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伤性肾上腺血肿CT及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肾上腺血肿临床上较少见 ,而外伤性肾上腺血肿则更少见。文献报道较少 ,笔者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 10例肾上腺血肿 ,结合文献探讨其CT及MRI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 搜集 1995年 5月~ 2 0 0 2年 5月间 ,CT检查发现血肿 ,经治疗后复查血肿消失或穿刺证实的 10例肾上腺血肿。其中男 8例 ,女 2例 ,年龄为 2 3~ 45岁 ,平均年龄 3 6岁。全部病例均为车祸撞击伤 ,检查时间 1h~ 5天。临床上出现恶心、呕吐 7例 ,肝区叩痛 3例 ,肾区叩痛 10例 ,其中 2例合并右上肢骨折或肋骨骨折用日立PRATICO全身螺旋CT机 ,所有病例常规以层厚、层距 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重影脑实质血肿的CT诊断。方法本文收集同一部位两次出血的患者22例,均出现双重影。结果:双重影脑实质血肿是同一部位不同时间两次出血形成的高密度及稍高密度的血肿影像。结论:双重影脑实质血肿应与脑肿瘤卒中及钙化鉴别。 相似文献
3.
颅骨板障内血肿(hematoma in diplo)是颅外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诊断困难。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诊断该病的病例数逐渐增多,诊断率不断提高。起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的认识,现就我院1998年1月~2004年5月经CT和MRI检查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7例,回顾性分析CT、MRI表现,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本组男性5例,女性2例,其中儿童6例,年龄2月~11岁。患均因发现头部包块就诊,且包块随患儿的生长而增大,并逐渐变硬。其中2例有右侧肢体无力,患儿自然分娩2例,行胎头吸引3例,产钳1例;体检:包块发生部位:顶部3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体部自发性血肿的CT和MRI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体部自发性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5例均为单发,右锁骨上1例,上腹部1例,胃底部1例,中腹部1例,肾包膜下2例,肾上腺3例,盆腔2例,腹壁1例,会阴1例,大腿1例,小腿1例。肿块形态12例呈椭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长梭形,1例呈不规则形。所有病灶边界均清晰。CT平扫呈稍高密度4例,低密度3例,混杂密度4例,2例内部见小钙化灶。T1WI低-等信号2例,高信号3例,混杂信号2例;T2WI低-等信号3例,高信号2例,混杂信号2例。增强扫描所有病灶中心无强化,6例边缘出现强化。CT诊断准确率54.5%,MRI诊断准确率87.5%。结论体部自发性血肿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MRI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高于CT。 相似文献
6.
桥小脑角肿瘤CT与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肿瘤的CT与删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4例桥小脑角区肿瘤,其中听神经瘤10例,脑膜瘤7例,三叉神经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蛛网膜囊肿1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各种桥小脑肿瘤均有其CT与MRI的特殊征象。结论:Cr与MRI在桥小脑角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T及 MRI对Berry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外科手术明确为Berry综合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CT及 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erry综合征畸形主要包括远端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8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18例)、主动脉弓中断(17例)及主动脉缩窄(1例)、室间隔完整(18例);最常见的合并畸形或并发症有肺动脉高压(18例)、动脉导管未闭(18例)、房间隔缺损(9例)。18例患儿中,CT 及 MRI 确诊率为100%。结论:CT及 MRI均可以准确地诊断Berry综合征的各种畸形组合。 相似文献
8.
CT与MR图像融合技术在颅脑肿瘤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与MR图像融合技术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颅脑肿瘤患者均在1~2周内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全部CT和MR图像传送至Siemens 3D Virtuoso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并应用其中的Registration软件包进行融合.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CT、MR和融合图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经Kappa检验,2位医师的CT、MR和融合图像诊断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0.75).经χ2检验,融合图像对颅脑肿瘤的显示均明显优于单独CT或MR图像(P<0.01).结论图像融合技术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信息量更丰富、可视化程度更高的图像,从而有利于患者的进一步诊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CT、MRI表现并探讨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36眼)眼眶外伤性骨膜下血肿患者中,同时行眼眶CT、MRI检查2例。仅行眼眶CT检查30例.横断位、冠状位检查25例,横断位1例,冠状位检查4例。仅行MRI检查4例。结果跟眶CT显示骨膜下间隙血肿32例,其中上壁18例,外上壁7例,外壁5例,下壁2例。病变广基附于眶壁,内缘清楚,密度均匀,一般不跨越骨缝。眼眶MRI显示上壁骨膜下间隙血肿6例,信号取决于出血时间。结论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多发生于眼眶上壁。CT、MRI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脂肪肝CT、MRI定量诊断的对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肌肉CT值比、肝脏CT值及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及相关强度。方法:对正常组和随机抽取的2 3只实验组家兔行肝脏CT平扫及化学饱和法脂肪抑制前后肝脏MRI(SE序列,T1WI) ,测得肝脏CT值、竖脊肌CT值,计算肝脏、肌肉CT值比及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对实验动物的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肝中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Vv 值)。结果:肝脏肌肉CT值比值与Vv 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高度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 =- 0 .896 ,t =- 10 .2 89,P <0 .0 0 1) ;肝脏CT值与Vv 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中度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 =- 0 .818,t =- 7.2 4 9,P <0 .0 0 1) ;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与Vv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中度线性正相关关系(r =0 .5 5 6 ,t =3.4 0 7,P =0 .0 0 2 )。结论:肝脏肌肉CT值比值较肝脏CT值绝对值、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具有与Vv 值更高的相关强度,该指标可望用于活体无创估计肝脏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1.
12.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方法 对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作了回顾性分析。 18例表皮样囊肿均作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12例还作了CT平扫检查。对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CT密度、MRI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以及邻近结构的改变作了观察。结果 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 10例 ,鞍上或鞍旁 3例 ,松果体区和第四脑室内各 2例 ,小脑延髓池 1例。肿瘤大小不等 ,形态多呈不规则形 ,轮廓光整或呈分叶状。CT平扫 10例呈均匀低密度 ,2例呈稍不均匀的低密度 ,CT值在 -15~ 10HU之间。在MRT1WI图像上肿瘤呈不均匀的低信号 ,在T2 WI、FLAIR图像上均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后除 1例肿瘤边缘似有轻微强化外 ,其余肿瘤均无明显的强化。结论 典型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 ,通过CT、MRI检查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并能与其他类似的颅内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颅内侵犯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内侵犯的CT与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MRI发现颅内肿块,并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颅内侵犯者15例,其中8例作了CT扫描。结果 MRI全部发现颅内病变,并作出正确诊断,表现为中颅凹鞍旁的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冠状位增强扫描可见连接鼻咽部肿块与颅内肿块的条状强化影,2例侵犯岩尖及后颅窝。15例同侧乳突均有炎症。作CT检查的8例中,3例平扫未发现颅内病变,3例增强扫描发现病变但未能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结论 MRI是诊断鼻咽癌颅内侵犯的首选方法;CT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增强扫描、骨窗观察颅底骨质有无破坏、乳突有无炎症及必要时扩大扫描范围、加扫冠状位等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的CT定位介入治疗价值。方法我院2000~2003年间出血量在30~100 m l(平均50 m l)的颅内血肿患者共108例(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位于壳核区58例、皮质下区6例、丘脑4例、小脑4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24例、硬膜外血肿12例),行CT导向介入治疗。改良法穿刺层面的床距均为最大血肿层面床距加上层厚的一半,以穿刺针穿入端距离最大血肿中心≤1 mm视为CT导向穿刺成功,把挽救患者生命并改善生活质量作为临床治疗有效的标准。结果CT导向穿刺成功率99.8%。位于壳核、皮层下、丘脑区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有效率94.3%,30 m l以上小脑高血压性脑出血CT介入治疗有效率为0,外伤性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治愈率为97.2%。结论CT导向定位清除颅内血肿,除小脑血肿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CTA和DSA检查,对CTA的表现结合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经CTA共检出动脉瘤27个,其中25个经手术和DSA证实。1例CTA显示动脉瘤2个,DSA只显示1个,另1例CTA显示可疑动脉瘤2个,DSA显示正常。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4%。结论16层CT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方面可与DSA媲美,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颅内软骨肉瘤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软骨肉瘤的CT、MRI特征。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例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CT平扫显示不规则分叶状肿块 ,瘤周水肿不明显 ,2例伴有瘤内钙化及局部颅骨侵蚀。MRI显示肿瘤在T1WI为低、等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MRI增强时T2 WI中央低信号部分不强化 ,周边强化明显。结论 颅内软骨肉瘤好发于颅底软骨联合处 ,常伴瘤内钙化和局部颅骨侵蚀 ,但须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内绒毛膜上皮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绒毛膜上皮癌,4例均行MRI头颅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用Siemens Vision Plus 1.5 T或GE 3.0 SignaExite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2例行CT头颅平扫,1例行CT头颅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Somatom Plus 4全身CT扫描机或GE Light Speed 16螺旋CT扫描仪。结果 4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均明显增高。3例颅内原发性绒毛膜上皮癌,均位于松果体区且均为男性;1例颅内继发性绒毛膜上皮癌,发生在脑实质内,为女性。CT扫描呈团块状或分叶状混杂密度影,内可见小点状或斑块状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强化。MRI呈不均匀混杂T1、T2信号,可见低信号含铁血黄素沉着及钙化,幕上脑室不同程度积水,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绒毛膜上皮癌易发生肿瘤内出血或肿瘤卒中,结合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可在术前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但最终确诊仍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非常见部位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头颅外伤后在 2 4h内行CT检查 1 9例 ,2~ 3d内行CT检查 7例。经治疗后在 1~ 4周内复查CT。结果 单纯表现为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7例 ,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5例。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3例 ,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2 6例大脑镰与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均发生在单侧。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态有的在中线呈细线状 ,有的呈粗线状。血肿厚度 0 .3~ 1 .5cm不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片状、新月形。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和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少见部位的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 ,只要对此类血肿有所认识 ,CT检查不难确诊 ,但有时需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每例患者均行常规CTA及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A,DSCTA)重建,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研究2种重建技术的图像质量、诊断准确性.结果 36例患者共计40个动脉瘤,经DSCTA检出动脉瘤40个,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经常规CTA检出动脉瘤37个,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5%和100%.2组后处理图像质量单项有序行乘列表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DSCTA图像质量优于常规CTA.结论 64层螺旋CT DSCTA可作为筛查及诊断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颅内结核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31例颅内结核瘤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17/31)和抗痨治疗随访(14/31)证实为颅内结核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平片示边缘光滑,密度不均的“蛋壳样”钙化。CT示单发或多发,等或混杂密度小结节影,多发病灶较小,病灶0.5~5.5cm;单发病灶偏大,(19/31)>2cm,周围水肿不明显。增强后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MRI显示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低、等或高信号,(11/16)增强呈结节状强化,其余无强化。结论典型的颅内结核瘤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非典型病灶需与脑脓肿、脑囊虫、胶质瘤和转移瘤鉴别,必要时采用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强化抗痨治疗后复查CT、MRI可帮助鉴别,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可使病人免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