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泡状棘球蚴病特征性钙化CT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泡状棘球蚴病(以下)简称泡肝,是肝包虫病的一种类型,几乎全都发病于农牧区,以西北部为主。笔者收集本院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的螺旋CT征象。方法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AE均行了螺旋CT扫描,其中15例行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分析HAE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1例共检出25个病灶,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影,形态不规则,平扫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后不强化,但边界显示清楚。所有病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15例有中心液化坏死,16例边缘出现小囊泡征。结论HAE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肺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征,评价CT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确诊或临床综合诊断为肺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征及各种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 双肺多发病灶18例,一侧肺多发病灶6例,双肺单发病灶2例.其中病灶为肿块结节混合型17 例,结节型8例,1例为单发肿块.26例中24例病灶边缘可见分叶状或锯齿状突起,13例病灶内可见不规则空洞、空泡,18例病灶内可见钙化,14例病灶邻近的肺组织内见到少量斑片或条索影,20例邻近胸壁的病灶处胸膜增厚明显,病灶以宽基底与胸壁相贴.结论 肺泡状棘球蚴病有较明显的CT表现特征,CT检查能为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T features of lung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nd assess the value of CT scanning for the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The CT features of lung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in 26 patients diagnosed pathologically or clinicall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and correlated with histopathology.Results Lung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ppeared as multiple lesions bilaterally in 18 patients, as multiple lesions unilaterally in 6 patients, and as single lesion bilaterally in 2 patients. Seventeen cases presented as masses and nodules,8 patients presented as nodules,1 patient presented as a mass. Lobulation and spiculation were showed in most lesions, irregular cavity or bubble-like opacity in 13 patients,calcification in 18 patients,a patchy area or fibrotic cord around lesion in 14 patients. Pleural thickening adjacent to the lesion in 20 patients. Conclusion Lung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has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n CT, and CT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lung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相似文献   

4.
泡状棘球蚴病肝外转移灶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肝外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患者因新的临床症状,经CT检查发现肝外多脏器合并泡状棘球蚴病。结果 脑泡状棘球蚴病7例,增强后表现为内部有多发蜂窝状低密度的肿块或显示为“靶征”样的强化结节;包状棘球蚴病3例,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居多,内部有“小空泡征”或“偏心空洞”的结节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的MSCT影像学表现,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HAE患者的MSCT资料.28例均行MSCT平扫,其中16例行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原始数据经过图像高级处理工作站行冠矢状面重建,分析HAE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8例共检出34个病灶,所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脑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特征,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17例脑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CT和MRI表现,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形态、边界、大小、密度及灶周水肿.结果 单发病灶6例,多发病灶11例.病灶数目共51个,位于额顶叶占66.6%(34/51),位脑皮层区占73.1%(37/51);病灶0.5~5.0 cm直径大小,CT平扫呈结节状或团块状高或稍高密度占86.3%(44/51),边缘粗糙,增强后大多呈环状强化,小病灶可呈结节样强化;MRI的T1WI平扫病灶大多呈稍高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黑洞"或"煤饼"样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表现与CT相仿,但强化的灰阶对比度高于CT;病灶占位效应明显,灶周均有水肿表现,常呈现"烘托效应";肝脑肺"三联征"占70.6%(12/17);CT综合MRI并以灰阶高低统一描述,则有"两等和(或)两高两低"征象.结论 脑泡状棘球蚴病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CT和MRI联合应用和综合评价对该病具很高的诊断价值,流行病学及相关免疫学检查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肺棘球蚴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肺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的价值.方法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棘球蚴病的患者均经CT检查,分析CT表现特点,并对照手术病理结果.结果23例均为单发病灶,右肺15例,左肺8例,下肺多于上肺;CT检查大致分为2型:单纯肿块型7例,表现大小不等、外形欠规则的实性肿块,边缘毛糙,可见浅分叶,周围肺野可见少许纤维影,6例病灶内见弧形或斑点状钙化;肿块呈囊腔型16例,表现为肺内含囊腔肿块,囊腔大小不等,可呈偏心改变;病灶呈球形或不规则型,边缘毛糙,欠光整,周围肺野见棘状或片絮状改变,4例因囊膜剥离形成"水蛇征"或"飘带征";囊肿钙化7例,表现为囊壁呈弧线形钙化,或伴有内容物的斑点状钙化.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肺棘球蚴病的部位和形态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包括肝脏形态、大小、轮廓、密度、钙化及合并症等。结果:38例中,肝脏增大变形28例,38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结论:肝脏增大、肝内有界限不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浸润伴有大量不规则的钙化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主要CT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肺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棘球蚴病的CT表现。结果 肺细粒棘球蚴病 33例,其中单纯囊肿型 11例,含子囊型 3例,钙化 1例,合并破裂 11例,合并感染 4例,破入胸腔 3例。肺泡状棘球蚴病 2例,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居多,内部有“小空泡征”或斑点状钙化的多发结节病灶,合并肝泡状棘球蚴病。结论 肺棘球蚴病在CT上有特征性的表现,CT检查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50岁,平均315岁。主要临床症状:间断性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消瘦,肝区不适有叩击痛,病史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6个月,CT表现为单发及多发,圆形、卵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多发者病灶常大小不一,病变部位组织密度严重不均匀,内显示斑片状钙化灶。病变中心坏死液化呈水样密度改变,周边见“晕影征”(图1)。  增强后扫描时病灶强化不明显,而正常肝组织显示增强与病灶境界明显(图2)。当病变侵犯肝内胆管或门静脉分支时,可引起胆道梗阻或静脉阻…  相似文献   

11.
包虫病即棘球蚴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多流行于西北和西南牧区,主要有2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引起的囊性包虫病和由泡状棘球蚴绦虫卵感染引起的泡型包虫病.以肝包虫发病率为最高,其次为肺脏、脑等器官.本文仅讨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对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泡型包虫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的CT表现特征和病理基础。方法全部19例包虫抗体间接血凝试验和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阳性,部分病例并经病理活检证实。结果CT影像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影。几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钙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扫描后密度无变化。CT影像分三型地图征型,假囊肿型及周边晕影型。结论CT不仅能发现肝泡型包虫病,并可显示各种合并症及转移。  相似文献   

13.
肝泡球蚴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笔者报告18例肝泡球蚴病(泡型包虫病)的CT表现,主要特征为形态不规则、周界不清、密度不均(CT值:—10~+40HU)病灶,内部或/和周边有多少不等的斑片状钙化(CT值:+90~+370HU);增强扫描病灶密度无变化。地图征型12例,假囊型3例,周边晕影型3例。单发8例,多发10例。笔者探讨了该病CT表现的病理基础及其与B超检查的相关性,并分析了该病与肝细粒棘球蚴病(囊型包虫病)和原发性肝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50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5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行常规CT或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 50例中单发病灶38例,多发病灶12例,钙化发生率为93%。根据CT表现可分巨块型(包括实性肿块型,肿块液化型,钙化型),结节型和混合型,肿块和结节呐出现直径0.2-0.8cm小囊泡。病灶侵犯肝门6例。4例出现肝外转移。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诊断不难,CT分型将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脑泡型包虫低场MRI表现,以提高非疫区对其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泡型包虫病10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0例脑泡型包虫病例中,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6例.7例合并肝泡型包虫.2例合并肺泡型包虫.脑泡状棘球蚴呈不规则实性肿块,T1WI、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尤其是在T2WI上的低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低场MRI对检出脑泡型包虫病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肝泡性包虫病经肝裸区扩散至右肾周间隙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临床检验证实的11例腹膜后侵犯的肝泡性包虫病的CT表现. 结果 CT显示右肾周间隙及相邻结构受肝包虫直接侵犯、下腔静脉向前内方推移及肾前间隙器官向前推移. 结论 CT可明确显示肝泡性包虫病可通过肝裸区直接侵犯右肾周间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脑播散的MRI表现,评价MRI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因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经检查发现合并脑内多发播散灶的MRI表现。结果 10例中,8例MRI表现为脑内多发肿块,其内蜂房状或筛孔状密集的细小囊泡影,T1WI病灶信号略高于脑实质,T2WI呈明显低信号,增强扫描周边见环状强化,其内强化浅淡,并见细小针孔状不强化区。另2例MRI表现为囊泡较大,且数十个聚集呈葡萄串状,囊壁T1WI略高于脑实质,T2WI呈明显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其内囊液不强化。结论脑内病灶多分布在双侧大脑半球,尤其是大脑中动脉血供区的大脑半球后部。MRI不仅能明确病变部位和形态特点,而且病灶囊壁及基质在T2WI具有典型低信号特征,是诊断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泡型包虫病的CT和MRI的影像表现,结合病理标本探讨其影像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脑泡型包虫病的CT和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实性和囊泡构成以及囊泡位置、形态和大小。结果 12例病变共检出49个病灶,直径0.5~4.4 cm,平均1.7 cm。2例单发,10例多发。额叶12个、顶叶16个、颞叶9个、枕叶4个、基底节区5个、小脑半球2个、脑干1个。病变呈实性、囊实性和囊性改变,囊泡散在分布病灶内或周边分布为主,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0 mm。脑泡型包虫病影像表现分为6型:实性肿块型、小囊泡-实性肿块型、大囊泡-肿块型、多囊泡型、单囊泡型和结节型。结论脑泡型包虫病CT和MRI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能够更好地反映病理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CT灌注技术观察肝泡球蚴病(HAE)的影像特征,并分析病灶边缘区域CT灌注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探讨CT灌注在评价HAE边缘区域血流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HAE患者行肝脏CT灌注检查,获得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流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及门静脉灌流量(PVP);其中17例患者手术治疗,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取病灶边缘区域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分析CT灌注各项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28例中选取独立HAE病灶31个,测得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灶边缘区域组与周围肝脏组织组的BF、MTT、PS、HAP、PVP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HAF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术后病灶边缘区域CT灌注参数BF、HAF、HAP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HAE病灶与周围肝组织间存在边缘浸润带,该区域血流灌注高于病灶内部及周围肝脏组织,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这一区域的血流状态及病灶的浸润范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