10只 ) :未经任何处理 ,将兔胫神经移植于两组大鼠坐骨神经。术后第2、4、6、8和10周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大鼠坐骨神经吻合部远侧端。结果 :GM1 组术后第2周和第4周起分别在同侧L4~5脊神经节和腰段脊髓前角见到HRP标记细胞 ,而对照组从第4周和第6周起在同侧L4~5脊神经节和腰段脊髓前角见到标记细胞 ,术后动物不同存活期GM1组标记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 (P<0 01) ,标记细胞数量随神经移植后存活期的延长而增加。术后10周有髓纤维再生率GM1 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1)。结论 :GM1 可明显促进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生和修复  相似文献   

17.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挫伤3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望晓 《中国药业》2013,22(11):53-54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在视神经挫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医院收治的62例(69眼)视神经挫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35眼)给予甲强龙激素冲击与改善微循环治疗。治疗组31例(34眼)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结果治疗1~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挫伤的治疗过程中,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视神经损伤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神经生长因子对顺铂所致大鼠周围神经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顺铂对大鼠周围神经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其毒性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顺铂组和NGF组.顺铂组大鼠给予顺铂2 mg·kg-1+甘露醇100 mg·kg-1,腹腔注射,每周2次;NGF组在顺铂组给药基础上加用NGF 25 μg·kg-1,肌注,每周3次;对照组只腹腔注射甘露醇100mg·kg-1,每周2次.各组均给药5周.观测各组实验大鼠的中毒状况,测定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以及潜伏期(LAT)、波幅(AMP);测定热感觉传导和肌力;同时进行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脑和脊髓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顺铂组大鼠腓肠神经SNCV显著降低[(38.4±6.3)vs.(54.1±9.6)m·s-1,P<0.05],热板仪实验中大鼠舔后足时间明显延长[(25.1±1.9)vs.(14.8±3.7)s,P<0.05].与顺铂组比较,NGF组的SNCV显著增加[(52.9±7.8)vs.(38.4±6.3)m·s-1,P<0.05],热板仪实验中大鼠舔后足的时间明显降低[(15.6±1.1)vs.(25.1±1.9)s,P<0.05].顺铂组大鼠背根神经节部分节细胞胞质皱缩,核仁偏心甚至碎裂,NGF组的损伤相对较轻,有所好转.结论顺铂可导致大鼠周围感觉神经受损,注射外源性NGF可以减轻其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nd Purpose

Venules within the gut wall may have intrinsic mechanisms for maintaining the circulation even upon the intestinal wall distension. We aimed to explore spontaneous and nerve-mediated contractile activity of colonic venules.

Experimental Approach

Changes in the diameter of submucosal venules of the rat distal colon were measured using video microscopy. The innervation of the microvasculatur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fluorescence immunohistochemistry.

Key Results

Submucosal venules exhibited spontaneous constrictions that were abolished by blockers of L-type Ca2+ channels (1 μM nicardipine), Ca2+-ATPase (10 μM cyclopiazonic acid), IP3 receptor (100 μM 2-APB), Ca2+-activated Cl channels (100 μM DIDS) or store-operated Ca2+ entry channels (10 μM SKF96365). Transmural nerve stimulation (TNS at 10 Hz) induced a phasic venular constriction that was blocked by phentolamine (1 μM, α-adrenoceptor antagonist) or sympathetic nerve depletion using guanethidine (10 μM). Stimulation of primary afferent nerves with TNS (at 20 Hz) or capsaicin (100 nM) evoked a sustained venular dilatation that was attenuated by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8-37 (2 μM), a CGRP receptor antagonist. Immunohistochemistry revealed sympathetic and primary afferent nerves running along submucosal venules.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Submucosal venules of the rat distal colon exhibit spontaneous constrictions that appear to primarily rely on Ca2+ release from sarcoplasmic reticulum and subsequent opening of Ca2+-activated Cl channels that trigger Ca2+ influx through L-type Ca2+ channels. Venular contractility is modulated by sympathetic as well as CGRP-containing primary afferent nerves, suggesting that submucosal venules may play an active role in regulating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