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对术中超声和术中导航两种定位方法在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进行比较,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加准确的定位方法.方法 37例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中、术后分别行导航和超声检查,比较两种定位方法定位的准确性及对病灶切除范围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开颅去骨瓣后两种定位方法的准确率均为100%;术中进行定位时,术中导航定位准确率为70.3%,术中超声定位准确率为100%;术后判断病变切除范围时,术中导航准确率64.9%;术中超声准确率100%.结论 在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术中超声定位较术中导航系统更加精确,有助于提高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1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观察切除率并发症。12例脑内型、1例脑外型病灶完全切除,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例病灶大部切除,术后并发颅神经麻痹。采用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可以清楚显露病变和周围结构关系,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出血,大大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术中实时超声引导下显微切除颅内微小病变的手术疗效,探讨术中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组18例颅内微小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14例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4例胶质细胞瘤患者进行术中实时超声定位检查。结果 18例患者的病变术中定位准确,其中13例非功能区病变超声引导均全切除,术后无神经功能废损;5例功能区病变全切除。术后2例瘫痪加重,随访半年恢复正常。结论术中超声对病变可精确定位、指导手术入路、提高病灶全切率及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政 《海南医学》2012,23(20):64-66
目的 探讨术中B超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中对36例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手术过程中指导手术入路、皮层进入点,明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指导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36例脑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作显微镜下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经术中B超辅助下准确切除病变17例.常规开颅手术19例.经B超辅助下术中颅内病变定位准确,无需探查,病变切除彻底,脑组织损伤轻微,未出现相应明显的神经系统障碍.结论 术中B超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明显的无创伤定位优势,对指导颅内病变手术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神经导航系统,手术切除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7例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行MRI扫描,应用Steah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建立肿瘤的三维模型,制定手术入路。术中以导航探针进行病变定位,切除肿瘤。结果:成功切除全部17例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海绵状血管瘤,减少功能区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导航下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硕  赵继宗  隋大立  张岩  王嵘 《北京医学》2001,23(6):323-325
目的 探讨新一代外科导航系统作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的辅助工具 ,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 32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 ,应用美国枢法莫 -丹历公司最新一代外科导航系统进行病灶定位。结果 成功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32例 ,无手术死亡 ,术后并发症 3.1%。结论 应用导航技术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可以完成术中病灶的精确定位和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 ,降低手术中医源性损伤 ,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雷震武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107-108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导航在脑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17例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采用实时超声影像引导病灶定位,指导手术路径选择,并动态了解病变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手术切除程度。结果本组所有病灶均在显微镜下完整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术后所有病灶均经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前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达100%。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约11.3个月),除1例患者因术后2个月再次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未出现再次出血、偏瘫等并发症。结论术中超声导航操作简便,定位准确,能够实现实时影像导航;与显微神经外科配合能够有效地起到降低手术副损伤,提高手术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切除 4 4例共 4 8个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以额叶最为多见。结果 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 ,采用微创技术切除肿瘤 ,全切除率 10 0 % ,无手术死亡。应用微导管定位法纠正脑移位。术后症状改善2 6例 ,与术前相比无变化 13例 ,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 5例 ,主要表现为偏瘫加重和失语 ,其中 2例在随访中症状改善。术后随访未见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 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较小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避开功能区 ,减少手术创伤 ,是微创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检测在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按术中是否采用实时超声检测引导手术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组20例,术中通过超声检测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深度及其与周围组织和血管的关系,制定最佳手术入路,并通过实时扫描,监测病灶的切除情况,病灶切除后再次超声探查有无残留病灶和血肿.另19例为对照组,术中不用超声引导,其他均按传统方法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切除时间、脑组织切开次数、切口肿瘤直径比值以及患者症状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病灶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影像学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达100%.(2)两组患者病灶在手术显微镜下均被发现,超声引导组患者术中病灶显示率为100%,并完整显示病灶的大小、位置、范围及形态,准确定位.(3)脑组织切开次数超声引导组均在3次以下,而对照组仅10例(52.63%)在3次以下,7例(36.84%)达3次以上;切口肿瘤直径比值超声引导组为1.22±0.22,低于对照组的1.45±0.36;病灶平均切除时间超声引导组为(55.70±12.66)min,少于对照组的(82.16±31.23)min;并发症发生率超声引导组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9%;两组上述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实时超声引导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定位准确、可靠,能指导术者准确选择手术入路,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血管和其他重要结构,精准切除病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神经组织损伤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Mao Y  Zhou L  Du G  Chen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22-224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切除44例共48个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以额叶最为多见。结果 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采用微创技术切除肿瘤,全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应用微导管定位法纠正脑移位。术后症状改善26例,与术前相比无变化13例,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5例,主要表现为偏瘫加重和失语,其中2例在随访中症状改善。术后随访未见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 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较小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避开功能区,减少手术创伤,是微创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曾俊仁  向述天  徐松  周芸  岳黎蓉 《当代医学》2009,15(23):435-436
目的评价和分析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经腹部B超,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确诊的大小不等、单发及多发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直径最大30cm、最小4cm,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导管超选入肝海绵状血管瘤供血动脉,缓慢推注平阳霉素16~24mg+碘化油8~15ml,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及条栓塞治疗,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2月;结果25例患者术后6到12月后复查,24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变化不明显,有效率达96%;结论介入栓塞治疗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高频电刀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雅冬  季平  杨凯  张福军  陈睿 《重庆医学》2005,34(3):335-336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热凝治疗口腔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口腔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9例,其中上唇16例,下唇13例,颊部10例,舌部26例,牙龈4例,采用CV-2000电脑高频电刀治疗机治疗,观察疗效并随访1~3年.结果 59例患者中49例有效,1次治疗后痊愈;8例显效,1次治疗后痊愈;2例无效.结论高频电刀热凝治疗口腔海绵状血管瘤简单、疗效好、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胰腺海绵状血管瘤三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近20年诊治的3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极低,我院近20年仅发现3例,文献报道仅10例,女性多见,无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误诊率高,须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手术切除后无复发转移。结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胰腺良性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证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4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资料,对手术指证、手术方式选择及治疗效果、并发症进行讨论。结果:48例病人中,32例采用肝叶(段)切除,12例采用血管溜摘除术,瘤体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或/和栓塞术等方法4例。17例出现手术并发症,以胸腔积液多见。结论:直径大于5c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应考虑手术治疗并根据病变大小、部位、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以肝叶(段)切除、血管瘤摘除术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2P胶体在超声引导下治疗婴儿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患儿104例,给予32P胶体注射治疗,根据有无超声引导分为超声引导下行32P胶体注射治疗组(A组)和无超声引导下行32P胶体注射治疗组(B组)。用药量及浓度根据血管瘤的部位、大小、类型及患者年龄而定,注射量每次不超过500μCi。结果104例患儿注射治疗1~3次不等,平均每个瘤体注射1.51次,平均治疗时间为6个月;随访5年。A组42例,治愈率为78.6%(33例),总有效率为92.9%(39例);B组62例,治愈率为64.5%(40例),总有效率为77.4%(48例)。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可提高32P胶体注射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皮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皮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6例海绵状血管瘤先用高频二维超声观察肿块大小、形态、内部回声 ,再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周边及内部血流 ,最后再用加压法观察上述内容。结果 :16例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 12例内部血流呈静脉频谱 ,4例呈动脉频谱 ,但流速较慢。5例周边见迂曲血管 ,4例为静脉 ,1例为动脉。上述方法使海绵状血管瘤易于与软组织肿块相鉴别。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方法 ,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经皮肝穿刺介入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肝血管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入平阳霉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共治疗62个瘤结节,肿瘤直径3.0-8.5cm,平均(5.8±0.7)cm。每个结节注射1-2次,术后3、6个月行超声复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检查在病变内或周边未探及血流信号。48例患者62个瘤体中29个瘤体基本或完全消失,瘤体缩小20%以上者33个,随访无增大现象。治愈率达29/62(46.8%),显效率33/62(53.2%),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介入超声治疗肝血管瘤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诊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近年来结膜微创术摘除眶深部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探讨其疗效。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4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CT表现,麻醉,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效果。结果:42例行结膜微创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收到了良好效果。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6例,都有效地摘除了肿瘤,保护了视功能。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深部肌锥内肿瘤,在CT提示下采用结膜微创术可以有效地摘除肿瘤,术后效果较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只有极少数病例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