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桂枝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原方载于《伤寒论》中第20条。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鉴于其调和营卫、气血、阴阳的作用,被仲景及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加减应用于内伤杂病,并在其主治范围上不断扩充。本文是笔者在研究大量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对古代名家运用桂枝汤及其加减方情况的总结与概括。 相似文献
2.
桂枝汤方证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加以研究和应用,不仅获得了卓著的疗效,而且证明了该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极大地丰富了本方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本文就桂枝汤方证的临床应用概况作一叙述。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桂枝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 ,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能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虽为解表之剂 ,由于配伍芍药和阴之药 ,姜枣又能和里 ,与发汗之专方不同。在临床上除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外 ,还广泛用于多种疾病。如果在原方基础上 ,经加减化裁 ,临床使用范围更广 ,于营卫不和 ,阴阳失调之疾病均可应用。1 临床病例例一 ,李某 ,女 ,2 0岁。分娩后 5日 ,偶感风寒 ,自觉形寒怕冷 ,头痛恶风 ,汗出 ,恶露少而稀薄 ,小腹痛而神疲 ,口淡无味 ,不欲食 ,舌淡苔白 ,脉浮弱。证属产后血脉空虚 ,阴血又伤 ,今复感风… 相似文献
9.
10.
11.
玉屏风散见于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因该方之功效有如人体防风之屏障,珍贵如玉,故名"玉屏风".桂枝汤来源于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该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能.玉屏风散合桂枝汤由经方与时方合方而成,方由黄芪、白术、防风、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近年来该方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可用于治...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其加减化裁不下20余方,都称桂枝汤类方,现就近5年其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并展望。桂枝汤发表解肌调和营卫,凡营卫不和所致病证,该方辨证加味均可治之,如周氏用该方加鳖甲、地骨皮、黄芪治内伤发热24例,其中16例治愈。金氏以该方加生、焦山楂各30克,治愈两例肉食过敏,取山楂化肉积之功。马氏用该方加活血除风之当归、防风、蝉衣等,治皮肤搔痒症31例,治愈率61.29%。杨氏以该方加行气导滞之木香、陈皮治阑尾炎64例,每日服药1~2剂,治愈62例,平 相似文献
13.
14.
桂枝汤的临床运用体会李永俊阿左旗制鞋厂中医诊所(750300)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一书,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被称为“群方之首”,在《伤寒论》113方中应用桂枝汤随证加减近70方,约占63%。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药理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方用柴胡、黄芩、人參、桂枝、芍药、生姜、半夏、甘草、大枣共9味药。其原文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我们体会,有是证,投本方,皆可获效。兹报告用本方治疗的高热和低热病例各1则,并略加讨论。 [例一] 徐××,女,46岁,农业社员。因每日午后高热半月于1978年4月8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每日下午2时许,先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法方药的角度对桂枝汤的临床运用进行了粗浅探讨.桂枝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主治营不和,太阳中风表虚证。本方其味辛甘酸俱备,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外治以调和营卫,内治以调和阴阳。余用治疗阳虚外感、病后缺乳、痢疾、妊娠等病.其效如桴鼓。据现代药理研究,此方具有显著的抗呼吸道病毒感染、解热、抗炎、镇痛殛促进非特异吞噬性等作用。其药理作用往往显示出适用于相对立的两种病态,产生双相调节之治疗结果。可用于辛温发汗,又可用于营卫不调之止汗;可用于治其痢疾,又可用于治之便秘等。临床上谨守病机,辨而施治,均可用桂枝汤治疗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8.
19.
20.
林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61-61
《伤寒论》146条所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从条文中,我们知肢节烦疼属桂枝证。心下支结,微呕,则属柴胡证。因此这个病症就是邪入少阳,而太阳未罢;或叫做太少合病。所用之方也就是桂枝汤和小柴胡汤合方。而取半剂量,旨在以桂枝汤解太阳未尽之邪,以小柴胡汤之半和解少阳之微结。笔者有幸入室国中伤寒名家陈瑞春先生门墙,受其亲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