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38-293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小儿川崎病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2组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症状等消退时间,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黏膜充血消退、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症状等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小儿川崎病,较常规用药方法相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3例川崎病患儿按治疗方法 分成两组,A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 mg·kg-1·d-1,连用5 d;B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 000 mg·kg-1·d-1,连用2 d;且两组患儿均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g-1·d-1.住院观察2~3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情况和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缓解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及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方面,两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优于五日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川崎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两组均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家长满意度和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家长满意度高,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川崎病中,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和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计量的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加以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9)。其中,观察组患儿予以大计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患儿则予以小计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对2组患儿临床疗效及其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加以对比。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7.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8.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川崎病患儿予以大计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于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田桂英  梅力  郭行平 《北京医学》1999,21(3):154-156
为了评价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我们对67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总热程缩短,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8.6%降至7.1%,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3.3%降至19.1%。提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有效地防治川崎病患儿的心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月的10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用药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剂量0.4 g/(kg·d)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大剂量0.8 g/(kg·d)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4~+、CD8~+、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VEGF、TNF-α、Hs-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消失时间、充血消失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VEGF、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小儿川崎病患儿78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予以治疗。经治疗后,统计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情况以及冠脉病变发生情况等,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体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冠脉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值具有满意的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情况良好,且冠脉病变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川崎病患儿分别采用单次和分次的方法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比较急性期症状缓解的差异。结果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急性期症状的缓解明显优于分次的方法,冠状动脉的损害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分次的方法。结论: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明显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强调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用药护理、专科护理及出院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心血管损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9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GG)治疗。非丙种球蛋白治疗组39例,两组对比,前者热程较后者明显缩短(P<0.01),冠状动脉损害,前者在病程第35日低于后者(P<0.05),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两组无差异。提示,早期使用IVGG治疗川崎病,可以预防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和促进冠状动脉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和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皮疹、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等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1.
胡秋梅  郗俊平 《海南医学》2006,17(5):15-15,87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和11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2d]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P<0.05),总热程缩短(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8.8%降至11.7%,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1.2%降至16.7%。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防治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12.
钱胜  刘波 《吉林医学》2015,(1):47-48
目的:通过试验对比探究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患有小儿川崎病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儿的发热、黏膜充血、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良好,明显好于单纯常规治疗,建议临床广泛应用此法治疗小儿川崎病。  相似文献   

13.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观察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作用及恢复情况。方法 :对 1 0 4例川崎病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其热程、冠状动脉病变及恢复情况。结果 :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降低 ,热程缩短 ;且单剂单次给药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结论 :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早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WIG)联合阿司匹林(ASP)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患儿分成治疗组20例联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15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退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散及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等方面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对21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表明,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 g/(kg*d)]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P<0.05),总热程缩短(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3.8%降至9.5%,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3.3%降至19.0%.提示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心血管病变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在防治冠状动脉损害方面的疗效对照.丙种球蛋白治疗组20例,非丙种球蛋白治疗组25例,两组对照,总热程前者(11.4±2.8)天,后者(16.8±6.2)天,前者比后者明显缩短.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前者为5%,后者27.2%,前者比后者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前者呈轻度扩张,后者发生多发性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前者比后者明显减轻.提示早期使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预防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的川崎病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方法将1990年1月~2004年12月间资料完整的81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有无应用丙种球蛋白分为两组,分男4监测其治疗前、治疗后的3天,病程20天时、40天时血液流变学变化,同时应用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冠脉损害。结果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患儿血浆蛋白浓度增多,血浆粘度增高,反应红细胞聚集性指标增高,冠脉损害增加。结论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在一定时间内使冠状动脉损害增加,并不能减少冠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疗效显著,同时对预防冠状动脉损害(CAD),亦有显著效果。我院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进行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以探讨最佳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将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的川崎病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儿均服用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1 g/(kg·d)静脉输注,使用1~2 d(若热不退用2 d);研究组给予丙种球蛋白2 g/(kg·d)静脉输注,使用1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53,P<0.05);而2组患儿的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8、1.552、0.719,均P>0.05)。2组患儿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2组间上述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7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有13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发生率(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9,P=0.043)。研究组有1例患儿在静滴丙种球蛋白后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恶心,减慢静脉滴注速度后缓解并最终消失,所有患儿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 对于川崎病,丙种球蛋白2 g/(kg·d)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 g/(kg·d),且并发症少,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用标准方案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存在部分患儿治疗无效的问题,此部分患儿形成冠脉瘤的风险增加,给予生物制剂或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经济压力及不良反应大,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 观察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于2013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第2次IVIG冲击治疗,观察组在第2次IVIG冲击治疗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1.2%(52/57),高于对照组的75.4%(4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RP、IL-6、TNF-α水平及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72 h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1、3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两组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出现低体温、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3 d自行恢复正常。结论 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冠状动脉恢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