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5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疗效。 方法:5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4 例,左室特发性室速1 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 结果: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和1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成功,1 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好转。4 例成功患者随访4~28 个月无复发,1 例好转患者消融后仍有室性早搏,但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率高,在体表心电图和影像解剖定位指导下,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的结合是寻找消融靶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1995年我院对2例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1例为左室特发性室速;1例为扩心病并发右室流出道室速。我们均用心内膜起搏标测法,以起搏心电图与室速发作时体表12个导联心电图完全相同处为消融靶点。1例一次消融成功,另1例三次消融成功,已随访一半,未见复发。笔者初步体会到,室速消融以起搏标测法为好,简单、安全、易掌握,不冒改变血流动力学的危险,适用于刚开展射频消融术的医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疑难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 12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8-76岁,电生理检查为右室特发性室性早搏1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1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心房颤动6例.其中4例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末成功,1例成功后复发.经股静脉置入64极球囊电极和射频消融导管至同一心腔.计算机标测系统首先构建心腔几何构型,然后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点及关键峡部,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至拟定靶点处进行消融,结果 1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偏间隔的室性早搏患者行片状消融获得成功;2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其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后中间隔及左后间隔区域行片状消融成功;1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标测其心动过速起源于右肺下静脉间隔部并指引消融导管行右肺下静脉至二尖瓣之间线性消融获得成功;2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巾1例标测其最早激动点位于下腔静脉口,此处行环状消融获得成功,另1例位于上腔静脉后方穿过界嵴中部线性消融获得成功;6例左房房颤患者1例在窦性心律卜标测其敛房颤房早起源于左右上肺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成功,另5例在房颤发作下标测其房颤起源折返部位,分别行右上下肺静脉、左上下肺静脉、左右上肺静脉之间、左下肺静脉与二尖瓣峡部之间线件消融成功,12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随访2—2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是安全有效的,对复杂、难治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的阐明和指导消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3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0例,致心律失常右室性心肌病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采用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致心律失常右室性心肌病采用Carto系统标测.平均随访28±17月,观察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①射频消融治疗即刻成功率90.9%(30/33),失败3例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远期成功率87.9%(29/33),复发1例为致心律失常右室性心肌病;②所有成功病例在消融过程中均有心室反应;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高;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反应可能是成功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7例,6例于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过程中行激动顺序标测与消融,消融成功部位的局部心室电图和其前的高频低幅左后分支浦肯野纤维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4±10.3ms,而未成功部位提前12.5±8.0ms(P<0.01);1例采用起搏标测方法与消融。7例患者射频消融全部成功,随访1~13个月无并发症及复发。结果表明,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机理复杂,可为触发活动或折返激动。射频消融疗效肯定,成功的关键是寻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5ms以上的局部心室电图和高频低幅浦肯野纤维电位。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1例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男80例,女61例)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方法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消融成功128例,成功率为90.8%,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期前收缩消融成功率为92.0%.20例患者行消融前后的Hoher检查,术前平均(21 824±12 769)次/24 h,术后平均(1 548±2 926)次/24 h,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36个月,10例复发并全部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有效靶点的方法及对射频消融成功的影响。[方法]8例IVT的患者,其中右室流出道特发室速(RVOT)5例,左室特发室速(ILVT)3例,先采用激动标测,然后采用起搏标测,标测到靶点后行射频消融。[结果]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均一次消融成功,无复发。[结论]不论RVOT或ILVT,激动标测加起搏标测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ILVT患者采用激动标测法行RFCA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ILVT起源于左室间隔部,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部;8例标测到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平均提前22.5±8.1ms,1例标测到提前出现的V波,提前20ms。均射频消融成功,无一例出现并发症。1例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及常规标测和非接触球囊标测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对37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常规标测和非接触球囊标测下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消融的成功率并进行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37例房性心动过速35例经常规标测行射频消融成功30例,4例(其中2例经常规标测消融失败)经非接触球囊标测射频消融均成功,总的手术成功率为91.89%。随访(30.65±22.21)个月,2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可作为房性心动过速的一线治疗,而非接触球囊标测则在一些特殊病例的消融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Wu XY  Gu HY  Liang ZG  Zhang S  Jiang XR  Wu GM  Qu XF  Li WM  Liu S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2685-268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采用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和非接触标测的方法对105例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42例,女63例,年龄47±16(12—73)岁。VT27例,PVC78例。结果(1)105例患者中97例成功,8例失败,成功率93.3%。15例复发,复发者再次消融后成功。(2)起源于右室流出道84例,左室流出道21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Valsalva左冠窦16例,主动脉瓣下左室流出道心内膜2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环纤维连接处3例。(3)术中出现1例急性心包压塞,2例少量心包积液。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11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分别采用起搏标测和心室激动顺序标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5例,均用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特发性左室室速6例,4例用激动顺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采用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消融未成功。在12-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曾有1例复发2次,经再次消融成功后随访18个月未再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3年3月至2002年7月射频消融治疗的833例快速心律失常。左房室旁道消融二尖瓣环侧,右房室旁道消融三尖瓣环房侧;房室结双径路通过下位能量递增消融法,改良房室结慢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采用心内膜激动时间及起搏标测相结合方法,标测起源点消融;心房扑动采用三尖瓣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行线性消融的方法;房性心动过速采用双大头电极顺序标测法。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23例,成功51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40例,全部成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2例,成功35例;房性心动过速21例,成功17例;房扑7例,成功5例。消融成功率97.4%,总复发率3.8%,并发症发生率1.8%,无死亡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各类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可重复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及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消融室速或室早,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方法:采用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仪,根据标测结果选择射频消融的途经和能量。结果:5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左侧旁路41例,右侧旁路12例,手术成功51例,失败2例,随访3~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I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部位,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寻找稳定诱发IVT的条件,对起源于左室间隔部的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采用激动标测法或窦性心律下直接标测Purkinje电位(P电位);对特发性右室室速(IRVT)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25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VT,ILVT消融的靶点在左心室间隔面中、下部,IRVT消融靶点在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及游离壁,24例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安全,可作为治疗IVT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心脏病伴陈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或手术切割的疗效及各自的特殊性。方法“对24例心脏病位房室折性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频消融外科旁路切割术。结果:10酌射频消融的首次成功率为90%,无严重并发症。14例手术患者心外膜标测检出17条旁路,手术成功率为94%。1例术后复发,射叔消融成功。1例围术期死于呼吸衰竭,1例遗留永久性1度房室传导阻滞,余12例无与旁路切割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 方法11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分别采用起搏标测和心室激动顺序标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5例,均用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特发性左室室速6例,4例用激动顺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采用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消融未成功.在12 ~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曾有1例复发2次,经再次消融成功后随访18个月未再复发. 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胡宏德  傅华  姜建 《西部医学》2008,20(1):48-49,52
目的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分析瓣膜病换瓣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瓣膜病换瓣术后房速患者共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25~65岁,房速历史4月~6.5年。电解剖标测系统完成心房电压和激动标测,分析心动过速的机制并确定消融靶点,使用冷生理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消融成功,1例患者为左房起源房速,放弃消融。10例消融患者中,共诱发出13种房性心动过速,其中局灶性房速3种,微小折返性房速2种,大折返性房速8种。消融后,房速均不能诱发。术后1例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后无复发。结论瓣膜病换瓣术后房速运用电解剖标测导航下的射频消融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和消融效果。方法经心脏彩超、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后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选择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患者52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起源37例。右心室室间隔前基底段深部肌层起源1例,左冠状动脉窦内起源4例,右冠状动脉窦内起源1例。左心室心内膜希氏束旁起源1例。左后分支起源5例,左前分支起源1例,邻近二尖瓣环前侧壁起源2例。采用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1例采用Carto系统标测。射频消融术除1例使用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外其余均使用温控导管消融。结果手术成功50例,失败2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发3例,1例再次消融成功,2例保守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2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电图均为左束支阻滞型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均无器质性心脏疾病表现,诊断为右室特发性心动过速。2例病人室速时均未描记到碎裂电位,用起搏法标测,于起搏12导联ECG与室这时基本一致处放电,功率设置为30W,试放电次数分别为19次和17次,成功靶点处放电分别为4s和7s时室速终止。静滴异丙肾上腺素重复右室扫描刺激,不能诱发出心动过速。术中术后患者无不良反应,无任何并发症。术后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2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本文的结果提示射频消融是根治RVOT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