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壮年缺血性中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标 《临床医学》1995,15(2):11-12
本文报告青壮缺缺血性中风36例,发病年龄20-50岁,平均40岁。占同期收治缺血性中风病人的8.57%(36/402)。病因以高血压病及风湿性心脏病为最常见。  相似文献   

2.
近2年来 ,本院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48例 ,用中医药辨证施治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48例 ,男性29例 ,女性19例 ,年龄50~60岁14例 ,60~70岁17例 ,70岁以上17例。合并高血压病者39例 ,糖尿病者5例 ,冠心病者29例。所有病例均经过颅脑CT确诊 ,其中单侧内囊基底节区梗塞30例 ,双侧内囊基底节区梗塞4例 ,颞叶梗塞6例 ,多发性腔隙性梗塞7例 ,小脑梗塞1例。全部患者以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 ,构音困难 ,言语不清为主要症状 ,其中伴有肢体瘫痪 ,肌力下降45例 ,伴有言语杂乱 ,精神症状为主者4例。肢体瘫痪程度按六级划分…  相似文献   

3.
青壮年胃癌4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壮年胃癌的临床特点,评价不同手术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1997年6月收治的48例青壮年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女之比为1.29:1,早期胃癌2例(4.2%),疾病早期先后被误诊的达33例(68.8%),分化不良者36例(75%);癌肿切除率为72.9%(35/48),其中根治切除率43.8%(21/48),姑息性切除率29.2%(14/48);5年生存率为20.5%(9/44),其中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47.4%(9/19)。结论:青壮年胃癌具有症状隐匿、早期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根治性切除率低、女性患者相对较多等特点。早期诊断,加强以根治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年中风有上升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将我院1981~1982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25例青年缺血性中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年中风有上升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将我院1981~1982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25例青年缺血性中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尿激酶治疗缺血性中风1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外对尿激酶的用量、疗程、用药时机等问题,意见很不一致。现报告我院自1981年以来应用尿激酶治疗缺血性中风12例次的临床资料,并就上述问题略加讨论。一般资料,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47.3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自制中风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 2 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 2组 ,2组均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 ,补充电解质 ,及川芎嗪注射剂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加用自制中风胶囊治疗。 2组疗程均为 1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 3 3 .7% ,对照组为 1 4.3 % ,组间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5。结论 :中风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 ,能大幅度降低患者致残率 ,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2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血光量子疗法(血疗)加补阳还五汤加减及西药联合治疗缺血性中风268例(治疗组),并与单纯西药治疗134例(对照组)作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所用西药相同,治疗20天,进行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血光量子疗法(血疗)加补阳还五汤加减及西药联合治疗缺血性中风268例(治疗组),并与单纯西药治疗134例(对照组)作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所用西药相同,治疗20天,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3%,对照组86.6%,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患者血胆固醇由治疗前的4.41±0.76mmol/L降至3.73±0.63mmol/L,甘油三酯由治疗前的1.71±0.35mmol/L降至1.49±0.21mmol/L,血糖由治疗前的7.20±1.28mmol/L降至5.90±1.30mmol/L,P均<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9.8%,对照组为43.6%,两组比较P<0.01。对照组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水平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作者认为:中风发生后,如何迅速改善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氧供应,是使脑细胞功能恢复的关键。血疗能增加血氧饱和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损伤;补阳还五汤加味能补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西药均能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三者合用有利于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从而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疗急重症,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同急病作斗争的经验。中风疾病患者在我国数以千百万计,它占60岁以上人群中自然残废的第一或第二位。有的丧失劳动力,或半身不遂,病卧在床,不堪其苦,并需家庭成员长期护理。我们临床运用活血化瘀这一治则,对本病总结出脑栓的治疗方法,我们中风科从97年9月至2000年8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220例,收效显著,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人缺血性中风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绍珍 《临床荟萃》1995,10(21):978-97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病人,男性15例,女性17例,男:女=1:1.1。年龄14~20岁的8例,20~35岁的24例,平均24.5岁,春冬季发病14例,夏季18例,本组32例占我科同期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病人的14%(32/228)。 1.2 发病形式和临床表现 ①急性起病者(24~72小时达高峰)24例。②亚急性起病者(病情在1周左右症状达高峰)5例。③慢性起病者(病例在1~3月内达高峰)3例。32例中神志清楚31例,昏迷1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10例,无偏瘫4例。  相似文献   

12.
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颅外血管病变是脑栓塞的一个重要病因 ,随着食道超声等检查的临床广泛应用 ,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脏病变是脑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原因不明的年轻的中风病人中 ,心脏结构的异常可能是大脑中风栓子的主要来源 ,这些病人并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 ,另一方面 ,甚至在有明显颅外血管病变的老年病人中亦可能隐藏心脏来源的栓子。动脉造影证实的外周血管狭窄大于 6 0 %的病人中 ,约 15 %~ 35 %的病人也可能有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是由长期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穿支血管病变 ,但其中 5 0 %隐匿的栓子可能与心脏病变有关[1] …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34例安徽省凤阳县中医院(凤阳233100)汤继东汤志顺中风一病,为临床常见危重疾病之一,急性期病死率较高,随着现代诊治技术的提高,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治疗起来亦...  相似文献   

14.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生缺血性中风57例,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辩证服中药。结果:显著改善徵循环及血液流变会。57例中25例获基本痊愈,显效1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2.9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特点与预后规律.方法:对48例HIE患儿的分娩方式、临床分度、头颅CT检查及其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常分娩组中、重度HIE发生率65%,明显高于正常分娩组(30%)和剖宫产组(16.0%):HIE预后与临床分度呈正相关;CT检查发现有脑实质出血的HIE患儿病死1例(33.3%).结论:异常分娩导致婴儿出生后窒息是HIE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分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HIE合并多部位,多类型出血,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2例(男120例,女72例;平均年龄62.7岁)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回顾性调查.并进行了“中风预报”’观察。同时以120例健康人(男70例,女50例)为时照组.以了解血液流变学与缺血性中风的相互关系。回顾性的调查的结果表明: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风回报的测试有72例阳性(60%),而对照组则全部为阴性。 作者认为.利用血液流变学测定技术对高患人群进行疾病普查和临床检测.具有十分重tie的0义。ii ti可以在体检巾发现邢分您Yij#病SWIJJt状并有可能发…  相似文献   

18.
汤继东  汤志顺 《现代康复》1998,2(7):765-765
中风一病,为临床常见危重疾病之一,急性期病死率较高,随着现代诊治技术的提高,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治疗起来亦颇为棘手,自1996年以来.笔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后遗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57例,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辨证服中药。结果:显著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57例中25例获基本痊愈,显效1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2.98%。  相似文献   

20.
笔者于1989年6月-2004年10月,运用祛淤通络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