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兔耳窗活体微循环观察、微循环图像处理、微循环与心跳同步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的重建与灌注方式,发现术后2d内静脉皮瓣有两种血流灌注方式:(1)静脉血以潮汐方式,经小静脉、细静脉逆行灌注毛细血管网。(2)静脉血经动,静脉吻合支流入动脉系统,再由小动脉、细动脉端灌注毛细血管网。24h后第一种灌注方式逐渐减弱,48 h后完全依赖第二种方式进行组织灌注,保证了正常组织供血需要。 相似文献
2.
游离皮瓣移植是整形外科治疗中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根据血供不同,游离皮瓣可以分为4种:(1)标准皮瓣。(2)静脉皮瓣。(3)静脉动脉化皮瓣。(4)动脉静脉化皮瓣。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标准皮瓣,确保了正常的微循环灌注方式,而另外3种类型皮瓣则彻底改变了正常血流灌注方式,术后皮瓣是如何成活的?为探索其中奥秘,本实验试图从微循环重建及微血流灌注方式的角度阐明各种游离皮瓣成活的机理。实验动物为大耳白兔,将兔耳根部血管按不同需要给予切断、吻合或保留等不同处理,形成标准皮瓣 相似文献
3.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皮瓣在临床应用有成功的报道,但其成活机理尚不清。为了明确其机理,作者等用兔耳制成皮瓣模型,采用组织窗活体观察、微循环图像微机处理、微循环与心电同步观察、墨汁灌注活体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静脉皮瓣术后早期(7d)微循环的重建与灌注方式,发现术后2h即恢复了静脉血流,术后4h毛细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个组:1天组、2天组、3天组、4天组和6天组,即在每只大鼠的背部两侧各设计制作1块皮瓣,一侧为对照侧,另一侧为实验侧,皮瓣设计为:蒂宽=蒂长=0.8 cm,蒂部所携带直径为3.5 cm的皮瓣,形状类似"乒乓球拍";皮瓣形成后给予实验侧皮瓣上安装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各个组分别于手术后1 d、2 d、3 d、4 d和6 d观察皮瓣颜色、肿胀程度,切取0.3 cm×0.5 cm标本,第7天测量皮瓣成活面积。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等,进行皮瓣组织学、CD34表达情况的观察。结果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改善皮瓣淤血水肿,促进皮瓣成活,3 d达到最大成活面积。②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皮瓣微血管密度增大,促进血管新生。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重建皮瓣远端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压可改善皮瓣缺血缺氧状态,扩大皮瓣成活面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随意皮瓣术后内皮素(ET)水平变化及内皮素受体阻滞剂BQ-123(A选择性)对随意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SD大鼠背部肉膜下形成随意皮瓣,测皮瓣组织ET的变化趋势.分用药组(BQ-123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测皮瓣存活率,取材进行HE染色光镜检查,使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测量皮瓣血运情况.结果:皮瓣术后ET水平急剧上升,24 h内维持较高水平.术后第10天,用药组皮瓣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HE染色光镜检查见用药组组织损害较对照组小.激光多谱勒测量发现用药组较对照组激光多谱勒血流量相对值(LDF)下降少,恢复快.结论:皮瓣术后ET水平急剧上升,并维持较高水平,内皮素受体阻滞剂BQ-123(ETA高度选择性)可以阻断ET作用途径,有利于改善皮瓣微循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鼠腹部穿支皮瓣形成后微循环血流量的动态变化及组织学改变. 方法 选取5只SD大鼠作为实验组,建立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模型,在皮瓣蒂部、中段、远段选取3个测量点,于术前、术后不同时段进行微循环血流测量;于术后7 d,分别切取皮瓣距蒂部中1/3处组织块及正常5只大鼠(对照组)腹部组织块,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并进行血管计数,外径、管壁厚度测量. 结果 皮瓣蒂部、中段、远段在皮瓣形成后的血流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与正常大鼠腹部组织相比,穿支皮瓣内血管增多,微小动静脉管壁变薄.实验组内平均血管密度为(35.55±6.36)个/cm2,对照组为(28.67±5.39)个/cm2.实验组平均血管外径、平均管壁厚度分别为(43.04±8.69)μm和(10.20±3.03)μm,对照组为(32.87±7.80)μm和(15.95±4.71)μm,两组平均血管外径、平均管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穿支皮瓣形成后皮瓣内原有血管扩张和新生毛细血管长入是其成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去铁胺(Defemxamine,DFX)对扩张后皮瓣微循环重建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兔额部皮下植入圆柱形扩张器,制备蒂部位于耳根的矩形皮瓣,实验组分别于模型制备后即刻、第3天、第5天将DFX注射于皮瓣末端,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第7天分别进行皮瓣平均微血管数目及内径、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SOD)含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检测。结果实验组皮瓣SOD含量、VEGF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微血管数目多于对照组(P〈0.05),平均微血管内径及MDA含量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扩张皮瓣的局部注射DFX,可以降低自由基水平,加快新生血管形成并促进皮瓣微循环重建。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介绍了,用油酸0.080ml/kg给家兔静脉注入所致的休克肺,以印度墨汁灌注肺血管后,于光镜下观察其微循环的改变。轻度休克肺呈现肺泡扩张,泡壁断裂。曲张的肺毛细血管呈片状分布,未扩张的部位墨汁灌注不良。重度休克肺可见肺组织正常结构消失,大量肺泡蒌陷,有的肺泡内充满血性漏出物及脱落细胞。肺血管失去连续性,墨汁充盈区呈点、片状分布。结果表明,肺微循环障碍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于家兔右侧胸壁第4或第5肋间开窗,保留胸膜,作为观察窗。在冷光源照明下,用普通显微镜动态观察急性缺氧时肺微循环的变化。结果:肺微血管数目增多,大约缺氧30分钟后渐变模糊,50分钟后有出血。肺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3.
左旋精氨酸对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应用外源性左旋精氨酸提高大鼠岛状皮瓣皮瓣成活率的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腹部岛状皮瓣模型,对侧股动脉插管注射左旋精氨酸后,观测皮瓣微循环血量,局部组织MDA和NO水平及7d后皮瓣成活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左旋精氨酸治疗组皮瓣微循环血量增加,组织NO合成增多,MDA水平降低,7d后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结论左旋精氨酸作为NO生成剂,可以通过增加组织NO含量而改善皮瓣微循环,进而减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而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20只.在大鼠背部设计一蒂在头端的2 cm×8 cm的随意皮瓣模型.在术前10 min、术后12 h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溶液1~1.25 mL,对照组同法注射1~1.25 mL生理盐水.结果:实验组术后注药2 h后皮瓣血流最大灌注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微循环障碍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0 d实验组皮瓣坏死面积约为1/3,对照组皮瓣坏死面积约为1/2,实验组皮瓣存活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各段皮瓣的组织水肿、皮下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比对照组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随意皮瓣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能促进大鼠随意皮瓣的存活.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静脉动脉化皮瓣已初步用于临床,缺点是皮瓣早期瘀血较重、肿胀明显、愈合过程长以及疗效不够稳定等问题。问题的存在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这种皮瓣的存活机制和影响皮瓣成活的因素,以期改善这种新型皮瓣的缺欠。本文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着重观察了该皮瓣早期的血管变化及吻接血管的变化,并探讨皮瓣血液循环机制及其与皮瓣活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145065对皮瓣组织活力的影响。制备任意皮瓣,分成PD145065组、生理盐水两组,取皮瓣组织测定皮瓣掀起前后丙二醛(MDA)产量和超氧歧化酶(SOD)活性,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监测皮瓣微循环血量。皮瓣掀起后PD145065组SOD活性下降低恢复快,MDA量产生少,皮瓣微循环血量下降程度低。14d后观察PD145065组皮瓣成活长度明显大于生理盐水组。提示皮瓣掀起初期给予PD145065,可提高皮瓣组织活力及成活长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应用外源性左旋精氨酸提高大鼠岛状皮瓣皮瓣成活率的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腹部岛状皮瓣模型,对侧股动脉插管注射左旋精氨酸后,观测皮瓣微循环血量、局部组织MDA和NO水平及7d后皮瓣成活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左旋精氨酸治疗组皮瓣微循环血量增加,组织NO合成增多,MDA水平降低,7d后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结论 左旋精氨酸作为NO生成剂,可以通过增加组织NO含量而改善皮瓣微循环,进而减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而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