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席丽艳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9,6(1):50-52
葡萄状菌病(botryormycosis),又称葡萄球菌性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慢性的、化脓性的、肉芽肿性损害为主的疾病。由于损害处可分离出丝状病原菌,类似真菌,最初被误认为是由一种叫做葡萄状菌的真菌引起的真菌感染。但后来发现病损处分离的菌丝样物实际上是成蔟的球菌。由于脓液中含有颗粒样物质,类似于放线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1例由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皮肤镰刀菌病.方法:皮损分泌物直接镜检、真菌培养.活检皮损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培养、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皮损直接镜检见无色、分隔菌丝,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菌丝和孢子.沙馒弱培养基(SDA)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出厌白色棉絮状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大、小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具有镰刀菌样细胞结构特征.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m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符合茄病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特比萘芬敏感.给予口服特比萘芬0.25 g,每天2次,治疗5个月后皮损完全愈合.结论:该例为由茄病镰刀菌感染引起的足部溃疡,特比萘芬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5.
斑块状皮肤粘蛋白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7岁。因胸背部出现暗红色斑、丘疹,微痒不适,日晒后加重,迁延20余年于2000年11月来我所就诊。2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胸部起暗红色丘疹和褐红色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未经治疗,自认为日晒可杀菌,疹子可消退,常有意地将胸背暴露于日光下,但其结果相反,丘疹逐渐增多,并融合成肥厚性斑块,表面有菲薄鳞屑,自觉微痒。10年前因摔伤致硬膜下血肿,以后出现行动不便,不能行走,经住院治疗后好转。体检:一般情况尚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双下肢活动受限,行走不便。皮肤科检查:胸部正中有两块约… 相似文献
6.
7.
8.
张玉麟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9,(3)
作者报告一例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患者女性,31岁。发病前曾用粗球孢子菌悬液作小鼠接种。患者回忆接种前和接种过程中无外伤史。于接种后一月余发现左手食指有一高起皮损,一周后皮损增大。但患者不发烧,无不适,也无呼吸道症状。患者发病前4个月曾作球孢子菌素试验阴性。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9.
夏修蛟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27(2)
副球孢子菌病流行于拉丁美洲,它是由双相型的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的一种经常伴有累及皮肤粘膜及淋巴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认为呼吸系统是其最常见的入侵门户。多数情况下,原发副球孢子菌感染很难与其它急性肺部感染相鉴别。作者报道了1例原发型皮肤副球孢子菌病。 患者男性,59岁,西班牙白种人,曾在委内瑞拉做过25年出租车司机,1994年回到西班牙。1年后颈部逐渐出现一个溃疡。患者回忆20个月前曾在委内瑞拉理发店理发时不慎被剃须刀刮了一个小口。检查:损害局限,呈暗红色瘤样、直径 5cm ×3.5cm。边厚、内有深褐… 相似文献
10.
11.
12.
韩国柱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7,(2)
人皮肤链互隔菌感染十分少见。1981年Cherrant-Breton等报道了3例。作者报道1例如下:男性、55岁、匈牙利化学家,右足大(足母)趾掌侧发现一无痛性稍痒的皮损9个月,曾外用各种抗菌治疗无效,皮损浙扩大。检查见一直径为2.5cm干燥、边缘不规则、轻度浸润之损害。上覆有角化不全之鳞屑,病人一般情况良好。过去史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真菌学检查结果:20%氢氧化钾涂片见棕色、分隔、歪斜、疏密不一的不规则的菌丝;尚可见暗色孢科卵圆形、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培养于沙氏葡萄糖平板上,菌落生长迅速而茂盛,5天后长成4 cm直径的灰色棉花样菌落,背面为黑色,培养于蔡氏琼脂上,其显微形态为,在暗色分隔的分 相似文献
13.
14.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污染受损伤的皮肤发病。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长期被误诊、误治为皮肤结核病,现报道如下。病例1,女,62岁,农民。因左下肢结节状皮损流脓,久治不愈,于2002年3月21日来诊。患者于2001年10月29日在田间割草,左内踝处被石头碰破出血,未作适当处理,13天后皮损处出现仡生米大紫红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农民,主因右下肢皮肤疣状结节斑块破溃、渗出,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13年,于2003年4月26日收住院.患者入院前13年,小腿内侧外伤后出现散在黄豆及蚕豆大小暗红色疣状结节,逐渐增大形成斑块,表面破溃,有脓性分泌物.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山区农民.因左侧面部多发性红斑结节、斑块、溃破流脓8个月,左前臂、左臀部孤立性红斑结节10个月,于2003年8月就诊. 相似文献
17.
皮肤诺卡菌病是诺卡菌属经皮肤伤口引起的感染,多种诺卡菌均可引起,包括巴西诺卡菌、星形诺卡菌等.皮肤诺卡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以皮下结节伴有瘘管形成最常见.及时、准确的诊断对皮肤诺卡菌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磺胺类药物仍是治疗皮肤诺卡菌病的一线药物,但耐药株和多重耐药株的发现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建立准确的体外药敏谱和选择敏感抗生素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 患者男,71岁.因左手背疣状斑块9年多来本院就诊.9年多前患者打扫卫生时不慎左手背被木刺刺伤,未作处理,2周后于受伤处出现1个小红丘疹,无痛痒感,丘疹渐扩大,呈疣状斑块,曾多次在多家医院诊断为"湿疹",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无效,斑块逐渐增大,并出现小溃疡,脓液和结痂.患者平素尚体健,无结核病史,否认有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相似文献
19.
20.
白义杰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3,(4)
患者,56岁,女性.右颊部起一脓疱,破溃,而后逐渐形成肿胀、发红、结痂性病变,累及右颊大部,已10个多月.不伴其他症状.一般健康状况良好.在发生脓疱前几周曾被松枝刺伤.检查:右颊可见6×5cm大的明显红斑、结痂和表浅侵蚀性斑块,上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