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老年患者脉压差(PP)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69例EH老年患者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脉压差(PP)水平,根据全天PP的平均值将患者分为两组:PP〈60mmHg组(n=33)和PP≥60mmHg组(n=36),分别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采集其晨起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及血脂等代谢指标含量。结果:PP〉160mmHg组IMT明显大于PP〈60mmHg组,IMT与PP呈正相关(r=031,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差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脉压差是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是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相关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因素,可作为全身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以指导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李菡 《中医药研究》2011,(6):752-753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 入选的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年对照组(年龄〈60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情况,动态血压昼夜异常发生率及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结果 平均舒张压老年组均低于中年组(P〈0.05);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老年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状态下有舒张压过低、脉压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16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测定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按PP高低分为〈60mmHg、(60~80)mmHg、(80~100)mmHg和〉100mmHg4组,比较组间hs-CRP水平。结果随着PP逐渐升高,血清hs-CRP水平亦逐渐上升,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PP与hs-CRP存在着密切相关性,提示炎症反应与PP升高共同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动态血压各参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0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测定IMI、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vWF。同时各组间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组I MT为10.95 mm±0.197 mm,vWF为(180.07±15.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80 mm±0.137 mm与(121.00±60.93)%。老年高血压患者v WF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385,P〈0.01。对照组IMT非增厚组和IMT增厚组24 h平均SBP、PP、非杓形血压发生率及v WF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另外,IMT非增厚组vWF水平(158.00±69.58)%明显高于对照组(121.00±60.93)%。老年高血压患者vWF水平与动态PP和血压节律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01和0.445(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就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和凝血激活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中脉压增大和正常血压节律的消失是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气虚痰浊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脏损害的关系及中药复方芪麻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符合标准的高血压病肾损害患者分为50mmHg≤动态脉压60mmHg和动态脉压≥60mmHg2组,分析动态脉压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芪麻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1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的变化和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50mmHg≤动态脉压60mmHg的高血压患者(气虚痰浊型)均出现尿微量蛋白等早期肾功能损害表现,并且随着脉压的升高,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压(P0.05),降低尿微量蛋白的排出量(P0.01),改善肌酐清除率(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平均动态脉压与高血压患者(气虚痰浊型)的肾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可作为判断高血压(气虚痰浊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芪麻胶囊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病人24 h脉压与血清尿酸、胆红素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按照脉压(PP)的不同,分为PP1组(脉压〈51 mmHg)、PP2组(脉压51 mmHg~65 mmHg)、PP3组(脉压〉65 mmHg),每组40例,分别测定血清尿酸和胆红素水平。结果随着脉压增高,血清尿酸水平升高,PP3组〉PP2组〉PP1组(P〈0.05或P〈0.01);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降低,PP3组〈PP2组〈PP1组(P〈0.05或P〈0.01)。结论血清尿酸和胆红素水平与脉压密切相关。适当降低血清尿酸,提高胆红素水平,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脉压,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压达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患者的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与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有一支或一支以上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50%者)的关系。方法:将105例入选病人按脉压大小分为3组:第1组脉压〈40mmHg,第2组脉压在40~60mmHg之间,第3组脉压〉60mmHg,计算每一组冠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并予统计学处理,参数以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测定采用X^2检验。结论:随着脉压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故我们在控制血压的同时,亦需关注患者的脉压情况,这将有助于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肱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35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及培哚普利或关托洛尔缓释片及氢氯噻嗪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血压达标后3个月时(非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mmHg,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分别测量患者肱动脉压及应用桡动脉脉搏波分析仪获得中心动脉压。结果治疗后两组药物对患者外周肱动脉压的影响无明显不同(P〉0.05);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进一步下降4.5mmHg(P〈0.05)。结论虽然两种降压方案对外周肱动脉压影响相似,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降低中心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脉压(PP)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给予替米沙坦片40~80mg口服,经过8周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血压和脉压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患者降压总有效率为66.67%(40/60);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脉压明显缩小(P〈0.05);不良反应较小。结论:替米沙坦能安全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且能明显缩小脉压,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线降压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动态血压参数与静息心率(RHR)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37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量指数(MBI)、空腹血糖(FBG)、血脂的测量,同时行心电图、动态血压的检查。按RHR水平分为4组。RHR1组94例,RHR≤65次/min;RHR2纽90例,65次/min〈RHR≤75次/min;RHR3纽107例,75次/min〈RHR≤85次/min;RHR4组79例,RHR〉85次/min。此外,依据高血压合并不同代谢异常分为:单纯高血压为1组,高血压合并BMI、FBG、血脂三者中一项异常者为2组,高血压合并三者中的两项或以上异常者为3组。结果RHR增高的同时,BMI、FBG、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也升高。(P〈0.05或P〈0.01),且MBI、FBG、血脂三者的异常与高血压的聚集性也增加(P〈0.05);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脉压(24h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仅在RHR4与RHR1、RHR2、RHR3及RHR3与RHR1中升高明显(P〈0.05)。结论RHR的增加的同时,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程度与比例均增加,同时血压也呈进行性增加,故控制血压的同时应注重心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与24 h平均脉压的关系。方法对1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眼底动脉检查,根据眼底动脉硬化程度分为Ⅰ级组和Ⅱ级组,并对2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Ⅰ级组和Ⅱ级组24 h平均脉压分别为(58.4±9.5)mmHg(1 mmHg=0.133 kPa)和(73.5±12.6)mmHg,收缩压分别为(144.3±8.3)mmHg和(155.2±10.6)mmHg,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舒张压分别为(91.1±5.6)mmHg和(93.2±6.3)mmHg,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与24 h平均脉压密切相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老年与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内科病房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病人,按年龄分为老老年组(61例)与中青年组(42例),两组均作诊室血压测量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和昼夜节律。结果中青年组诊室舒张压明显高于老老年组[(98.7±11.0)mmHg比(78.1±11.9)mmHg,P〈0.01],老老年组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明显多于中青年组[80.3%比11.9%,P〈0.01]。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中青年组24h、白昼、夜间平均舒张压均高于老老年组(P〈0.05或P〈0.01),而24h、白昼、夜间平均脉压低于老老年组(P〈0.01),老老年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非杓型血压形态明显高于中青年组(85.2%比40.5%,P〈0.01)。结论老老年组高血压病病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明显多于中青年组,舒张压低于中青年组,脉压高于中青年组,非杓型血压形态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治疗,应选择长效药物,平稳降压,并根据动态血压形态调整服药时间。  相似文献   

13.
张华  李鹏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7):54-55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治疗组63例,口服氨氯地平片2.5~5毫克,1次/日;对照组37例,口服贝那普利片5。10毫克,1次/日。结果:用药3个月后氨氯地平组、贝那普利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下降(P分别〈0.001,〈0.01),氨氯地平组脉压(PP)亦明显缩小(P〈0.01)。结论:氨氯地平不仅降压安全、可靠、副作用小、使用方便,而且还可以缩小脉压,具有器官保护作用,可作为老年高血压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改变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200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已将颈动脉IMT≥0.9mm及粥样斑块列入靶器官损害,为影响高血压预后的因素[1].笔者测量了2004-2007年在本院住院就诊的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IMT,以探讨脉压与颈总动脉IMT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脂康胶囊联合降压药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24hPP)、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及血压平滑指数(smoothness index,SI)的影响,并研究年龄、血压、动态脉压指数、血管弹性等与血压平滑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对照组,54例)和调脂降压治疗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单纯应用降压药物,治疗组在降压基础上加用血脂康胶囊600mg,每天2次。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行PWV及动态血压检查,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24h平均舒张压(24hDBP),计算24hpp、PPI和收缩及舒张压平滑指数(SISBP、SIDB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WV、动态血压值及其稳定性的变化,并分析治疗后影响SI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血压控制良好,6个月后治疗组24hPP、PPI[(45±8)mmHg、(0.35±0.08)]明显低于对照组[(51±10)mmHg、(0.3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I(SISBP:1.37±0.16、SIDBP:1.28±0.14)较对照组(SISBP1.26±0.20、SIDBP1.18±0.23)升高(SISBP:P0.01,SIDBP:P0.05),治疗组PWV(10.4±3.68)m/s明显低于对照组(12.5±4.27)m/s,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PI、PWV与SISBP呈显著负相关(P0.01),SIDBP与PPI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降压药治疗协同血脂康降脂治疗能降低动态血压的PP和PPI,改善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并且能提高降压药物对SI的疗效,治疗后SI与PPI、PWV和年龄具有明显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于80岁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波动规律.方法:270例高血压患者,以60、80岁为界分组,记录24hABP.结果:老老年组的平均收缩压与夜/昼血压比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而平均舒张压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其脉压与血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老老年组和老年组血压波动曲线均为双峰双谷的非杓型而中青年组类似杓型.结论:80岁以上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变异性增大、脉压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发青年和中年高血压病人的动态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方法对120例新发的青年和中年高血压病人行动态血压监测。120例高血压病人按年龄分为青年组(56例)和中年组(64例),观察各组病人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形态。结果新发青中年高血压病人中,血压水平属2级者占多数,需要联合用药;青年高血压病人舒张压水平高于中年病人(P〈0.05),青年高血压病人心率较中年病人快(P〈0.05);中年高血压病人脉压及脉压指数大于青年病人(P〈0.05),且非杓型血压形态更多见。结论对于新发的青中年高血压病人,除了诊室血压测量和家庭自测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全面了解病人血压水平及血压形态,为指导临床选择降压药物品种及服药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程度,分为颈动脉正常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同时测定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等,比较两组间血尿酸水平,分别血尿酸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与动脉硬化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与UA、TC呈正相关(P〈0.05,P〈0.01)。UA与IMT,TC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与血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血尿酸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稳心颗粒对冠心病脉压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博 《西部中医药》2011,24(6):87-88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冠心病脉压的影响。方法:将14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与对照组(70例),治疗组用稳心颗粒27 g/d,3次/d,口服;对照组用卡托普利37.5 mg/d,3次/d;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用符合计量标准的袖袋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静息血压,计算脉压。结果:稳心颗粒对因冠心病增高的脉压平均可降低9.06 mmHg(1 mmHg=0.133 kPa),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有较明显地降低脉压作用,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压达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患者的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与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有一支或一支以上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50%者)的关系.方法:将105 例入选病人按脉压大小分为3组:第1组脉压<40mmHg,第2组脉压在40~60mmHg 之间,第3组脉压>60mmHg,计算每一组冠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并予统计学处理,参数以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测定采用x2检验.结论:随着脉压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故我们在控制血压的同时,亦需关注患者的脉压情况,这将有助于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