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陶仪声  姚敏 《九江医学》1997,12(2):74-75,87
检测皮肤基底细胞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基底细胞癌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与SP法及HE染色,在原位观察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及P^53蛋白的积聚,共计52例。结果:皮肤基底细胞癌中,PCNA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分化型基底细胞中PCNA〉50%者占4/22;未分化型占13/30。  相似文献   

3.
曹红  曹军  许燕云 《上海医学》2003,26(7):499-500
目的 研究p53、bcl—2和c—myc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与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53、bcl—2和c—myc的表达水平。结果 5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53、bcl-2和c—my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3%、67.2%和32.8%。结论 p53、bcl—2和c—myc异常表达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皮肤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及其良恶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8例GTD和24例正常妊娠绒毛组织的石蜡标本进行p53蛋白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各类疾病中二者的阳性率。结果:p53蛋白与PCNA在正常绒毛、良性葡萄胎、恶性滋养细胞疾病3组中表达均有权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53蛋白和PCNA在GTD的生物行为中有着相似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旁上皮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食管癌旁上皮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食管正常黏膜上皮、124例增生上皮及120例不典型增生上皮中p53和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食管黏膜上皮中无p53的积聚.增生上皮及不典型增生上皮中p53积聚率分别是55%和79%,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PCNA的50%的阳性率分别是0.8%和31.7%,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p53的改变在上皮癌变前即已存在.p53积聚及PCNA可能成为判断食管上皮为癌前病变的客观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蛋白表达增殖调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0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CNA和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肿瘤细胞增殖调控的关系。结果 PCNA的表达率,Ⅰ-Ⅱ级78.3%,Ⅲ-Ⅳ级94.1%;p53蛋白的表达率,Ⅰ-Ⅱ级43.5%,Ⅲ-Ⅳ级64.7%;PCNA表达强度与p53蛋白表达强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PCNA和p53是参与星形细胞瘤细胞增殖调控的重要基因。联合检测两者在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变化可以判断肿瘤的增殖情况和恶性程度,对指导星形细胞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ABC法对乳腺癌p53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死亡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 (94 2 8% ,33/ 35)和PCNA指数 (PI) (55 .5 %± 2 5 .47% )明显高于存活组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 (46 .1 5 % ,30 / 65)和PI(30 .8%±2 0 .0 8% )。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关系。结论 p53蛋白与PCNA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两者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肾癌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与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和p53在肾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表达情况,结果 (1)透明细胞癌与颗粒细胞癌间PC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梭形细胞癌PCNA表达强阳性;(2)PCNA的表达与肾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随着肿瘤分组和分期增高PCNA表达呈上升趋势,高分期组(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原发性胆囊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46例胆囊癌及30例慢性囊炎组织中p53蛋白、PCAB法,对46例胆囊癌及3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p53蛋白、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46例胆囊癌组织中p53蛋白、PC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83%(22/46)和63.04%(29/46);3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0.
吴淑萍  张玲  姚敏  曹光群  张龙 《蚌埠医学院学报》1999,24(3):151-152,F003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癌p21p53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观察了3例正常子宫颈组织,28例子宫颈慢性炎组织和45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和p53的标记结果,结果 3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3种阴性,28例子宫颈为,p21,p53也均阴性,PCNA阳性率为2%,45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p21,p53和PCNA阳性率分别为16%,7%,98%,PCNA,p53阳性均  相似文献   

11.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bcl-2, p53,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to cell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and pathological parameters, the patterns of cell growth and turnover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 blocks from 34 patients with RCC were examined. Cell proliferation activity was detected by PCNA immunostaining and the proliferation index (PI) was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PCNA-positive cells in the tumor cells. Apoptosis was detected by terminal deoxy- 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and the apoptotic index (AI) was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TUNEL-positive cells in the tumor cells. Expressions of bcl-2 and pS3 were assess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I ranged from 6.0 % to 24.0 % (median 12.3 %) and the AI from 2.0 % to 8.0 % (median 5.4 ~) in RCC. The expression of the bcl-2 protein was demonstrated in 15 cases (44. 1%); the expression of the p53 protein, however, was seen in only 3 case. bcl-2 positivity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PI or AI or any pathological parameters. There were close associations between PI and tumor grade and stage, an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I and the tumor grade of RCC.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bcl-2 positivity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PI or AI or any pathological parameters. There are close associations between PI and AI and tumor grade and stage of RCC. Active cell proliferation may be accompanied by frequent apoptosis in RC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bax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食管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survivin,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为77.64%,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表达率7.06%(P<0.05).survivin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urvivin表达与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bax蛋白表达无关(P>0.05).结论:survivin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survivin基因可能与bcl-2基因在食管鳞癌的发展中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p5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宫颈鳞癌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CNA及p53表达.结果宫颈鳞癌p53阳性率及PCNA强阳性率分别为22.6%和61.3%,正常宫颈p53及PCNA均为弱阳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CNA强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 p53基因突变在宫颈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宫颈鳞癌组织中PCNA表达有助于判断细胞的增殖活性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和慢性胃病组织中bcl-2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胃癌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经胃镜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和慢性胃病组织细胞中bcl-2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62.00%)高于慢性胃病组(41.38%),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达强度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56.00%)明显高于慢性胃病组(27.59%),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达强度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而p53的异常表达往往出现在胃癌发生发展的晚期.可推断:在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出现bcl-2和p53基因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16.
p53和bcl-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p53和bcl-2蛋白在胰腺癌及其它胰腺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法对32例原发性胰腺导管腺癌、12例胰腺癌手术切缘经病理证实的正常胰腺组织、10例良性疾病组织进行p53和bcl-2蛋白检测.结果 p53蛋白阳性表达仅见于原发性胰腺导管腺癌,阳性率为43.8%,p53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胰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无关;bcl-2蛋白在原发性胰腺导管腺癌、正常胰腺组织和良性疾病组织中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9%、25.0%和20.0%,在胰腺癌中表达率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bcl-2蛋白表达在组织学高、中分化和临床Ⅰ~Ⅱ期显著高于组织学低分化和临床Ⅲ~Ⅳ期(P<0.05).结论 p53和bcl-2蛋白在胰腺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cl-2蛋白的表达能反映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60例NSCLC中p53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 在NSCLC中p53表达率(53.3%)及PCNA增殖指数均高于癌旁组织(P<0.001~P<0.05),且两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临床病理分级有一定关系(P<0.05~P<0.005).p53、PCNA表达与组织类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 p53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前列腺癌bcl 2及 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应用LSAB法检测了 2 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bcl 2及 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bcl 2及p5 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4 2 .9%、2 8.6 % ,均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阳性率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在前列腺癌中 ,低分化组bcl 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及中分化组 (P <0 .0 5 ) ,临床分期D期明显高于B及C期 (P <0 .0 5 ) ;p5 3的表达水平在上述各组及各期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提示前列腺癌bcl 2蛋白的表达异常增高 ,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检测bcl 2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