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地区瘴气流行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瘴气是古代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诸多史书、广西地方史志都对壮族地区的瘴气气论述颇多,壮乡被称为“瘴乡”,据说古代凡有被贬官吏、文人、军士都视“瘴乡”为畏途,十去九不归。到了近代瘴气日渐减少,现代几乎绝迹。本文将对历史上壮族地区瘴气的发生,肆虐及壮...  相似文献   

2.
壮医药膳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使用药材与食材搭配,用以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特殊食物。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壮族地区药食两用动植物品种繁多、资源丰富,为壮医药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制作和食用药膳成为壮族地区重要的医药习俗之一。  相似文献   

3.
壮族医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长期以来,不仅为壮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至今仍然是壮族人民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百色市(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成立20多年来,经过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在壮医药发掘、整理及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内服组方特色、外用组方特色和单方及预防方特色等方面论述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防治瘴气疫疠温毒特色思想及技术.发现《肘后备急方》内服诸方药物全"捣,筛"为散、丸用,不经高温煎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药物有效成分.瘴气、疫疠、温毒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寒者温之为治疗大法,方药组成以温里药、辛温解表药等为主...  相似文献   

5.
瘴气与突发性传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医学中所讲的“瘴气”,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蛮烟瘴雨之乡”是古代南方地区,尤其是桂粤、滇川黔等地的别称,瘴气和瘴区成为死亡毒气、死亡之乡的代名词。明清前记载有限,  相似文献   

6.
说“瘴疠”     
瘴,指南部、西南部地区山林问湿热蒸发能致病的毒气。《说文》未收,《玉篇》:“瘴,病也。”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已与“气”组成复合词。如《后汉书》卷五十四《马援传》载:“初,援在交址,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又出征交址,土多瘴气。”据传中载马援描述其所见瘴气云:“当吾在浪泊西里问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趾趾堕水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结合壮族地区的环境与气候条件,分析壮族地区皮肤病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归纳总结出:"毒虚致病论"是壮医皮肤病诊治的基础指导理论;解毒补虚是壮医皮肤病内治法的基本治则;擅用解毒药、寒凉药以祛除毒邪,兼以补虚药,清补兼施,以扶正祛邪是壮医皮肤病内治法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郑洪  罗启盛 《中医杂志》2014,(12):995-998
古代瘴病流行于以岭南为主的南方地区。传统医学形成了有特色的岭南瘴病理论,包括瘴气病因理论和瘴湿病机理论,认为瘴气包含瘴毒和瘴雾,是瘴疠和寻常瘴等疾病的成因,其病机主要为瘴湿。瘴病理论对岭南医学养生防病、临床证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所包含的独特的地域环境病机思想,值得从地域医学理论的角度加以挖掘,并可成为构建现代岭南医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瘴气"病因学特点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洪  陈朝晖  何岚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35-2036
"瘴气"作为一种史上流行甚广、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近世已逐渐从文献中消失.现代很多学者认为"瘴气"即恶性疟疾.但是,解读历代有关"瘴气"文献发现,认定其仅仅等于恶性疟疾并不全面."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一是指致病的瘴气."瘴气"之说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病因的"邪气"理论,其表象是指南方常见的潮湿雾气,实际上是对南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概括,而不一定能具体对应某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因素.中医能够通过对其病理解说,而与中药方剂相对应,形成以调理人体功能和改善症状为主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丰富的壮药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太传统医药》2006,(3):27-27
<正>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在全国名列第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  相似文献   

11.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我国岭南地区,该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使得在此生活劳作的人们风湿病发病率较高,在与风湿病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12.
壮医对药物治疗作用的认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药是指出产于壮族地区并在壮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是壮族及其先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壮药应用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早在商周时期,已有壮族地区药物进贡中原的记载[1]。笔者现对壮医使用壮药的一些原则和观点简述如下。1壮医的用药原则1.1对病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壮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针对壮族地区常见病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壮族地区医务工作者运用壮医药内服、外治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其中,壮医外治法最为突出,临床上壮医有众多外治疗法,应用广泛,本文就壮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论壮药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医药是我国南方壮族地区特有的民族医药,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壮族地区气候和地理环境独特,孕育了丰富的药物资源,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壮族先民及历代壮医积累了大量的壮药知识,并逐步形成了对壮药分类、形态、性味、功效、采集、加工与贮藏、配伍与禁忌、毒药和解毒药应用等方面的认识。然而,由于古代壮族没能形成本民族的规范通行文字,壮药未能象中药那样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5.
<正>壮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壮医药是少数民族医药的瑰宝,为广大壮族地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广西积极推动壮医药发展,促进壮医药国际交流和传播。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以来,中医在疫情的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壮族民族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根据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表现,壮医药认为其属于“瘟痧”疫病的范畴[1]。90%的壮族人民居住在广西,地属岭南,  相似文献   

16.
郑洪  陈朝晖  何岚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35-2036
“瘴气”作为一种史上流行甚广、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近世已逐渐从文献中消失。现代很多学者认为“瘴气”即恶性疟疾。但是,解读历代有关“瘴气”文献发现,认定其仅仅等于恶性疟疾并不全面。“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一是指致病的瘴气。“瘴气”之说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病因的“邪气”理论,其表象是指南方常见的潮湿雾气,实际上是对南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概括,而不一定能具体对应某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因素。中医能够通过对其病理解说,而与中药方剂相对应,形成以调理人体功能和改善症状为主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花山地区壮医药文化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广西左江流域支流宁明县明江河畔耀达岸边的悬崖上,在宽200多米、高约40米的临江一面崖壁上,有一处密密麻麻地布满各种用赭红色颜料绘成的、色彩鲜艳的花山岩画,据考是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的杰出艺术创造,是壮族先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为了解花山地区壮医药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广西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壮族人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处处细节都充满了健康密码,这些传统文化习俗是壮族人民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繁衍生息、健康长寿的保障,应充分继承、研究和发扬。在壮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重视壮族文化传统的宣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援(公元前 14年—公元 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年青时曾任王莽“新朝”新城郡“大尹”(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地区、自封“西州将军”的隗器(? —公元 33年)。公元 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建武”为年号。建武十一年 (公元 35年),马援被刘秀派往陇西郡任“太守”,建武十七年(公元 41年),又被封为“伏波将军”,并受命率军前往交趾镇压征侧、征弍起义,马援在交趾期间,为抵御该地区暑湿瘴气侵袭,常食当地所产薏苡仁,能“轻舟省欲,以胜瘴气。”  交趾地区生长的薏苡,种仁粒大、质优,马援在交趾时,不仅常食薏苡仁,而且有意把它…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壮族地区没有发现用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医疗经验专著,但壮医仍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医疗保健知识也能在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经归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与壮族地区的医药口碑文化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