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冠心病患者选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三支主要冠状动脉病变者19例,以冠脉管径狭窄≥50%判别为冠脉病变。19例中发生心肌梗塞13例;心绞痛17例,其中劳累型并自发型心绞痛11例;室壁瘤3例;空间隔穿孔1例;10例并有左主干病变,其中5例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本文对三支主要冠脉病变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宜早期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冠脉搭桥术),是目前外科治疗冠心病而采用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反复心绞痛内科治疗无效,通过冠脉造影,狭窄大于90%、合并3支病变以上、左主干病变、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者。心脏外科监护室于2010年10月收治一名需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该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窦性停搏,经过及时抢救及手术后多重监护和治疗,得以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饮食结构改变 ,冠心病(CH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提高。目前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已日趋成熟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率逐渐提高 ,为冠心病的下一步治疗提供了时机。但部分病人以急症入院 ,冠脉造影提示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或血管闭塞 ,随时有发生急性心梗(AMI)的可能 ,甚至已经发生急性心梗 ,危及生命。此时 ,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抢救这一部分病人的有效途径 ,能有效开通冠脉血管 ,挽救尚未梗死的心肌或防止发生心肌梗塞。我院自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以来 (2001年10月~2002年8月 )共实施1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 ,其中有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1-4支冠脉搭桥术。术中应用新福林、尼卡地平调节血压、艾司洛尔控制心率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充分利用C、T、S及冠状动脉塞子(分流栓)使吻合口处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无血状态。结果:本组病例中术后死亡例,31例10-18d痊愈出院。随访31例病人1-15个月,心功能I-Ⅱ级,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适应用于单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3例冠脉搭桥术病人麻醉期间的监测及麻醉处理作一简介,并回顾体会了3例病人麻醉经过及术后较顺利的可能关系。为进一步完善冠脉搭桥术麻醉总结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月完成的冠状动脉搭桥术40例,应用体外循环22例,非体外循环18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并发症和围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医院内死亡1例,为同术期心肌梗塞:1例术后10d室颤,急症冠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内支架闭塞,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恢复正常。39例顺利出院,随访无心绞痛症状发生,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选择病人和于术方式、良好的心肌保护、完全再血管化及围术期密切监护治疗是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和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7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进行回顾,分析年龄、β阻滞剂的使用、电解质、右冠状动脉、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因素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70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新发心房颤动15例,发生率21%,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12例(30%),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3例(10.7%),15例心房颤动病人有4例未用β阻滞剂,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组病人平均年龄62.3岁,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组病人平均年龄63岁.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原因较多,可能与高龄,心肌缺血,右冠状动脉病变,围手术期停用β阻滞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内科治疗仍反复心绞痛发作或不适于PTCA等治疗的冠心病人50例,均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选用的血管桥包括大隐静脉、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共搭145根桥,平均每例2.9支桥。5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或成形术。结果 治愈48例,死亡2例。48例长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 对有冠脉搭桥指征的病人行搭桥手术,疗效安全可靠,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肖锋  颜钧 《中华医学杂志》1996,76(3):239-240
冠状动脉搭桥术26例分析肖锋颜钧刘岩韩薇张希涛李鸣胡大一1994年9月至1995年9月,我们为26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人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现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本组男性23例,女性3例。年龄46~74岁(平均59.8岁...  相似文献   

10.
叶宁  林辉 《广西医学》2002,24(8):1158-116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内科治疗仍反复心绞痛发作或不适于PTCA等治疗的冠心病人64例。55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9例在非体外循歪下冠动脉搭桥术(OPCAB)。选用的血管桥包括大隐静脉、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共搭175根桥,平均每例2.7支桥。5例同时进行室壁瘤切除或成形术。结果;治愈59例,死亡5例。59例长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对有冠脉搭桥指征的病人行搭桥手术,疗效安全可靠,无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告12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法 2002年4-10月对12例冠心病病人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在全麻、常温、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其中双支血管病变2例。三支血管病变10例;平均每例搭桥2.9支。结果 全组死亡l例。其余病人痊愈出院,疗效满意。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行。且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内科治疗仍反复心绞痛发作或不适于PTCA等治疗的冠心病人64例.55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9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选用的血管桥包括大隐静脉、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共搭175根桥,平均每例2.7支桥.5例同时进行室壁瘤切除或成形术.结果:治愈59例,死亡5例.59例长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对有冠脉搭桥指征的病人行搭桥手术,疗效安全可靠,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在高危病人中应用的经验。方法采集我院2001年12月-2004年12月38例高危病人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资料,就术前诊断、风险评估、外科技术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无早期死亡。呼吸功能不全1例,急性左心衰1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2例,胸骨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梗和脑梗,无肾衰。结论高危病人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对一些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病人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在高危病人中应用的经验。方法采集2001年12月.2004年12月38例高危病人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资料,就术前诊断、风险评估、外科技术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无早期死亡。呼吸功能不全1例,急性左心衰1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2例,胸骨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梗和脑梗,无肾衰。结论高危病人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对一些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病人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法对52例冠心病病人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在全麻、常温、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其中双支血管病变12例,三支血管病变40例;平均每例搭桥2.7支。结果全组死亡1例,其余病人痊愈出院,疗效满意。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且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作者于2000年6月至2002年9月在体外循环下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40例,其中冠状动脉(冠脉)搭桥加二尖瓣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 对5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应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心包深部牵引线、冠脉内分流器及吹雾器行不停跳搭桥术.结果 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及手术意外的发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结论 护士了解病人,做好术前准备,备齐特殊用物,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 10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 方法体外循环低温室颤冠脉搭桥术2例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8例。其中三支病变 8例 ;双支和单支病变各 1例。前降支 10例 ,回旋支 6例 ,后降支 2例 ,左主干开口 2例 ,右冠脉 7例。移植血管 :左乳内动脉 7支 ;大隐静脉 2 0支。 结果 术后 1例死于慢性左心衰 ,9例存活 ,心绞痛消失。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的冠脉搭桥术创伤轻 ,死亡率低 ,并发症少 ,费用低 ,尤其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随机对72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不同护理在围术期的影响。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发生意外、术后拔管时间、住ICU时间、术后恢复出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或缓解冠脉搭桥手术病人术前焦虑、抑郁情绪,对配合手术治疗及提高冠脉搭桥术后病人的长期生存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早期,冠状动脉搭桥术问世之后,医生就尝试在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内乳动脉、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Sabisdon1962年首先在心脏跳动下完成用静脉作右冠状动脉—升主动脉旁路移植术,1964年DeBakey在美国犤1犦、Kolesov在前苏联犤2犦分别完成用静脉、内乳动脉作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术。近年来重新兴起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G)犤3,4犦,主要由于:①快车道心脏外科的兴起,使心脏手术创伤更小,手术过程更简单化,医疗费用低。②尽管冠状动脉成形术(P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