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单用西药疗效常不佳,近年来笔者自拟枳术赭覆汤加减治疗本病4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46例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其中脑梗塞28例,脑出血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确诊。中风后出现呃逆的时间为1~7天。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按中风的处理原则进行治疗,常规运  相似文献   

2.
刘斌 《山西中医》2014,(9):35-35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46例,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7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3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华蟾素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合并呃逆5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用针刺配合中药的方法治疗中风合并呃逆51例,疗效较好,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51例均为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可依杖行走,生活部分自理。其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最小65岁,最大77岁,平均70.5岁;呃逆病程最短3天,最长30天。平均11.5天,……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治疗中风后呃逆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瑜  徐素仙 《四川中医》2002,20(2):27-28
以平肝镇逆,和胃止呃为原则,自拟方药(代赭石,龙骨,牡蛎,牛膝,旋复花,白芍等),治疗中风呃逆21例,并设西医治疗对照组21例。结果:有效率分别为18/20(90%),17/19(89.5%),无显著性差异;但显效率分别为15/20(75%),7/19(36.9%),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中医药治疗中风呃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袁少先  潘连江 《新中医》1998,30(1):46-46
自1989年3月-1996年10月笔者用自拟丁泻饮治疗中风后呃逆3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39例,均系中风急性期发生呃逆者,该组病例均经脑CT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塞。男23例,女16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0岁。呃逆发生最长者5天,短者1天。临床表现为偏瘫,项强,呃逆频作,声高气粗,腹部胀满疼痛拒按,便干难下,或大便几日未行,口中奥秽,舌红、苔黄燥或黄厚,脉沉实或弦数有力等。2治疗方法丁泻饮方药组成:丁香3g,番泻叶10g。上药入杯中,加沸水约200ml,浸泡30分钟后温服,每剂泡2次,每日1剂。3治疗结果治愈(服…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并发呃逆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并发呃逆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5例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中风醒脑口服液鼻饲或口服,以及针刺攒眉穴。对照组25例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用氯丙嗪肌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天、3天、5天、7天呃逆症状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对照组56%,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1天时呃逆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天后治疗组呃逆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呃逆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笔者用代赭石汤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呃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8例,均为住院患者.男42例、女36例,年龄54~76岁,脑梗死34例、脑出血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中风后出现呃逆时间1~7天.  相似文献   

8.
纪艳华 《中国针灸》2008,28(11):847
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焦氏头针胃区治疗中枢性呃逆32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2~76岁;病程1~7天;其中脑梗死16例,脑出血9例,脑外伤7例。  相似文献   

9.
调补督任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敏  刘雅静 《新中医》2009,(1):81-82
目的:观察调补督任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50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采用调补督任法治疗(主穴:百会、关元、气海、内关、人中),每天针剌1次,14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28天、42天时进行尿流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率、尿量、相时排尿阻力)的检测。结果:总有效率为86%,治愈率为46%;除最大尿流率(MFR)在治疗第42天与28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各时间点MFR、尿量(TV)、相对排尿阻力(RV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调补督任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陈越峰  茅敏  李运 《新中医》2009,(3):89-90
目的:观察针刺颈3~5夹脊穴配合氯丙嗪肌肉注射治疗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3~5夹脊穴并予氯丙嗪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氯丙嗪肌注治疗。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6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治愈时间治疗组为(3.1±1.2)天,对照组为(4.6±1.7)天,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3—5夹脊穴配合氯丙嗪肌注治疗中枢性呃逆,疗效优于单用氯丙嗪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1.
耳针治疗中风呃逆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95年7月以来,采用耳针留针法治疗中风颁发丽逆38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1一起资料38例均为我院偏瘫专科门诊或住院患者,经CT证实缺血性中风33例,出血性中风5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8岁,平均56岁;呃逆发作至就诊时间最短1h,最长3周,平均3天。2治疗方法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耳针治疗。取大:膈、胃、神门、脑。一般先取病变对侧穴位,效果不佳时可取佣同取。器械及耳穴严格消毒后,用镊子夹持图钉形批针对准穴位刺入,外用胶布固定,热天一般可留置1天~2天,冷天可留置3天~7天。留外期间可每…  相似文献   

12.
丹芪柿蒂汤治疗中风后呃逆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强  鞠中斌 《新中医》2003,35(4):51-52
呃逆在中风急性期较常见,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自1998年1月~2001年12月,笔者运用丹芪柿蒂汤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36例,并设12例作为对照组,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犤1犦,神志清醒,并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排除有胃肠疾病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共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48~76岁,平均59.7岁;中风后出现呃逆的时间为0~4天,平均1.6天;其中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手指点穴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用手指点穴法治疗,以双侧攒竹、内关为主穴。一般手指点穴攒竹即效,若缓解不明显接着以同样的手法按压揉双侧内关穴。结果:46例患者中,治愈28例(占60.9%),有效15例(占32.6%),无效3例(占6.5%)。有效率为93.5%。结论:手指点压攒竹与内关两穴,可有效治疗中风后呃逆,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推拿治疗顽固性呃逆二则王存周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457000)主题词呃逆/治疗;针刺疗法;推拿疗法吕某,男,56岁,1993年4月12日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经多方治疗,疗效不佳,时常发作,3天前复发。刻诊:患者表情痛苦,呃逆不...  相似文献   

15.
天鼎穴治疗呃逆68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澎 《中国针灸》2002,22(5):28-36
中风病及其它原因导致膈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呃逆 ,在临床治疗上比较棘手 ,而中风急性期合并呃逆又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信号 ,因此 ,积极治疗呃逆至关重要。笔者以天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 ,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6 8例均为住院患者 ,男 4 9例 ,女 19例 ;年龄最小 4 2岁 ,最大 82岁 ;病程最短持续呃逆 16小时 ,最长 15天 ,大部分在 3~ 7天之间。中风病患者出现呃逆 4 2例 ;肝胆、胃肠疾患患者出现呃逆 2 6例。属实证者 4 0例 ;属虚证者 2 8例。2 治疗方法取穴 :天鼎。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酒精消毒后 ,术者一手轻托患者下颌 …  相似文献   

16.
胸腹部手术后发生呃逆者,会增加创口疼痛,影响愈合[1]。笔者采用以“益胃汤”加减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术后呃逆3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胃大部分切除术后l4例,胃癌根治术后3例,胆囊  相似文献   

17.
程英锐  刘爱萍 《光明中医》2010,25(1):120-121
中风患者在经过抢救后,病情渐渐稳定时,又经常出现频频呃逆(膈肌痉挛)的表现,近年来我们用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中风呃逆46例,皆取得良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谷巍 《四川中医》2005,23(10):102-10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口服百忧解治疗。将两组的疗效及起效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平均起效时间9.8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平均起效时间14.5天。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良好疗效,与药物治疗疗效相仿,但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9.
钟如春  刘霞  卢欣 《陕西中医》2019,(9):1288-1290
目的:比较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巴氯芬片,口服10 mg/次,3次/d,试验组患者给予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疗程均为3 d。于治疗前后采用呃逆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患者在治疗即刻(P=0.001)、30 min(P=0.000)及第1天(P=0.000)的呃逆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中风后呃逆患者治疗即刻、30min后及第1天的呃逆症状评分,提高总有效率,较常规西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1987年2月~1994年6月,采取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33例,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3例中,男27例,女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6岁,其中16岁~40岁4例,41岁~50岁9例,51岁~60岁13例.61岁~65岁5例,65岁以上2例;有高血压病史23例,脑动脉硬化6例,合并糖尿病2例,有冠心病病史3例(其中1例在治疗过程中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1例已2次出血,1例患脑梗塞治愈后出血);入院时间最短lh,最长2天。全部病例均经腰穿检查,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余均为脑出血。2治疗方法21急性期治疗(1)西药治疗:常规应用20%甘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