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受刺激活化时,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改变。血小板聚集主要取决于GPⅡb/Ⅲa复合体与Fs,vWF,纤维连接蛋白和体外连接蛋白的潜在相互作用。血小板聚集除与GPⅡb/Ⅲa受体数量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其亲和力的高低。GPⅡb/Ⅲa可直接反应血小板活化的状态,其分子数量增高成为血小板黏附性增高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与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成为某些疾病诊断的有效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被激活后最重要的反应是活化位于其膜表面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激活后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与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或vWF因子结合,并与邻近的血小板发生交联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发生缺血并发症的始动因素.新的治疗措施是应用选择性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效抑制斑块破裂处血小板的活化,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在受到各种刺激后引起活化,产生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并常成为致命的因素之一。 在血小板聚集反应中,各种刺激物,譬如ADP、凝血酶、胶原等通过血小板表面相应的受体引起血小板活化反应。最终是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 Ⅱb/Ⅲa)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而引起血小板聚集。因此,阻断GPⅡb/Ⅲa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已被认为是阻断血小板聚集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攸关至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是血小板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受体,在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起关键作用,血小板激活导致GPⅡb/Ⅲa构型发生变化,继而使GPⅡb/Ⅲa受体与配体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加强,纤维蛋白原在相邻血小板分子间形成桥梁,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加速。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临床实验已证实其在PTCA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研究GPⅡb/Ⅲa及其受体拮抗剂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本文对GPⅡb/Ⅲa及其受体拮抗剂与冠心病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血栓形成是生理止血的病理性发展,大量证据表明血小板的聚集在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聚集要依赖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GPⅡb和GPⅢa与纤维蛋白原、vWF等粘附蛋白的结合。在血栓动物模型上,特异性的GPⅡb/GPⅢa复合物的拮抗物,不论在灵长类与非灵长类。对血小板相关的血栓形成均产生影响。本文将简单复习GPⅡb/GPⅢa的结构组成,以及讨论在血栓动物模型上使用GPⅡ a-Ⅲa拮抗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并总结正在进行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的血小板肽类抑  相似文献   

6.
刘玲英  赵斌 《医学综述》2005,11(12):1074-1076
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主要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在急性血栓形成和慢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小板起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内皮损害暴露内皮下组分时血小板就会被活化,同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被激活,发生构象改变,从而与胶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结合,发生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此过程为血小板聚集、黏附和血小板血栓形成的最终关键步骤。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改变,影响…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膜糖蛋白多态性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损伤时,血小板通过以下3个分子机制粘附到内皮下结缔组织: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Ⅰ b-Ⅸ-Ⅴ复合物(Gp Ⅰ b-Ⅸ-Ⅴ)和已结合在胶原上的vWF结合;血小板上的糖蛋白IaⅡa(GP Ⅰ a-Ⅱa)直接与胶原结合;血小板上的糖蛋白Ⅰc-Ⅱa(GP Ⅰ c-Ⅱa)和纤维连接蛋白结合。血小板粘附后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如:释放ADP、在血小板表面生成凝血酶。ADP和凝血酶通过纤维蛋白原及其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如GPⅡ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终末共同途径,因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地预防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本文对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近年来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抗血栓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血栓并发症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损伤部位发生粘附 ,聚集而形成血栓。血小板表面的膜糖蛋白 (GP)Ⅱb 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连接 ,并在血小板之间交叉连接 ,完成血小板聚集的最后一步。由于此受体是血小板聚集、冠脉血栓形成的最后途径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最有前途的是血小板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本文就血小板GPⅡb Ⅲa受体及其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1 血小板GPⅡb Ⅲa复合物1.1 血小板GPⅡb Ⅲa复合物的分子结构[1,2 ]  血小板GPⅡb …  相似文献   

10.
郝冰 《医学综述》2006,12(22):1359-1361
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黏附、多聚糖蛋白,分布在血浆、血小板和内皮下,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GPⅡb/Ⅲa在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也起关键作用,血小板激活导致GPⅡb/Ⅲa构型发生变化,继而使GPⅡb/Ⅲa受体与配体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加强,纤维蛋白原在相邻血小板分子间形成桥梁,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加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的激活、血栓形成有关,本文旨在简述vWF和Ⅱb/Ⅲ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的作用及其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膜是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血小板与血管壁粘附的基本条件。GPⅡb/Ⅲa(αⅡbβ_3)为Fbg的主要受体,并能与vWF、FN、VN结合。GPⅠb-Ⅸ-Ⅴ复合物为vWF的主要受体。GPⅠa/Ⅱa为胶原的一个重要受体。3.1 GPⅡb/Ⅲa(Ⅱb3整合素)Weiss(1996)等首次报告此受体基因的变异与MI相关,表4总结了相关的报告。这些作者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 化性心血管病的血栓并发症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损伤部位发生粘附、聚集而形成血栓。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连接,并在血小板之间交叉连接完成血小板聚集的最后一步。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最有前途的是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该药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明显减少接受介入治疗的高危或低危病人的死亡、AMI及血管重建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受体与GPⅡb/Ⅲa复合物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栓作用[1].国外临床试验结果表明[2,3],早期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IRA)TIMI血流,明显改善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对判断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观察8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及32例健康人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GPⅠb、GPⅡb、GPⅢa表达及凝血功能的改变。结果血小板膜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结合及GPⅡb-Ⅲa的表达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GPⅡb、GPⅢa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膜GPb、GPⅡb-Ⅲa复合物、及P-选择素、凝血功能对判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以及血管病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脂水平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了99例老年高血脂症患者(高TG组32例,高LDL-C组36例,高TC,TG,LDL-C组31例)及32例健康老年对照组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GPⅢa)水平。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脂症患者(高TG组,高LDL-C组,高TC,TG,LDL-C组)血清vWF均显著高于健康老年对照组;血小板膜GPⅡb分子数/血小板和血小板膜GPⅢa分子数/血小板均明显高于健康老年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老年高血脂症组GPⅡb,GPⅢa分别与TG(r分别为0.5218,0.5917)呈中度相关,与LDL-C(r分别为0.7842,0.7914)和vWF(r分别为0.8612,0.8413)呈高度相关。结论高血脂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损伤,导致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GPⅢa)的测定对诊断和预防血栓性疾病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凡是VWF受体,在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时缺失;血小板GP刀b/皿a为结合素(lectin)家族成员,是纤维蛋白元受体,在血小板无力症时减少、缺失或异常;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o)为选择素(selectin)家族成员,在血小板活化时表达于血小板膜表面,为活化标志性蛋白。CDg是一种广泛的分布在造血及非造血细胞表面的分子量为24000的蛋白,抗CDg血小板单抗可引起血小板活化,其机制还未阐明。单克隆抗体作为分子探针对于研究血小板膜蛋白及血小板功能具…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疾病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 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分两类,即整合素类和非整合素类。整合素类糖蛋白受体由(和(两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有其独立的基因编码,两者于巨核细胞组合成一个功能单位,参与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参与血小板聚集的糖蛋白受体只有GPⅡb/Ⅲa(α_2bβ_3),存在于血小板膜表面,在血小板激活时大量表达,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玻联蛋白(vitronetin)受体(α_vβ_3)存在于内皮细胞、破骨细胞、血小板等,参与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血管再狭窄的形成有关(表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在不同脑缺血事件的表达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以ELISA法和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了3组脑缺血事件患者及对照组血浆GPⅠb、GPⅡb/Ⅲa和vWF.结果 脑缺血事件各组GPⅠ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PⅡb/Ⅲa和vW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研究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直线相关分析,脑缺血事件组GPⅠb与vWF呈中度相关,P<0.01.结论 脑缺血事件时血小板处于明显活化状态;临床症状严重性、血小板活化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程度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变化,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9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Ⅰb/Ⅸ、GPⅡb/Ⅲa、GP Ⅰb、GPⅡb、GP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 并与34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GP Ⅰb/Ⅸ、GPⅡb/Ⅲa、GP Ⅰb、GPⅡb、GPⅢa及P-选择素表达荧光强度均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表达异常可能是出血性血小板病的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用流式细胞仪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糖蛋白(GP)Ⅰ_b和GPⅡ_b/Ⅲ_a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了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显示尿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膜GPⅠb、GPⅡ_b/Ⅲ_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无明显差异,而尿毒症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1)。提示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缺陷并非血小板膜糖蛋白变化所致,而可能与血小板数量减少及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