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动态血压(ABPM)各指标参教闻的相关性。方法:对1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算出AASI,并对AASI与mSBP、mDBP、dSBP、dDBP,nSBP、nDBP、PP、MAP、HR及昼夜节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ASI与mSBP、nSBP、PP呈相关性。(r=0.476,0.200,0.305;p=0.002,0.028,0.001);与mDBP、dSBP、dDBP、nDBP、MAP、HR无相关(r=0.085,0.137,0.096,0.053,0.240,0.029;P=0.357,0.134,0.296,0.561,0.793,0.750)。昼夜节律呈杓型占17%;非杓型占68%;反杓型占1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AASI的相关因数是mSBP、nSBP、PP,昼夜节律以非杓型和反杓型为主,预示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人数剧增,机体的衰老易形成主动脉硬化,心脏的收缩,使硬化的主动脉不能适度扩张,收缩压(SBP)随之急剧增高;心脏舒张时,主动脉回缩力随之减弱,不能推动血液充分前进,使舒张压(DBP)过低,造成脉压(PP)增大。当脉压大于100 mmHg,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较正常血压者高3-4倍,所有接受高血压治疗的人群中,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占总死亡率的68%,而且,长期以来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升高程度评价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但是经系统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仍高于无高血压的正常人。文献报道指出,脉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是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子,但其脉压又存在局限性。近年研究表明,脉压指数能更好的反映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搜风通络中药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和辛伐他汀片40mg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搜风通络方(龟板、僵蚕、地龙、黄芪、丹参、当归、桑椹、茶树根、石菖蒲、泽泻)治疗,疗程16周.对比分析临床疗效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降低,但治疗组的24h、日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内、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MT、AASI及对照组IMT均显著改善,治疗组更为明显,组内、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可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组内、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搜风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降压效果及改善动脉硬化程度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病人24 h脉压与血清尿酸、胆红素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按照脉压(PP)的不同,分为PP1组(脉压〈51 mmHg)、PP2组(脉压51 mmHg~65 mmHg)、PP3组(脉压〉65 mmHg),每组40例,分别测定血清尿酸和胆红素水平。结果随着脉压增高,血清尿酸水平升高,PP3组〉PP2组〉PP1组(P〈0.05或P〈0.01);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降低,PP3组〈PP2组〈PP1组(P〈0.05或P〈0.01)。结论血清尿酸和胆红素水平与脉压密切相关。适当降低血清尿酸,提高胆红素水平,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脉压,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化降脂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74例随机分为疗组和对照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初始剂量20 mg/d,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情况(LDL-C<2.6 mmol/L)增量,最大剂量40 mg/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2组患者用药后血压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DL-C明显下降(P<0.01)。结论强化降脂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彩超探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升高组的年龄、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小时收缩压加权标准差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显著高于IMT正常值组(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24h、白昼血压变异性大。  相似文献   

8.
张华  李鹏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7):54-55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治疗组63例,口服氨氯地平片2.5~5毫克,1次/日;对照组37例,口服贝那普利片5。10毫克,1次/日。结果:用药3个月后氨氯地平组、贝那普利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下降(P分别〈0.001,〈0.01),氨氯地平组脉压(PP)亦明显缩小(P〈0.01)。结论:氨氯地平不仅降压安全、可靠、副作用小、使用方便,而且还可以缩小脉压,具有器官保护作用,可作为老年高血压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于80岁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波动规律.方法:270例高血压患者,以60、80岁为界分组,记录24hABP.结果:老老年组的平均收缩压与夜/昼血压比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而平均舒张压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其脉压与血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老老年组和老年组血压波动曲线均为双峰双谷的非杓型而中青年组类似杓型.结论:80岁以上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变异性增大、脉压增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又与大动脉顺应性降低有关,其常具有收缩压高,脉压大的特点。中医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治疗长期以来,一直有独到之处。而不同中医证型的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表现和治疗又不尽相同。本文通过研究7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24h动态脉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并与正常人对照,以总结其一般规律性,从而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与24 h平均脉压的关系。方法对1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眼底动脉检查,根据眼底动脉硬化程度分为Ⅰ级组和Ⅱ级组,并对2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Ⅰ级组和Ⅱ级组24 h平均脉压分别为(58.4±9.5)mmHg(1 mmHg=0.133 kPa)和(73.5±12.6)mmHg,收缩压分别为(144.3±8.3)mmHg和(155.2±10.6)mmHg,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舒张压分别为(91.1±5.6)mmHg和(93.2±6.3)mmHg,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与24 h平均脉压密切相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和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1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血脂、空腹血糖,同时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并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各组血尿酸水平。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血尿酸分别为(276±77)μmol/L、(319±82)μmol/L、(361±47)μmol/L和(427±92)μmol/L,4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提示降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前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人群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与否、严重程度、进展情况、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是否容易脱落成栓子等,在脑梗塞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和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经超声检查颈动脉,探讨颈动脉硬化与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体检者进行常规体检,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合并高血脂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高脂血症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的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可作为监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的一项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发病情况、特点,并分析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8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并选择75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使用GELOGIQ-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0MHz测量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起始处(IC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的关系,从中找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降低,搏动指数(I)、阻力指数(Ⅺ)及CBMmax明显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发生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且对,临床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我科收治的500例老年患者,按照是否有糖尿病将其分为两组,对所有患者行甘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与上述各指标之间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升高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是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68例,并设立对照组43例,分别测定血浆HCY水平及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研究。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CY水平及IMT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1),且HCY与IMT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HCY血症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老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咏压(PP)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57例入选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并采用Gensini冠脉评分系统对稿变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记分.测量外周肱动咏血压并记录冠心病危险因素,统计分析P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中.随病变支数的增加、病变范围的增大以及冠脉狭窄程度危险分级的增高,PP逐渐增高.其中左主干病变者PP最高。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PP每增加10mmHg。对数转换的Gensini积分平均可增加0.128(P=0.007)。SBP在总体冠心病患者中显著高于正常者.但各亚组与正常者差异不大.仅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正常组与单支病变组。各组平均动脉压未见有统计学意义,DBP则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结论在冠心病人群中,PP与老年冠心病患者(≥60岁)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独立相关.且相关性优于SBP及DB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检出心肌缺血的有16例,检出率为20.0%,其中伴随房早8例,室早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阵发性室上速1例。与诊断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8.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多伴随有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能有效进行诊断,在临床上更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气虚痰浊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脏损害的关系及中药复方芪麻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符合标准的高血压病肾损害患者分为50mmHg≤动态脉压60mmHg和动态脉压≥60mmHg2组,分析动态脉压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芪麻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1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的变化和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50mmHg≤动态脉压60mmHg的高血压患者(气虚痰浊型)均出现尿微量蛋白等早期肾功能损害表现,并且随着脉压的升高,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压(P0.05),降低尿微量蛋白的排出量(P0.01),改善肌酐清除率(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平均动态脉压与高血压患者(气虚痰浊型)的肾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可作为判断高血压(气虚痰浊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芪麻胶囊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