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胸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病例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前纵隔1例,后纵隔3例,中纵隔5例,左侧斜裂1例.CT表现:左侧斜裂病变平扫示中央区不规则钙化,增强呈不均匀中度强化;余9例病变平扫均呈均匀等密度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于腹部的8例局限型Castleman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8例均接受了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8例局限型Castleman病中6例发生于腹膜后,2例发生于肠系膜根部。6例为透明血管型,2例为浆细胞型。2例浆细胞型中1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均累及周围一组淋巴结,周围组织均有受浸润。6例透明血管型中平扫均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4例,渐进性强化2例。结论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少见,其CT表现多样,但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变部位:胸部7例,腹膜后3例,肠系膜2例,颈部1例.临床分型:局灶型10例,多中心型3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2例.CT表现:CT平扫示病灶均为等密度,2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示透明血管型病灶均有明显持续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病变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50~86岁,中位年龄69岁。4例病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仅行平扫。病灶单发4例,其中前纵隔2例,后纵隔1例,腋下1例;多发2例,广泛累及腹膜后及肠系膜。病灶大小1.3~5.7cm。所有病灶边界较清,密度均匀,形态较规则。平扫CT值30~45 Hu,增强后72~98 Hu,病灶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周围可见血管密度影。结论典型的巨淋巴结增生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多层螺旋CT对其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CD)多系统病变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各系统受累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选取31例经病理确诊为Castleman病的CT图像资料,其中单中心型(UCD)17例,均为透明血管型(HV);多中心型(MCD)14例,均为浆细胞型(PC)。结果 17例UCD位于颈部3例,胸部9例,腹部5例,CT表现为单发均质或主体均质等密度类圆形肿物,14例增强后肿物呈均质或主体均质明显强化。4例出现结外器官肺异常,3例表现为肺内小结节影,1例呼吸气相HRCT两肺表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4例MCD均可见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1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大淋巴结均质强化;其中淋巴结轻度强化7例,中度和明显强化各2例。14例MCD中,12例出现结外器官组织异常,其中8例出现肺部异常,7例肝脾肿大,4例出现浆膜腔积液;肺部异常表现为两肺小叶中心分布小结节影8例,1~2 cm大结节影2例;其他征象包括: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和索条影各4例,斑片状实变3例,囊腔2例,血管支气管束增粗1例。结论 CD除了淋巴结外,还累及结外器官,具体CT表现与CD的病理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煜晅  徐龙  朱智伟  李伟大   《放射学实践》2009,24(5):495-497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影像资料,其中5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4例病变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5例和浆细胞型1例。CT检查5例,平扫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锐利,1例伴有钙化,1例见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肠系膜肿块以及1例肾上腺区域肿块明显强化,密度均匀,门静脉期持续强化;1例胰头后方肿块中等均匀强化,1例肾上腺区域肿块中等程度周边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范围扩大。2例肠系膜肿块以及1例胰头后方肿块内部和周边可见粗大、扭曲的血管影。MRI检查1例,肿块位于后腹膜下腔静脉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晰锐利,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CT是诊断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多数透明血管型病变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5例患者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表现由两名放射学医师共同分析.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肺门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直径为3.0~5.5cm,2例患者病灶中心可见放射状或颗粒样高密度钙化灶,病灶周围支气管受压狭窄.5例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或显著强化,并且可见对比剂早进晚出的特征.结论 肺门边界清晰明显持续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要考虑局灶型Castleman病的诊断,确诊需要病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CT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并行CT检查的24例CD患者的CT资料和临床资料,并将CT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24例中透明血管型15例,浆细胞型8例,混合型1例。15例透明血管型CD临床分型均为单中心型,包括胸部7例、颈部4例、腹膜后2例、盆腔及腹股沟2例,8例浆细胞型CD均为多中心型。透明血管型CD 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及灶状或条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即明显强化,延迟期仍有强化。3例肿瘤周围见丰富的强化血管影。浆细胞型CD CT表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后亦明显强化,但较透明血管型强化程度低。透明血管型CD术后均无复发,而浆细胞型CD预后多种多样。结论:CD的CT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密切相关。CT对透明血管型C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肿瘤内部的钙化及增强CT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治疗效果好,预后佳;而浆细胞型CD缺乏特征性,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张云  何玲  章均   《放射学实践》2013,(10):1059-1061
目的:Castleman病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介于炎症和肿瘤之间的少见的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儿童病例更是罕见。总结分析儿童CD的病理及CT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儿童CD的cT表现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2年临床及CT影像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儿童CD患者。结果: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10~12岁的5例,4岁1例,平均年龄9.7岁。局限型CD5例(83%),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多中心型1例(17%),病理类型为浆细胞型。5例透明血管型中的4例CT平扫均表现为团块状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呈类似血管样强化,可见丰富的滋养血管,未见明显钙化、坏死及囊变征象。1例发生于腹膜后的透明血管型CD表现为巨大不规则混杂密度影,伴有典型中央分支状钙化,并可见明显坏死、囊变,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亦可见较多滋养血管。1例浆细胞型CD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CT平扫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后轻到中度强化,未见明显滋养血管及钙化、囊变等。结论:儿童CD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复杂,CD病变均发生在淋巴组织丰富的部位。年长学龄儿童多见,CT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CD在CT增强后的类似血管样强化有一定的特征,能提供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盆腔Castleman病的CT典型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确诊为Castelman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5例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4例位于腹膜后、均为单发,其中肾静脉下方脊柱旁3例,盆腔起源1例,1例病灶周边见小结节影,2例见腹主动脉分支血管供血,1例瘤体内见灶状低密度灶,1例呈斑点状钙化。所有病灶境界清楚,密度较均匀,动、静脉期及延时期扫描病灶均强化显著,后2期强化较动脉期稍弱但仍延迟强化。结论:Castleman病的透明血管型CT表现较具特征性,掌握其征象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Castleman病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承凯  韩萍  梁波  柳曦  李欣 《放射学实践》2003,18(6):413-414
目的:提高对巨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CT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3例中2例病灶位于肠系膜,1例位于纵隔。动态增强CT扫描.所有的病灶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结论:纵隔或肠系膜富血供的病变.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提示Castleman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征。方法:8例Castleman病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有完整的临床,CT影像和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特征。结果:病理上包括透明血管型7例和混合型1例。CT扫描7例表现为直径5-15cm的单发巨大软组织肿块,1例为肝门区多发的球形病变,直径1-4cm,平均CT值3-49HU(平均44HU),增强扫描早期显著的均匀强化,CT值高达114-195UH(平均133HU),3例伴有中央区分支状或点状钙化。8例术前CT均误诊。结论;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绝大多数表现为孤立的明显强化或伴有中央分支状钙化的肿物,CT增强扫描对于明确诊断和临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这种少见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本组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40岁。其中男7例,女3例。9例位于腹部,1例位于盆腔。4例既有CT也有MRI检查,4例仅有CT检查,2例仅有MRI检查。将影像学结果与临床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0例中局限性9例,弥漫性1例。局限型9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表现为单发肿块6例,单个较大肿块周围伴有小的子灶3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多数病变(5/7例)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MRI平扫与肌肉相比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一致。4例肿块(直径〉5cm)增强扫描内部见裂隙状和放射状的CT低密度区和MRI低信号区,病理证实为较多纤维成分。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明显强化。结论 腹、盆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的特点是单发肿块或单发较大肿块周围伴有小的子灶,强化密度与信号接近大动脉,较大肿块内部增强后可出现裂隙状或放射状CT低密度和MRI低信号区。  相似文献   

14.
局限性Castleman病特征性钙化的CT表现和病理学对照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讨论局限性Castleman病特征性钙化的CT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22例局限性Castleman病中有5例合并钙化。瘤灶位于后腹膜腔者3例,前纵隔者2例。均经CT扫描和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2例局限性Castleman病5例有钙化,CT均表现为中央性分布的分支状或斑点状,其中1例伴有周边壳状钙化。增强扫描均呈显著均匀强化。病理学分型为透明血管型4例,中间型1例,分支钙化均沿增生的小血管分布。结论:中央性分支状钙化和病灶显著均匀强化是局限性Castleman病定性诊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在Castleman病(CD)的临床分型、疗效评价及转化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CD患者[年龄(45.64±14.30)岁,男、女各7例]的18F-FDGPET/CT影像表现(病灶数量、分布、SUVmax),比较不同临床分型、病理类型、病理转化患者的影像表现,并对4例化疗后复查18 F-FDG PET/CT患者的病灶影像学变化进行记录.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及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 12例病理未发生转化的CD患者,化疗前18 F-FDG PET/CT检查均有1个或多个淋巴结肿大且伴有葡萄糖代谢增高,SUVmax3.94± 1.44(1.9 ~ 6.8);临床类型为单中心(2/12)与多中心(10/12) CD的SUV max分别为4.55±3.18和3.82±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2,P>0.05);病理类型分别为透明血管型(4/12)、浆细胞型(6/12)、混合型(2/12) CD的SUVmax分别为3.56±0.96、4.73± 1.41和2.30±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4,P>0.05).4例(4/12)化疗后复查PET/CT的患者中,3例病灶完全消失,1例病灶缩小、代谢减低.2例(2/14)发生病理转化的患者,SUVmax10.85±2.05,高于未转化者(3.94±1.44;Z=-2.19,P<0.05).结论 18F-FDGPET/CT对于指导CD的临床分型、评价化疗疗效和监测病理转化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 了解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以及与病理改变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8年间资料完整的1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胸部8例,腹部5例。局限性10例,弥漫性3例。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10例,浆细胞型3例。13例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作CT及MRI检查。MRI采用的序列为T1WI、T2WI以及梯度回波快速增强扫描。结果 局限性肿块均大于3cm,最大为6cm。弥漫性肿块大小不等,最大为3.5cm。肿块呈圆形、类圆形,部分伴有分叶,轮廓光滑。除3例伴有钙化外,CT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后透明血管型均有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较长;浆细胞型则呈轻-中度强化。MR SE序列T1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并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小血管。Gd-DTPA增强扫描表现与CT大致相仿。结论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透明血管型病例的术前明确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