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义  杨彬 《河北医学》2006,12(7):615-617
目的:探讨疑似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脑梗死及脑梗死早期的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及复方丹参滴丸对血浆LPA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分离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疑似脑供血不足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血浆LPA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疑似脑供血不足组和TIA组的36例患者,每日给复方丹参滴丸,1个月后复查LPA并与服药前比较。结果:疑似脑供血不足、TIA、进展性脑梗死及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分别为(3.95±0.78)μmol/L、(5.16±0.88)μmol/L、(4.31±1.32)μmol/L、(2.98±1.04)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02±0.71)μmol/L(均P<0.05)。经复方丹参滴丸干预者1个月后复查血浆LPA为(1.96±0.91)μmol/L,与服药前(4.31±1.21)μmol/L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结论:血浆LPA水平的测定可能有助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和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酸性磷脂酸(acidphospholipids,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定磷方法测定LPA及AP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TIA组(30例)、脑梗死组(30例)、进展性脑梗死组(15例)和对照组(30例),对不同组血清LPA及AP水平进行比较,并将脑梗死(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型3型,分析LPA及AP水平与病情轻重的相关性。结果 LPA水平在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5.52±1.15)μmol/L,TIA组次之LPA(4.23±1.12)μmol/L,脑梗死组LPA水平较低(2.88±1.05)μmol/L,对照组最低LPA(1.22±0.67)μmol/L,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P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6.14±2.10)μmol/L,脑梗死组次之(5.74±2.10)μmol/L,TIA组(3.20±1.96)μmol/L和对照组(2.24±1.06)μmol/L(P〈0.05);脑梗死按神经功能缺损3型间LPA及AP水平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A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尤其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LPA及AP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类型有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脑梗死诊断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方法 对36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患者及236例体检者进行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并对体检有LPA增高者进行随访3~6月.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者入院时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2.04±0.7)μmol/L(正常值<2.9 μmol/L)分别为(4.12±0.65)μmol/L、(3.74±0.56)μmol/L(P<0.05),经抗血小板治疗后LPA分别平均下降至(2.06±0.91)μmol/L及(2.45±0.62)μmol/L;体检者中有LPA增高者共49例(3.54±0.36)μmol/L,随访3~6月共有3例发生脑梗死,8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LPA可以作为脑缺血性疾病发作的预警信号,为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4.26±1.02) μmol/L,脑梗死组溶血磷脂酸次之(2.86±1.15) μmol/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1.24±0.69) μ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水平变化与意义。方法检测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LPA和FIB浓度,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分别为(9.86±2.98)、(8.33±2.47)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38±1.20)μmol/L(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浆FIB含量分别为(5.29±1.12)、(5.93±1.01)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26±0.91)g/L(P<0.01)。结论LPA和FIB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并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能否降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 方法 选取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浆LPA的水平,另选年龄匹配的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层析技术结合改良无机磷定量方法 测定LPA含量. 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浆LPA含量(4.06±1.03)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56±1.46)μmol/L(P<0.01).服用阿司匹林(75 mg,1次/d)1个月后缺血性脑病患者血浆中LPA含量显著降低. 结论 阿司匹林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含量,这可能是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奥扎格雷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溶血磷脂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变化和奥扎格雷及阿司匹林对LPA的影响。方法:检测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6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浆LPA的含量。近1个月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的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mg/d)组及奥扎格雷(120mg/d)组,每组31例。检测患者用药15d后的血浆LPA含量,并观察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结果:缺血性卒中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LPA的含量分别为(3.25±0.24)μmol/L和(1.26±0.38)μmol/L(P<0.01)。治疗15d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的两组血浆LPA含量都明显降低,分别为(2.45±0.31)μmol/L和(1.92±0.26)μmol/L(P<0.05),奥扎格雷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与阿司匹林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明显增高,奥扎格雷能降低LPA含量和改善缺血性卒中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和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脑梗死患者(包括进展型脑梗死患者32例,稳定型脑梗死患者36例)和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后3d内测定血浆LPA、AP水平,并与3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和TIA两组患者血浆LPA、A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组血浆LPA、AP水平较稳定型脑梗死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PA、AP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增高程度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溶血磷脂类分子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警因子,对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2例,按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作为诊断标准,并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同时人选2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高血压患者急性升高时与血压恢复稳定后血浆L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对比.结果 高血压病组LPA均值水平分别为9.09±1.09μmol/L和2.56±0.2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41±1.22μmol/L,差异有显著性.高血压组患者急性血压升高时,LPA均值明显高于稳定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高血压患者血栓形成发生发展及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测定28例卵巢上皮性癌,20例卵巢良性肿瘤,2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及20例正常妇女血浆LPA水平.结果:卵巢上皮性癌组、卵巢良性肿瘤组、卵巢巧克力囊肿组及正常妇女组血浆LPA水平分别为(5.25±1.57)μmol/L、(1.74±0.71)μmol/L、(2.99±1.28)μmol/L、(1.85±0.35)μmol/L,卵巢上皮性癌组血浆LPA水平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卵巢巧克力囊肿组及正常妇女组(P均<0.05).血浆LPA诊断卵巢上皮性癌的敏感性为89.29%(25/28),特异性为85%(51/60);而且,卵巢上皮性癌组患者术后血浆LPA水平为(3.10±1.30)μmol/L,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1).结论: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术后明显下降,血浆LPA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卵巢上皮性癌的诊断及术后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李云  李铁锋  黄凡 《广东医学》2005,26(8):1095-1097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及阿司匹林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等方法分离出LPA,并予以测定。结果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对照组[(8.25±2.94)μmol/L vs (2.81±1.37)μmol/L、(2.56±1.40)μmol/L](P<0.05)。在脑血栓形成患者中,合并血脂血糖升高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血脂血糖正常患者[(8.54±2.98)μmol/L vs (8.17±2.65)μmol/L(P<0.05)。经阿司匹林治疗后,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下降(8.14±2.83)μmol/L vs (2.75±1.29)μmol/L(P<0.05)。结论LPA是体内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形成的重要标记物,对于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阿司匹林能降低血浆LPA水平,可作为临床用药及疗效观察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检测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并与46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分别为(9.31±3.12)μmol/L、(8.25±2.94)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6±1.40)μmol/L,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s-CRP含量分别为(10.58±3.45)mg/L、(12.36±3.74)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25±2.00)mg/L,P〈0.01。结论溶血磷脂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AP)含量变化的特点及Rho激酶抑制剂的影响,探索脑出血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 选取脑出血患者128例,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其相似磷脂(AP)的含量变化,并与15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年龄匹配的12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R h 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脑出血患者血浆LPA、AP含量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发病24小时脑梗死组血浆LPA的含量(4.22±0.62μmol/l)显著高于脑出血组(2.68±0.45μmol/l)及对照组[(2 57±0.37μ mol/l),P<0.01].脑出血组血浆AP含量(6.65+0.750)显著高于脑梗死组[(5.39±0.58U),P<0.01]及对照组[(4.09±0.48μmol/l),P<0.001].发病1周,脑出血组血浆AP含量仍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发病72小时应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能够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浆AP含量,改善病人预后.结论 脑出血患者血浆AP含量显著升高,提示脑出血后2周内均存在缺血性膜损伤;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能有效降低血浆AP含量,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phosphaticlic acid,LPA)的水平,评价LPA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43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10例及健康志愿者10名的血浆LPA水平,同时测定血清AFP的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LPA水平(3.94±0.60)μmol/L明显高于肝脏良性疾病患者(2.68±0.36)μmol/L和健康对照组(2.42±0.35)μmol/L(P0.05),血浆LPA水平的升高与原发性肝癌浸润和门静脉癌栓等相关。结论:血浆LPA检测为原发性肝癌诊断和预后判断增加了一项潜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含量及其动态变化,并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健康体检人员和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都符合入组标准,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无明显差异,用比色法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检测,同时进行血小板聚集率(PAg T)的检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NIHS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12例)和完全性脑梗死组(38例);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和完全性脑梗死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和相关生化指标,选取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和10例完全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入院24 h、48 h、3 d、7 d、14 d进行血浆LPA水平的动态观察。〔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为(4.439 9±1.27 07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49 39±0.526 3)μ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为(92.9±16.1)%,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8.7±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进展性脑梗死组的血浆LPA水平为(6.267 1±1.284 8)μmol/L,血小板聚集率为(99.1±18.3)%;完全性脑梗死组的血浆LPA水平为(3.862 9±0.472 2)μmol/L,血小板聚集率为(82.3±12.6)%。进展性脑梗死组的LPA和PAg T明显高于完全性脑梗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在入院后24 h、48 h、3 d、7 d、14 d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检测,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值在48 h最高,以后逐渐降低,14 d血浆LPA值降至正常;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在任何时间点均高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值。〔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LPA水平逐渐降低直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顾建娟  苏悦  汪萍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6,26(6):432-434,437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其受体Edg-2/Edg-7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测定卵巢恶性肿瘤57例、良性肿瘤66例及健康对照37例血浆LPA水平,并用RT-PCR方法检测其中正常卵巢组织16例、卵巢恶性肿瘤24例及卵巢良性肿瘤组织32例Edg-2/Edg-7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卵巢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健康对照者血浆LPA水平分别为(5.63±2.35)μmol/L、(2.80±1.13)μmol/L(、2.51±1.08)μmol/L,前者血浆LPA水平与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两者之间血浆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g-7的表达水平恶性肿瘤组织高于良性及正常卵巢组织(P<0.01);Edg-2的表达卵巢低于后两者(P<0.01)。结论:血浆LPA及其受体Edg-2/Edg-7可能成为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杜英 《浙江医学》2005,27(11):827-828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酸(LPA)与上皮性卵巢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上皮性卵巢癌患者37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卵巢良性肿瘤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上述患者血浆LPA水平,结合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卵巢癌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卵巢癌患者血浆LPA水平(6.10±2.62)μmol/L,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2.35±1.57)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35,P<0.01).实验组患者PC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t=30.70,P<0.05).结论LPA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浆中明显升高,可能是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8.
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生化法对70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恶性50例、良性20例)、20例正常妇女进行血浆LPA水平检测,同时测定血浆肿瘤相关抗原CA125水平.结果:正常妇女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分别为(1.81±0.45) μmol/L、(2.23±0.37) μmol/L,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妇女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P<0.05).血浆LPA水平对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96.0%)和特异性(87.5%)优于肿瘤相关抗原CA125.结论: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LPA有望成为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s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检测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并与46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CY含量分别为(11.10 ±1.60)μmol/L、(17.20±2.20)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50±1.10)μmol/L,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为(10.58±3.45)mg/L、(12.36±3.74)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25±2.00)mg/L,P<0.01.结论 HCY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Hs-CRP可能与脑梗死的大小及预后有关,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于金三 《当代医学》2009,15(32):63-6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溶血磷脂酸(LPA)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5.39±1.32)mol/L,脑梗塞组溶血磷脂酸次之(4.31±1.13)mol/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2.15±0.67)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疑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