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折返激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3,22(4):241-246
从某处发出的激动遇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区,改循另一条传导缓慢的径路折回原处,其时已脱离不应期的单向阻滞区再次被激动形成反复或回头搏动(reciprocalorechobeat),连续发出折返搏动(reentrantbeat),即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reentranttachycar-dia)。这便是激动折返(impulsereentry)现象。1906年,Mayer首次在墨鱼标本实验中证实折返现象。1913年,Mines通过蛙心房和心室标本实验首次提出反复搏动和反复心律的概念。折返现象几乎存在于心脏的各个部位,并与绝大多数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有关。折返是临床心电学中最基本概念之一。一、形成的3个基…  相似文献   

2.
<正>现已明确,呈网状结构的房室交界区,其解剖或功能容易发生分离。当发生横向分离时,房室之间的传导可出现不同水平面的阻滞(双层或多层阻滞),相反,发生纵向分离时,将出现传导速度与不应期长短截然不同的快、慢双径路,甚至多径路。房室结双径路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必需的解剖学基础,当在两条径路出现激动的环形运动时将引发室上速。晚近,有学者提出了与房室结双径路相关的另一种室上速,称为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dual  相似文献   

3.
整个心脏传导系统几乎都可产生功能性纵向分离。Bachmann束纵向分离成为心房内折返的一种径路。比如笔者最近就见到一例右束支纵向分离。当然,最常见的是房室结和希氏束的纵向分离。本文介绍房室结内多径路(不包括预激综合征的旁道、双房室结和结外的房室结样组织)和希氏束内径双径路的电生理特性、折返机理、体表心电图表现和临床背景。房室结内双径路人类的房室结由四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房室结的结构在出生后通过模制(molding)和定形(shaping)过程而转变为规则结构。某些人此成熟过程可能延迟,造成房室结分裂,形成不同的房室传导径路,具  相似文献   

4.
正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有:(1)折返;(2)自律性增高;(3)触发活动。折返机制引起的心动过速在食管心脏生理检查中既能诱发又能终止,是无创电生理检查的重要内容。折返机制:从心脏某部位发出的激动在传导途径中遇到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则改从另一条传导较缓慢的径路前向传导并通过前者折返回原处,如原部位已脱离不应期就会再次形成激动,连续的折返激动便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当折返条件被破坏后,心动过速立即终止。  相似文献   

5.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为射频消融的经典适应证。射频导管消融术已被公认为根治 AVNRT的首选方法 ,成功率达 96 .1%~98.8%。1  AVNRT的电生理特点目前 ,有关房室结的解剖结构、组织学形态以及 AVNRT的折返环路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 ,房室交界区存在解剖上或功能上的两条 (偶有多条 )径路 ,即 α径路 (慢径路 )和 β径路 (快径路 ) ,前者不应期短 ,传导速度慢 ;后者不应期较长 ,传导速度较快。组织学上发现快径路为前上组结周纤维 ,位于Koch三角的顶部 ,邻近房室结致密区 ;慢径路为后下…  相似文献   

6.
房室传导系统内的多径路现象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赵A 《心电学杂志》2003,22(1):52-56
窦性激动循房室传导系统(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希浦系)传至心室为正道传导,但也可经附加的旁道下传。近年来,随着临床心电生理学进展,认为正道传导的各个部位都可产生功能性纵向分离,导致双径路、多径路传导现象。房室结双径路1913年,Mines就发现激动在房室结内折返可产生阵发性心动过速。1956年Moe等根据在犬心传导系统实验结果,首次提出了房室结双径路(DAVNP)。Hoffman(1963)应用程序电刺激技术获得正常人体房室传导曲线。嗣后Denes(1973)、Rosen(1974)等不断深入研究,分别在人体证实了房室结双径路的存在。我国自1982…  相似文献   

7.
<正> 心电学工作者观察到,冲动传经房室结的过程中,可以折返而发生心房及/或心室回波,表现为房性及/或室性“早搏”,如果折返连续进行,则形成环形运动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之一)。冲动的折返必须有双重传导途径(折返径路的前传支和逆传支),而且这两条径路的电生理特性(特别是应激性和传导性)有所不同。房室结的折返(及环形运动)途径,传统称为房室结双径路,包括快径路和慢径路。迄今为止,此种现象只是通过电生理检查阐明,而尚不能在房室结组织内观察到结构-形态学上的两条传导途径(“束”),所以将其视为“功能性纵向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8.
杨兴季  杨杰 《山东医药》2002,42(23):55-56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然后按一定的频率、速度、方向和顺序 ,由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 (希氏束 )、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抵达心室。如心脏激动不能循正常顺序或速度下传至心脏各部位时 ,称为传导阻滞或传导障碍。按其发生部位不同 ,分为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1 窦房阻滞窦房阻滞为窦房结起搏点与其周围的心房肌之间发生阻滞。正常窦房结激动发出后经窦房传导入心房产生 P波 ,窦房阻滞时 ,窦性激动传入延迟或不能传入心房。窦房阻滞分为三度 :一度窦房阻滞为窦性激动传入心房延迟 ,即窦房结传导时间延…  相似文献   

9.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认为 ,整个心脏传导系统均可能产生纵向分离 ,其形成的双径路传导与折返激动以房室结和希氏束最常见[1 ,2]。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虽公认以折返激动为主要原因 ,但其折返径路内的纵向分离和双径路传导现象却少见报道。自1979年Kinoshita[3]首先报道后 ,国内外相继有零星报道[4~12]。现就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的有关心电学问题作一综述。一、概念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现象是指主导心律 (一般为窦性 )的冲动在心室内折返过程中 ,经一条传入支传至心室某一局部 (灶区 ) ,再经因纵向分…  相似文献   

10.
心脏预激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预激是指全部或部分心室肌的激动早于经由房室传导系统而产生的正常激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异常激动是由于在某些部位出现了传导短路。从解剖学上看,形成短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副房室连接纤维束。该束位于特化房室交界区以外的部位。②结室束。即房室结与室中隔间的连接。③束室连接。即房室束穿通部与室中隔间的连接。④房束纤维。⑤结内旁路束。即心房与房室传导组织远侧部相连的纤维,  相似文献   

11.
房室结隐匿性快径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概述预激综合征在心电图上能否显示预激波取决于附加径路前向传导功能。如果附加径路前向传导速度等于或快于正常房室传导途径时 ,则能显示预激波 ;若附加径路前向阻滞 (单向阻滞 ) ,只能逆行传导 ,例如循正常房室途径前传 ,再经附加径路逆传回心房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这种心动过速的QRS是窄型 ,且在窦律时心电图上亦不能显现附加径路前传功能的预激型QRS ,此称“隐匿性预激综合征”(latentpreexcitation) ,这种附加径路则称为“隐匿性旁道”(latenttract)。其诊断确立主要依靠心室程…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可有三种常见的机理,即折返激动,自律性异常和触发激动之一引起。其中以折返激动最为常见。折返环路可涉及窦房结,心房或房室结,房室或结室旁路束(单独或联合存在)。折返之发生,必须有二条纵行分离,传导特性和不应期均不同的传导途径和一条与之相连结的末端途径所构成,一个适时冲动必须受阻于一条传导途径(逆向肢)而在另一条传导途径(前向肢)下传,如果冲动在前  相似文献   

13.
心脏房室交界区双(多)径路传导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房室交界区 (AVJ)是指心脏传导系在心房与心室之间的连接部分 ,形态学将其分成 :①房室结 (AVN) ,②房室束(AVB ,包括穿部与未分叉部 )和③房室结心房扩展部三部分[1,2 ] 。心房程序刺激的实验发现 ,当刺激频率增加到一临界值时 ,刺激时间缩短 5~ 10ms,房室传导时间突然延长超过 6 0ms,据此推测房室间截然不同的传导时间是分别通过两条径路传导的 :慢径路传导时间长而不应期短 (α径路 )、快径路传导时间短而不应期长 (β径路 ) [3 ,4 ] 。双径路 (房室结双径路 )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基础。临床上AV…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2岁,诊断为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慢传导旁道伴房室结三径路(慢快型)。患者的房室交界区在340~240ms的范围内存在2条慢径,慢径虽不参与该心动过速折返环的组成。但是每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只能由心房程序刺激S2跳跃后激动沿房室结慢径前传诱发。  相似文献   

15.
DAVNNT(151)     
正DAVNNT(Dual AVnodalnon-reentranttachycardia)即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相对少见的一种室上性心动过速,最早于1975年由WuD等报道。[定义]DAVNNT是指房室结区存在快慢两条径路,窦性激动可分别经快慢两条径路下传并先后激动  相似文献   

16.
一图解概念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3):235-235
本图形象清晰地表述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另一种重要机制。 A.发生折返的三要素:①激动传导方向上有两条径路;②一条径路出现前传的单向阻滞;③传导径路存在缓慢传导,图A中三个条件均具备,折返能够发生并能持续。  相似文献   

17.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原因有多种。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为一常见的电生理现象,是房室结内存在着功能性纵行分离的两条不同性能的传导径路,即快径路和慢径路。而房室结双径路1:2传导是由一次窦性激动经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下传两次激动心室,这种情况连续发生就会导致两倍于心房率的心室率,表现为非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8.
房室结内双径路间的隐匿折返和蝉联现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永高 《心电学杂志》1989,8(4):212-213
本文报道2例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及结内双径路间隐匿折返和蝉联现象。心电图表现:(1)心房激动持续经慢径或快径下传,(2)跳跃式房室文氏周期,(3)跳跃式房室反文氏周期。  相似文献   

19.
下位法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卢才义刘宣力郗晓红田赫华黄丛春毛树森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房室结存在着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两条径路,即快径路和慢径路[1~3]。由于慢径路是这一折返环的关键部位,而且在窦性心律下其激动并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所致的较为特殊心电图改变,对食管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双径路传导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发现:(1)双径路传导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假性房室传导阻滞,(2)双径路同步1:2房室传导可造成交接区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假象,(3)在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上部和下部共同径路传导阻滞时又可使心电图表现复杂化。上述改变对进一步认识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能显著提高对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