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贵刊1985年2期百家园“镇肝熄风汤中之茵陈当为青蒿”一文,一些中医教科书亦持这种观点,对此笔者从植物学和药物品种考证的角度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首先张锡纯本人在“茵陈解”中说:“菌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  相似文献   

2.
茵陈     
《亚太传统医药》2006,(2):75-75
<正>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相似文献   

3.
角蒿一药,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口病第三载:“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治“口中疮久不差,入胸中并生疮,三年已上,不差者方。角蒿灰傅之,一宿知,二宿差,有汁吐之,不得咽也”。孙氏晚年所著《千金翼方》卷三,本草中也载:“角蒿:味辛苦平有小毒,主甘湿(?)诸恶疮有虫者。”然角蒿究为何物,人多不知。清·张路玉《本经逢源》云:“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据此,可见山茵陈即是角  相似文献   

4.
1.蒿、青蒿《病方》191行:“弱(溺)口沦者方,……先取鹊棠下蒿。”248~251行:“[牝]痔,以煮青蒿大把二,……青蒿者,荆名曰[萩]。”《病方》89页注⑥云:“青蒿,见《神农本草经》。《尔雅·释草》:‘萧,萩。’郭璞注‘即蒿。’这里是说荆楚地方称青蒿为萩。”笔者对此注持有不同的看法。按萩蒿是蒿的一种,但不是青蒿。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下释草:“萧,簌。即蒿。按《尔雅》有二萧:许君所谓艾蒿乃是藾萧;陆所云萩蒿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数十茎即此。……今萩蒿叶白似艾而多歧,茎尤高大如  相似文献   

5.
初春时节,大地复苏,万物更新,茵陈也破土而出,长出地面。茵陈,又称“因陈”、“绵茵陈”、“陈蒿”,俗称柏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的幼苗,广布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每年春季采收,以质嫩和香气浓郁者为佳。  相似文献   

6.
青蒿虽药用、食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也已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典籍中,青蒿却有不同的名称,为了还原青蒿的药用、食用历史,对青蒿的记载进行了梳理,以期对其药用、食用历史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为合理利用青蒿资源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7.
镇肝熄风汤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一张治疗类中风的名方。方中茵陈,笔者认为当易之以青蒿为宜,理由如下: 一、张氏误将茵陈和青蒿混为一物。张氏在镇肝熄风汤条文下云:“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  相似文献   

8.
杨书斌  程立方 《中草药》1995,(8):444-444
山东省各市、地商品茵陈的调查鉴定表明山东茵陈的植物来源之一为海洲蒿Artemisiahaich-owensisChang.[1]。海刘蒿与茵陈为同属不同种植物,是商品茵陈的混乱品种,在商品流通中作茵陈用。为考察其是否具有茵陈的功效,今观察了海刘蒿的和胆作用,结果表明,其水煎液的利胆作  相似文献   

9.
每年开春时节,我就跟着母亲到田野里踏青、挖野菜,记得母亲挖的最多的就是茵陈了。母亲边挖边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相似文献   

10.
青蒿花,为菊科植物青蒿和黄花青蒿的花卉。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凉,人肝、肾经,有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眼目干涩,手足心热等。《圣济总录》载有“青金散”,言“青蒿花,三月三日采,阴干。上药一味,捣罗为散。每服9g,空腹用井花水调下。久服长生,明目。主治五脏积热,眼干涩难开”。  相似文献   

11.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mb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L.别名:白蒿、臭蒿、茵陈、绒蒿、细叶青蒿等。性凉,味苦、辛,无毒。生于山坡、原野、田边、荒地,我国黄河流域多有野生,春季采幼苗、晒干备用。常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说明茵陈采集期。  相似文献   

12.
青蒿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草纲目》关于青蒿开“细黄花,大如麻子”等形态特征,以及味苦、截疟的性味功能,考证青蒿应为Artemisia annua L.。19世纪后半叶,日本学者把《本草纲目》青蒿考证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因为这种植物的头状花序大如黄豆,味不苦,治不了疟疾,与真实的青蒿特征不符,而且李时珍长期生活、行医、著述的湖北蕲春,没有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分布,其它地方亦呈星散分布,不常见,资源量少,极少见到商品,即使偶见,也只不过是混淆或误用。《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中最早记载青蒿,距今2千余年;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也有1700多年,参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名称的保留、选用和废弃方面的“优先律”基本规则,青蒿的正确拉丁名只能是Ariemisia annua,没有理由继续把青蒿与Artemisia apiacea错误地联系在一起。《本草纲目》新增的黄花蒿属于Ariemisia annua,晚出异名,赵燏黄等本草学家的见解是正确的,应予采纳。  相似文献   

13.
民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相传东汉时,有一位姓刘的老翁,常年卧床不起,面目深黄,请求当时神医华佗诊治。华佗见老翁患的是"黄疸病",告诉他要治好此病,不能心急,要有一段时间。刘老翁患此病正逢饥荒之年,户户缺粮少食。只好叫孙女到田野、山坡挖些野菜和采些野果来充饥度日。哪知老翁吃了半个月的野菜,"面黄"竟  相似文献   

14.
莳萝蒿、海洲蒿、茵陈蒿利胆作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结果表明:莳萝蒿、海洲蒿的利胆强度与茵陈蒿相似(P>0.05),其中莳萝蒿的作用持续时间较久,药后3h与茵陈比较差异显著(P<0.05);幼苗期、立秋期、花前期三种采集期的茵陈,其利胆作用相似,以花前期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5.
青蒿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青蒿不同种源,生育期的不同处理栽培比较,寻找青蒿的栽培技术措施.方法 开展野生青蒿与家种青蒿栽培,青蒿播种量,移栽期,青蒿不同苗龄移栽,青蒿摘尖等试验.结果 青蒿应野生驯化栽培,育苗亩用种150 g较为合适,移栽期为6月下旬,生育期生长至1 m时摘尖,可提高产量.结论 青蒿应野生驯化栽培,加强管理.采用有性繁...  相似文献   

16.
<正>题记:白蒿,前诸草生,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葅,甚益人。白蒿既是食材,又是药材。白蒿嫩茎叶可供食用。其茎叶入药称茵陈,也称茵陈蒿。明·《本草蒙筌》:"茵陈蒿。随处俱产,太山者良。叶细青蒿虽同,叶背白色却异,秋后落叶,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孟诜:春初,此蒿(白蒿)前诸草生,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葅,甚益人。  相似文献   

17.
<正> 青蒿与黄花蒿均见于《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卷15;邪蒿则见于菜部卷26。其中黄花蒿条下标记了“纲目”字样,意即系李时珍发现的“新药”或“新种”。近400年来,本草学家和植物分类学家未提出异议,并将青蒿的拉丁学名定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而将黄花蒿定为Artemisia annua L.。至于邪蒿则先是定为伞形科植物Seseli libanotis-Kock,后又改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即与青蒿相同,构成这三蒿的纷乱关系。其根源之一在于李时珍  相似文献   

18.
正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湿热黄疸等。青蒿素(Artemisinine)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于1972年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其衍生物有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等。青蒿与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已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2015年10月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镇肝熄风汤中之茵陈以植物的生长特性、功效,以及药理作用等方向进行考证。。认为方中所用茵陈非青蒿,若以茵陈品种而言,当为菊科植物猪毛蒿的幼苗。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10,(5)
目的:对青蒿酸(Ⅰ)进行生物转化研究,以获得具有新颖结构的青蒿酸衍生物。方法:将青蒿酸投入到对数生长期的三尖杉悬浮培养细胞和黄花蒿悬浮培养细胞中,共培养两天后终止转化,利用TLC及HPLC法对转化产物进行检测,利用硅胶柱,SephadexLH20以及ODS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方法鉴定结构,最后利用HPLC考察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青蒿酸在三尖杉与黄花蒿培养细胞中均发生了生物转化反应,分离鉴定出一个转化产物:3-α-羟基青蒿酸(Ⅱ)。三尖杉悬浮细胞和黄花蒿悬浮细胞转化Ⅱ的最佳共培养时间分别为2d与3d,总的摩尔转化率最高分别为8.42%与3.95%。结论:首次利用三尖杉悬浮细胞和黄花蒿悬浮细胞生物合成3-α-羟基青蒿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