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08年3月~2011年1月,我科根据踝关节的解剖学特点,采用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1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4~68(44±1.4)岁。骨折根据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用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三踝关节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9~65岁,平均36.2岁。根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15例,旋前外展型Ⅲ度11例,旋前外旋型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根据后踝骨折块位置偏向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选择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术后随访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5.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按照改良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优28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88%。结论根据术前手术指证,明确手术方式和术中注意事项,选取合适的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9例病人资料(年龄均超过60岁),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SVA组和MP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术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评价病人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SVA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48±1.35) cm,与MPA组的(15.24±1.41) 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1,P<0.001);两组间手术总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t=1.003,P=0.320);SVA组病人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1.52±0.62) d,MPA组为(2.61±0.97)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2,P<0.001)。术后第3、7天SVA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优于MPA组,两组间比较,除外术后第7天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其他时间及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7天,MPA组病人的膝关节ROM(89.09°±5.51°、93.03°±7.06°)均小于SVA组(96.36°±4.55°、96.36°±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2,P<0.001;t=1.991,P=0.049)。术后2周,MPA组病人的KSS评分为(72.42±4.35)分,小于SVA组病人的(78.79±3.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4,P<0.001)。术后第1、3、6、9个月,两组间KSS评分和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SVA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快速恢复,减少疼痛,提高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OVID/Medline和中国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的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使用Rev 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其中12篇随机对照研究,1篇半随机对照研究,共1 246例膝关节。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直腿抬高时间、早期KSS功能评分方面股内侧肌入路优于传统内侧髌旁入路,但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相比,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早期KSS功能评分及直腿抬高时间上有优势,但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PMF-TP患者80例,依据完成手术的不同路径,每组40例,常内组给予常规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内组给予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改内组术中出血量、手术、住院、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内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内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髌旁内侧入路较常规的后内侧入路相对简单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外侧半月板下入路切除外侧半月板前角下层的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10例外侧半月板前角层裂采用关节镜外侧半月板下入路切除外侧半月板前角层裂中不稳定的下层。采用3个入路:膝前外侧入路,前内侧入路及外侧半月板下入路。自前内侧入路置入关节镜观察;经前外侧入路使用探沟翻转层裂上层,并尽可能显露下层;经外侧半月板下入路使用直头Punch(篮钳)切除半月板前角层裂的下层。结果无术后并发症。6例术后MRI检查均显示半月板前角下层完全切除。10例随访12~45个月,平均18.9月:9例膝关节完全不痛,1例偶尔运动后疼痛;10例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恢复至正常;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68.7±12.9)分提高到术后随访时的(94.4±5.7)分(配对t检验,t=7.79,P=0.00)。结论关节镜外侧半月板下入路可安全、有效切除外侧半月板前角层裂中不稳定的下层。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的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PMF?TP患者80例,依据完成手术的不同路径,每组40例,常内组给予常规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内组给予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改内组术中出血量、手术、住院、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内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内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髌旁内侧入路较常规的后内侧入路相对简单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Liu Q  Yu CJ  Yuan XR  Yan CX  Yang J  Yue Y  Huang YB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58-561
目的定量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及耳后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各12具(24侧),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及耳后经颞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用脑立体定向仪测定各步骤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斜坡和三叉神经的显露长度。结果在远外侧入路中,磨除颈静脉突、部分磨除枕髁后对颈静脉孔区显露程度显著增加;在耳后经颞入路中,迷路后入路、部分磨除迷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显著增加。结论磨除颈静脉突是枕下远外侧入路显露颈静脉孔的关键;迷路下入路和部分磨除迷路入路是自侧方显露颈静脉孔区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前外侧联合内侧微创入路治疗AO-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0月采用前外侧联合内侧微创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31例AO-C型Pilon骨折患者,其中C1型7例,C2型18例,C3型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记录关节活动度、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58~105 min,平均(78.62±20.32) min,术中出血量50~110 ml,平均(75.32±20.72) ml。所有病例随访12~32个月,平均(17.12±1.4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21±1.49)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AOFAS踝-后足评分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结果评级为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55%。3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经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和NSAIDs缓解症状。[结论]前外侧联合内侧微创入路治疗AO-C型Pilon骨折,骨折端显露充分,软组织剥离少,术后并发症少,可早期功能锻炼,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5月~2014年5月,我科采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28例三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左侧9例,右侧19例。骨折按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后内收型3例。均为闭合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4~8 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获得随访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i2例,女性6例;年龄29~55岁,平均41.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4例,交通伤4例,2例同时合并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无感染,无内固定失败。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88%。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直视下进行骨折的复位固定,便于操作,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42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2~18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能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背伸20°~28°、跖屈40°~48°;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3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2.8%。结论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术中操作方便,视野清楚,便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侧方非功能区人路切除功能区脑胶质瘤的安全性. 方法 2018年8月~2019年12月对36例功能区脑胶质瘤行侧方避开功能区皮层的手术入路,导航、显微镜下黄荧光指引下切除脑内胶质瘤,入路包括利用脑叶旁间隙、附近非功能区脑沟回和功能区皮层侧方进入3种方式.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肘关节的认识逐步深入,肘关节外科技术迅速发展,也更需术者熟悉较多的肘关节手术入路[1]。选择肘关节手术入路的一般原则为便于术中切口延伸、充分暴露术野、尽可能保护神经等解剖结构、利用肌间隙或神经界面、充分止血及保护软组织等。手术入路的选择主要由创伤部位和手术类型决定,肘关节手术入路可根据暴露部位不同分为前侧入路、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和后侧入路等[2]。肘关节外侧入路及内侧入路易损伤皮神经末梢,导致术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急诊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3例三踝骨折患者急诊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后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或支撑钢板内固定、外踝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内侧入路行内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在天津市海河医院骨科行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患者25例,统计临床资料及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X摄片示骨折对位良好,达解剖复位。骨折临床愈合时最短5周,最长12周,平均(7.32±2.18)周;随访时间最短6月,最长3年,平均(2.28±0.54)年。治疗效果:优良22例,差3例,优良率为88%。结论: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效果满意,术前应完善术前准备,围手术期要密切监视病人情况改变。该手术效果好,在临床上应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3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对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3~22周。术后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痊愈。患者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均恢复良好,膝关节HSS评分为74~96分,优良率为93. 3%。结论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以精确复位和足量植骨以及坚强内固定,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切除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腘窝囊肿18例。结果本组手术35~60 min,平均43 min。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并发症。本组均获随访5~17个月,平均12.2个月,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复发。据Rauschning和Lindgren的分级方法 :0级16例,I级2例。结论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创伤小,恢复快,关节影响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