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 ,DW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 nanceAngiography ,MRA)在脑梗死早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 3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DWI和MRA检查 ,并与CT、常规MRI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超早期及早期急性脑梗死中DWI可显示CT及T2 WI不能显示的病灶 ,对于T2 WI能显示的病灶DWI能更清楚、更全面的显示该病灶 ,MRA能快速发现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结论 DWI与MRA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十分敏感 ,联合检查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 ,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常规MRI、MRA、DWI及SWI的检查,对影像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6例脑梗死病灶在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MRA上31例可见大脑前、中、后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闭塞或分支血管减少,1例显示颈内动脉有闭塞;SWI上24例发现梗死区静脉血管减少,7例静脉血管缺失,13例SWI上发现不同程度的脑出血,而CT及常规MRI仅4例显示明确脑出血。结论:SWI对显示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有特异性表现,且有评价梗死区脑组织存活性的潜在价值;SWI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列为急性脑梗死的检查常规。  相似文献   

3.
侯昭才  梁有禄 《内科》2007,2(4):543-545
目的探讨磁共振SE序列扫描、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技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折34例发病6h内的脑梗塞患者进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DWI检查的MRI表现。结果34例患者中常规T2WI未发现病灶;其中11例(32%)FLAIR表现病灶区稍高信号;DWI成像均显示缺血灶呈高信号,并可显示梗塞灶的部位和数目。DWI可同时显示T2WI未显示的新鲜梗塞灶及T2WI为高信号的陈旧性梗塞灶。结论DWI对超急性脑梗塞病灶显示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FLAIR序列优于常规TWI。DWI为早期脑梗塞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颅脑MRI的弥散加权序列(DWI)检查作为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金标准,分别采用CT常规扫描及MRI扫描的常规序列对80例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比较分析二者对不同病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CT与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33.75%和97.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6 h和6~24 h的患者,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分别为96.88%和95.45%,明显高于CT检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为24~72 h的患者,CT和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CT与MRI检查检出的病灶数分别为96个和235个,两者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9.34%和96.31%)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为6 h和6~24 h的患者,CT与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病程为24~72 h的患者,CT和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对较小病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MRI一站式诊断可行性以及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_2*WI联合应用对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的价值。方法选取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患者337例的CT和MRI影像,对比CT和MRI对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和脑小血管病(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灶和脱髓鞘变性)显示;对比MRI各扫描序列对病灶的显示,包括常规序列、DWI和T_2*WI。结果 337例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患者行CT检查208例,MRI检查3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CT示颅内出血76例;CT与MR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8%vs 75.2%,P<0.01),CT不能显示脑干的急性梗死灶;CT对于脑小血管病的显示明显低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不能显示脑微出血。MRI常规序列与DW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显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vs 100.0%,P<0.01);脑出血灶各序列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各序列对脑微出血T_2*WI显示病灶715个(100.0%),DWI显示635个(88.8%),常规序列图像少部分微出血灶信号异常,但是不能定性诊断。结论 MRI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危重症患者除外诊断中一站式诊断可行,联合应用DWI和T_2*WI对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显示良好。  相似文献   

6.
陆丽婷 《内科》2011,6(4):311-31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CT及MRI特点,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正确诊断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以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T和MIu检查,并对其临床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4.1±3.8)d。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入院首次CT检查发现99例为腔隙性脑梗死,1例入院第7天复查C显示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单发41例,多发灶58例。痛灶总数为158个,以基底节区为主。病灶平均直径(10.5±2.4)mm。形状呈类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斑片状。MRI检查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小脑发现T1加权项低信号或等信号,,12加权为高信号。多发性病灶68例,其余为单发性病灶。病灶共179个,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有四肢无力症状的82例,肢体麻木的41例,意识障碍的26例,面瘫18例,头痛头晕17例,视力模糊4例,记忆力衰退4例。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可呈无症状性发作,应观察腔隙性脑梗死的CT及MRI特点,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MRI-DW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例。采用1.5T MRI扫描仪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扫描,观察病灶的MRI扫描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根据DWI图像选取病灶区域,计算曲线下面积(ADC)。结果 25例患者中,超急性脑梗死4例(16.0%),急性脑梗死21例(84.0%);多发性脑梗死14例(56.0%),半卵圆中心脑梗死1例(4.0%),基底核区域脑梗死7例(28.0%),脑干脑梗死3例(12.0%)。25例患者DWI检查的病灶区域均显示高信号,灵敏度为100.0%。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ADC图显示为低信号,T1W1显示低信号,T2W1显示稍高信号,FLAIR显示高信号;4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ADC图显示为中等信号,T1W1显示高信号,T2W1显示高信号,FLAIR显示高信号。病灶区域的ADC低于正常脑组织(P0.05)。结论 MRI-DWI可以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确定病灶大小,区分新旧病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梗死合并微出血(MB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脑血管病变患者76例,采用64排螺旋CT和Siemens Avanton 1.5T磁共振扫描仪,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扫描和磁共振T1WI、T2WI、FLAIR、DWI、MRA、SWI序列。结果 CT常规序列、MRI常规序列及SWI对76例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5.26%,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WI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CT检查和MRI常规序列。随年龄增长,CMBs检出率增加。CMBs组患者入院时血压高于无CMBs组。既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更容易合并微出血。结论 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检出比常规CT和MRI更有优势,可作为磁共振检查的常规序列。对微出血病灶的检出可用于指导临床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RI在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2019年6月的60例T2DM与非T2DM合并脑梗死作为观察对象,均接受MRI检查。结果研究组MRI大面积梗死、再发性梗死、多灶性梗死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死MRI为大片状且不均匀或者均匀异常信号影,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灶直径1.5 cm,病灶形态斑点状、斑片状、裂隙状、类圆形等,多发性梗死患者两侧额叶及胼胝体膝部、体部多发片状异常信号,TI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环形强化。结论 T2DM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要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以2017年1—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CT及MRI检查,记录诊断结果,总结其影响学特征。结果 CT及MRI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诊断中,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0例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41例,占比82.00%,病灶组织位于基底节区者35例,占比70.00%,多性病灶38例,占比76.00%。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以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为主要影像学表现,但考虑到临床特殊性,应加强CT及MRI影像学特征研究,以提升临床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超急性及急性脑梗塞的磁共振弥散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老年人超急性、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及与常规磁共振序列、CT之间的比较。方法共收集61例疑似超急性、急性脑梗塞患者(平均年龄70岁),在发病24h内进行磁共振T1WI、T2WI、水抑制序列、弥散加权扫描以及CT扫描。结果 共有36例患者确诊为超急性或急性脑梗塞,弥散加权序列准确显示了35例,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9%;水抑制序列加T2WI为56%、57%,CT为44%、48%。结论 弥散加权对于24h内超急性、急性期脑梗塞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磁共振序列及CT,并且可以很好地区分急性与慢性梗塞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MRS)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的微观改变。方法选取发生在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区的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腔隙性梗死组(腔梗组)病灶12例,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组(疏松组)病灶20例,并设置15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区T1WI、T2WI、T2FLAIR、DWI、MRS、DTI扫描。测量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值,测量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腔梗组与疏松组NAA、FA值均显著降低(P〈0.01),腔梗组与疏松组之间,NAA、FA值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中,NAA、FA值显著降低,共同反映了神经轴突髓鞘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破坏;联合应用MRS、DTI分析评价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其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常规序列对食管癌诊断及其在术前T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被消化道内镜确诊为食管癌患者做常规MRI序列和DWI横断面扫描,b=500、800、1 000 s/mm2,然后分别计算其表观弥散系数值。在DWI结合常规序列图像上测量病变的长度,并与食管钡餐检查、CT、常规T2WI及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的病变长度进行比较。结果所有食管癌病灶在MR-DWI上都是表现为高信号,且明显高于正常食管壁。随着b值增大,病灶的ADC值是逐渐减小的。MR-DWI结合常规序列显示的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显示的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955)且有着较高的相关性,与病理大体标本显示病变长度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99,优于食管钡餐检查(r=0.858)、CT(r=0.971)和常规T2WI(r=0.985)。MR-DWI结合常规序列对于食管癌术前T3和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1%和86.67%,优于常规MRI序列和CT检查,而对T1~2期诊断准确率仅为33.33%。结论 DWI结合常规序列在食管癌的诊断及T分期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MⅪ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老年人急性脑梗死伴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疑似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全部进行常规MⅪ扫描、弥散加权(DWI)扫描及磁敏感加权(SWI)扫描。结合常规MRI、DWI、SWI检查图像,判断SWI在老年人急性脑梗死伴微出血的观测价值。结果本组128例临床疑似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中,SWI发现急性脑梗死46例,其中伴出血19例;DWI发现急性脑梗死73例,其中伴出血的13例;常规MⅪ发现急性脑梗死67例,其中伴出血的12例。按大脑半球、小脑半球、脑干发病部位分类,SWI检出急性脑梗死伴微出血分别为14例、2例、3例;DWI检出急性脑梗死伴微出血分别为11例、1例、1例;常规MRI检出急性脑梗死伴微出血分别为9例、1例、2例。结论诊断急性脑梗死伴出血,SWI明显优于DWI及常规MRI,对脑干和小脑半球的急性脑梗死伴出血灶,由于接近颅底,SWI序列伪影干扰较大,病变显示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方法收集178例小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按DWI上病灶部位分为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根据MRA/CTA检查结果将椎一基底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四种类型: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和未发现狭窄,比较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178例患者中42例符合小脑分水岭梗死;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起病时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但血管狭窄发生率为90.5%,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74.3%);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未发现狭窄4种血管病变类型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分别占14.3%,52.4%,23.8%,9.5%,在小脑非分水岭梗死中则分别为33.8%,16.2%,24.3%,25.7%。结论尽管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有着更为良性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但大血管狭窄,尤其是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高,应早期进行血管内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磁共振 (DWI)在脑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以急性期脑梗死 3 6例为研究对象 ,在平均发病 71h进行摄影。分别进行T1WI、T2 WI、FLAIR影像以及应用EPI法进行DWI摄影。结果 在发病 2 4h内摄影的病例中 ( 10例 ) ,T1WI检出病灶 2例 ,T2 WI检出病灶 4例 ,FLAIR法检出病灶 6例 ,而DWI法则检出全部病灶。另外 ,在 14例多发性脑梗死中 12例以及PVH高度的 10例中 ,用通常的方法确定原发病灶困难 ,而在DWI则清楚地显示。结论 MR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有较高的准确性 ,不仅有利于超急性期的诊断 ,在确定原发病灶上亦具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致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致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3l例PHI患者均行CT平扫,MPd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结果 31例PIH患者CT平扫均可见顶枕叶分水岭区低密度影,CT值19~23 Hu;其中11例MRI表现为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旱高信号,DWI旱等信号,表观弥散系数不下降;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早于MRI影像学恢复时间.结论 PIH妊娠晚期发生的PRES的CT和MRI病变部位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弥散成像 (DWI)、血流灌注成像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16例TIA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在发病后 1~ 6h行DWI、PWI、常规MRI及MRA检查 ,并对其中 1例于病后第 2天和第 3天复查MRI、MRA。其余 15例于病后 3~ 8d复查MRI和MRA或CT检查 1次。结果 在发病1~ 6h内行MRI检查的 16例中 ,CT及T1、T2 加权像均未见异常 ;MRA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者 2例 ,其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 ;1例DWI正常而PWI显示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血流量下降 ,3h后症状体征消失 ,次日MRA示颈内动脉再通 ;另 1例DWI、PWI未见异常。这 2例均在 2~ 3d后因血管再闭塞或侧支循环闭塞而出现梗死灶。DWI异常的 5例 ,PWI、MRI及MRA却未见异常 ,症状缓解后复查MRI,在DWI异常的部位发现梗死灶。 9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 ,其DWI、PWI、MRI及MRA未发现异常 ,以后复查MRI或CT也未发现异常。结论 DWI、PWI及MRA对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诊断和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