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骨折愈合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目前研究较多的细胞因子有骨形态发生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但神经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兔骨折愈合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建立标准兔桡骨骨折模型,分别用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和生理盐水进行干预,即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组、拮抗神经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结果与结论:损伤后24,48 h和损伤后1,3,6,8周Western blot检测骨折端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3组各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为: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组>对照组>拮抗神经生长因子组(P<0.05).结果证实,在骨折愈合过程当中,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建立骨折及脑外伤模型,术后1周、2周,3周、4周截取骨痂,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腩外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术后1~4周骨痂中VEGF及其mRNA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高于同一时间点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脑外伤后VEGF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目的: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血清、局部骨痂的表达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脑损伤-骨折组、脊髓损伤-骨折组、单纯骨折组。于术后第1,2,3周测量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术后第2,3周行X射线摄片评估骨痂愈合情况,术后1,2,3,4周取股骨制作标本,测量骨痂体积,术后3d,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痂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痂体积、X射线评分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伤后3d,1,2周时,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血清质量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伤后1周,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折端平均阳性细胞数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提示中枢神经损伤可以影响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和骨痂局部的表达,从而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
王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1,(33):6168-6172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目的: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血清、局部骨痂的表达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脑损伤-骨折组、脊髓损伤-骨折组、单纯骨折组。于术后第1,2,3周测量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术后第2,3周行X射线摄片评估骨痂愈合情况,术后1,2,3,4周取股骨制作标本,测量骨痂体积,术后3d,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痂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痂体积、X射线评分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伤后3d,1,2周时,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血清质量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伤后1周,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折端平均阳性细胞数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提示中枢神经损伤可以影响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和骨痂局部的表达,从而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去卵巢大鼠影响骨折愈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修复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的作用.方法:取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制造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4周处死,各组截取大鼠右侧股骨标本后行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右股骨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骨折后4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骨痂比例高与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中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假手术组.提示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向骨折端施加不同压应力与其促进局部血管再生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9-06/2000-03在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完成。采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复制右后肢胫骨骨折模型,用自制的外固定器加压固定,按施加应力的不同分为不施加应力组、(11.05&;#177;1.68)N/cm^2应力组、(28132&;#177;3.83)N/cm^2应力组、(39.90&;#177;2.34)N/cm^2应力组、(46.16&;#177;1.71)N/cm^2应力组、(59.03&;#177;2.77)N/cm^2应力组,每组5只。各组动物于骨折后3周取骨折端骨组织标本,提取组织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动物骨折端骨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结果:实验纳入的30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一定范围内骨折断端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量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增加,(28.32&;#177;3.83)N/cm^2应力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吸光度值为4758.93,当超过这一最高限后它们的表达又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减少。②在一定范围内骨折断端的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量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增加,(39.90&;#177;2.34)N/cm^2应力组血小板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吸光度值为2849.94,超过这一最高限后它们的表达也随所加应力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向骨折端施加的轴向应力能促进骨折端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当所加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后这种促进作用就逐渐减弱,甚至可能起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mRNA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 4 8只新生 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IBD组 ,各分为 4个时点 (HIBD后 3h、12h、2 4h和 3d)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VEGFmRNA在HIBD后海马组织中不同时点的表达变化。结果 VEGF各异构体中以VEGF16 4基因表达为主。VEGFmRNA在对照组即有表达 ,HIBD组较对照组比较表达明显增加 (P <0 0 5 )。HIBD组内各时点表达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F =30 185 ,P<0 0 5 ) ,3h时表达开始升高 ,12h后表达进一步增加 ,2 4h达高峰 ,3d时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HIBD后VEGF表达增加 ,提示VEGF可能在HIBD后的自身保护性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合并脑损伤的骨折愈合过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血清含量变化及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河北医科大学生化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6只,脑损伤组6只,骨折组36只,脑损伤+骨折组36只。脑损伤组按Gruner改良法制作中度脑损伤模型(将400g砝码于100cm高处通过导向管坠落,撞击置于人字缝与失状缝之间的圆锥上,致中度脑损伤)。骨折组充分显露一侧胫骨后,在胫骨结节下1cm处横断胫骨,以直径1mm的克氏针作髓内固定。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正常对照组于实验开始后第3天,其他3组分别于术后3d,1,2,3,4,5周采用ABC—ELISA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脑损伤组与骨折组分别于术后3d,1,2,3,4,5周取骨折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位点局部的表达。 结果:纳入动物8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损伤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4倍[分别为(17.80&;#177;11.75),(4.42&;#177;2.10)μg/L,P〈0.011,2周以后降至正常。骨折组术后1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70&;#177;4.56),(4.42&;#177;2.10)μg/L,P〈0.05],第5周降至正常。脑损伤+骨折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术后第1周时达到8倍,术后第3天及第1周时脑损伤+骨折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骨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9.30&;#177;20.96),(5.93&;#177;3.34)μg/L,P〈0.05;(31.73&;#177;21.57),(11.70&;#177;4.56)μg/L,P〈0.01],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图像分析中,术后3d,1,2,3,4周脑损伤+骨折组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的吸光度始终高于骨折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177;0.055,0.135&;#177;0.029;0.271&;#177;0.043,0.181&;#177;0.035;0.234&;#177;0.059,0.188&;#177;0.036;0.209&;#177;0.057,0.166&;#177;0.033;0.187&;#177;0.037,0.169&;#177;0.031,P〈0.05)。术后第5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血浆和骨折位点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合并脑损伤骨折时增高,可能是合并脑损伤时骨折愈合加速的体液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发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软骨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具有强烈的促血管增殖作用,但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建立胫骨干骨折模型后实验组动物即刻在骨折断端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0.1μ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1次。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骨痂组织的早期即可见大量软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且两者表达的高峰期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延长,有效缩短了两者表达高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提示局部注射外源性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能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并能改变两者的表达高峰期进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缺氧时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在缺氧条件培养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特异受体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脐带静脉内皮细胞,不同缺氧时间处理及血管活性因子刺激,提取组织总RNA,应用Northern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连扩增反应(RT-PCR)等方法,观察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内皮细胞无缺氧和缺氧3h均未见flt-1表达,缺氧6h可见flt-1摸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内皮细胞缺氧6h,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LNNA对flt-1表达有影响。ET促进flt-1 mRNA的表达,NO抑制其表达,而LNNA部分恢复其表达。在无缺氧和缺氧3,6h KDR基因均有表达。内皮细胞缺氧6h,ET、NO、LNNA对KDR无影响。LNNA阻断了内源性NO后,明显促进KDR mNRA的表达,其他无作用。结论 在缺氧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受体flt-1表达明显增加并受血管活性因子调节,KDR有表达且部分受血管活性因子调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大鼠血清和骨痂中的表达,及其对骨折合并脑损伤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12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建立大鼠脑损伤和股骨骨折模型。分别于2周和3周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8只,拍骨折股骨X射线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浓度,取骨折端上下5mm组织作组织形态学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骨折愈合情况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①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同一时间点单纯脑损伤组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骨折组,单纯脑损伤组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相似,正常对照组和单纯骨折组相似d脑损伤组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2周时高于3周时,正常对照组在2周和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骨折组在2周和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3周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分别为(414.74±81.32),(579.98±73.30),(397.37±70.68),(569.95±65.13),(350.07±41.10),(433.37±53.78),(328.13±49.27),(454.26±93.26)μg/L]。②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骨折端组织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单纯骨折组2周与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合并脑损伤组2周与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3周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分别为(0.776±0.057),(0.853±0.044),(0.780±0.051),(0.851±0.039)]。结论: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可能是脑损伤促进骨折愈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合并脑损伤的骨折愈合过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血清含量变化及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河北医科大学生化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6只,脑损伤组6只,骨折组36只,脑损伤 骨折组36只。脑损伤组按Gruner改良法制作中度脑损伤模型(将400g砝码于100cm高处通过导向管坠落,撞击置于人字缝与失状缝之间的圆锥上,致中度脑损伤)。骨折组充分显露一侧胫骨后,在胫骨结节下1cm处横断胫骨,以直径1mm的克氏针作髓内固定。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正常对照组于实验开始后第3天,其他3组分别于术后3d,1,2,3,4,5周采用ABC-ELISA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脑损伤组与骨折组分别于术后3d,1,2,3,4,5周取骨折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位点局部的表达。结果:纳入动物8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损伤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4倍[分别为(17.80±11.75),(4.42±2.10)μg/L,P<0.01],2周以后降至正常。骨折组术后1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70±4.56),(4.42±2.10)μg/L,P<0.05],第5周降至正常。脑损伤 骨折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术后第1周时达到8倍,术后第3天及第1周时脑损伤 骨折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骨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9.30±20.96),(5.93±3.34)μg/L,P<0.05;(31.73±21.57),(11.70±4.56)μg/L,P<0.01],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图像分析中,术后3d,1,2,3,4周脑损伤 骨折组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的吸光度始终高于骨折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0.055,0.135±0.029;0.271±0.043,0.181±0.035;0.234±0.059,0.188±0.036;0.209±0.057,0.166±0.033;0.187±0.037,0.169±0.031,P<0.05)。术后第5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浆和骨折位点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合并脑损伤骨折时增高,可能是合并脑损伤时骨折愈合加速的体液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10在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骨折不同阶段(3,6,12,24,48d)骨痂组织中VEGF基因的表达及动态变化。结果:VEGFmRNA在骨折后3d开始表达,24d达到高峰,其与β-actin表达量比值在骨折后3,6,12,24,48d分别为0.65±0.22,0.78±0.23,3.81±1.04,5.20±2.15,0.98±0.46,其中12d组、24d组与3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8d组与3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EGF参与调节骨折愈合的修复并可能在骨愈合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发现,脑损伤合并骨折有些部位骨痂过度生长,出现异位骨化,骨折愈合明显加快.目的:对比观察脑损伤合并骨折与单纯骨折两组患者骨折愈合过程骨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布,探讨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于2006-02/2007-07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对象:合并脑损伤组与单纯骨折组骨痂病理标本各50例.合并脑损伤组:男41例,女9例,年龄19~55岁;单纯骨折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17~52岁.方法:取两组患者各50例受伤7~10,11~15,16~20,21~27,28~35 d的骨痂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期骨痂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低,观察骨折愈合速度.主要观察指标:①X射线观察结果.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结果: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两组骨痂内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细胞来源一致,合并脑损伤组骨祖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中早期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明显增加,7~10 d达到高峰,高峰持续30 d后逐渐减少:单纯骨折组在11~15 d出现高峰,高峰在20 d开始下降,峰值明显低于合并脑损伤组,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合并脑损伤组在伤后4周即可见X射线片长骨骨折处大量骨痂生长,单纯骨折组在伤后7~9周才见到大量骨痂生长.结论:脑损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显著强于单纯骨折患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快速大量分化,是骨折快速愈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伟  马潞  刘文科  李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2):184-186
背景:脑胶质瘤病灶介质中富含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不同可能与其病理表现和复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复发脑胶质瘤中表达的特征。 设计:对照实验。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 对象:从华西医院1996—06/2001—06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143例石蜡标本中,收集临床资料完整且相同的个体复发前、后脑胶质瘤标本44例(22对)。取首次手术及第1次复发手术标本。其中Kernohan评分Ⅰ级8例;Ⅱ级10例;Ⅲ级14例;Ⅳ级12例。分为初发和复发2组,每组22例。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一抗羊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gG(单抗)、二抗兔抗羊IgG,工作度1:50,阴性对照为磷酸盐缓冲液置换一抗染色。检测44例复发前、后的脑胶质瘤病理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结合病理分级作对照分析。①胞浆内呈棕黄色颗粒为阳性信号。②在MPIAS-500型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上,对肿瘤细胞进行表达强度PU值(阳性单位)和细胞数测定。③PU值95%临界值,分别计数阳性细胞率。④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Kemohan病理分级。 主要观察指标:①脑胶质瘤复发前、后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强度PU值。②脑胶质瘤复发前、后组病理分级。结果:①脑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强度PU值:初发组为21.9273&;#177;6.607,复发组为33.0545&;#177;6.684。②病理分级:初发Ⅰ级8例,复发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1例;初发Ⅱ级6例,复发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3例;初发Ⅲ级6例,复发Ⅲ级2例、Ⅳ级4例;初发Ⅳ级2例,复发Ⅳ级2例。③脑胶质瘤复发前、后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PU值和肿瘤复发前、后病理分级各自对比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强度在脑胶质瘤复发较初发时增加明显,复发肿瘤恶化趋势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在胶质瘤的复发中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尼古丁对大鼠骨折愈合和骨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低尼古丁组(n=40)、高尼古丁组(n=40)和对照组(n=40)。建立骨折愈合模型,于建模后第3、7、14、21天分别处死10只大鼠,采集桡骨骨折部位骨痂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测量骨痂厚度和成熟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中VEGF表达水平。结果建模后第3天,低尼古丁组、高尼古丁组大鼠骨痂厚度、成熟度及VEGF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第7、14、21天,低尼古丁组、高尼古丁组大鼠的VEG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但骨痂厚度和成熟度低于对照组(P〈0.05);低尼古丁组大鼠VEGF表达水平高于高尼古丁组(P〈0.05)。结论尼古丁减少骨痂形成,延缓骨折愈合过程,促进VEGF表达,且不同尼古丁剂量对VEGF表达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脑胶质瘤病灶介质中富含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不同可能与其病理表现和复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复发脑胶质瘤中表达的特征。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对象:从华西医院1996-06/2001-06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143例石蜡标本中,收集临床资料完整且相同的个体复发前、后脑胶质瘤标本44例(22对)。取首次手术及第1次复发手术标本。其中Ker-nohan评分Ⅰ级8例;Ⅱ级10例;Ⅲ级14例;Ⅳ级12例。分为初发和复发2组,每组22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一抗羊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gG(单抗)、二抗兔抗羊IgG,工作度1:50,阴性对照为磷酸盐缓冲液置换一抗染色。检测44例复发前、后的脑胶质瘤病理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结合病理分级作对照分析。①胞浆内呈棕黄色颗粒为阳性信号。②在MPIAS-500型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上,对肿瘤细胞进行表达强度PU值(阳性单位)和细胞数测定。③PU值95%临界值,分别计数阳性细胞率。④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Kernohan病理分级。主要观察指标:①脑胶质瘤复发前、后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强度PU值。②脑胶质瘤复发前、后组病理分级。结果:①脑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强度PU值:初发组为21.9273±6.607,复发组为33.0545±6.684。②病理分级:初发Ⅰ级8例,复发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1例;初发Ⅱ级6例,复发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3例;初发Ⅲ级6例,复发Ⅲ级2例、Ⅳ级4例;初发Ⅳ级2例,复发Ⅳ级2例。③脑胶质瘤复发前、后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PU值和肿瘤复发前、后病理分级各自对比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强度在脑胶质瘤复发较初发时增加明显,复发肿瘤恶化趋势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在胶质瘤的复发中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