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常见于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年轻女性,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需要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并结合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影像检查明确,给予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外科治疗.本文以1例SCAD患者2次诊治经过为背景,讨论了SCA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上原来T波倒置的导联在某些情况下转为直立,称为T波假性正常化或T波伪改善。T波假性正常化是诊断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对评价梗死后存活心肌的意义还存有争议。支持者认为T波假性正常化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残留灌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发现T波假性正常化患者的室壁运动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反对者认为T波假性正常化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不高。确切的结论还有待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上原来T波倒置的导联在某些情况下转为直立,称为T波假性正常化或T波伪改善。T波假性正常化是诊断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对评价梗死后存活心肌的意义还存有争议。支持者认为T波假性正常化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残留灌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发现T波假性正常化患者的室壁运动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反对者认为T波假性正常化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不高。确切的结论还有待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6岁,因“突发腰痛伴胸闷6 h”入院。患者入院前6h突发腰部胀痛,随即咽部堵塞感、胸闷、恶心、大汗。至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就诊,查白细胞23.2×109/L,中性粒细胞78.1%;血肌酸酐196.7μmol/L;尿白细胞++,尿蛋白++,隐血(-)。予抗感染、止痛治疗。患者在输液时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1 min后自行苏醒。转入本院急诊室后再发晕厥。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室颤),经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心电图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2~0.3 mV,Ⅰ、aVL、V1~V5导联ST段压低(图1)。既往高血压史10年,近2年自行停用降压药,否认糖尿病及吸烟史。查体:血压143/107 mmHg (1 mmHg=0.133 kPa),双上肢血压对称,心率105次/min,律齐,A2亢进,未闻及杂音,肺部及腹部查体无特殊,双下肢无浮肿。初步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室颤、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病人,女性,48岁,因突然呕血伴吞咽困难1天就诊。1天前吃午饭时,病人感吞咽困难,进食中,突然呕鲜血约l00ml,混有刚吃进的食物,伴胸骨后钝痛。无返酸、烧心,无发热咳嗽,未诊治,在家休息未再呕血,但胸骨后痛无缓解,饮水时有梗阻感,为明原因来我院就诊。病人近期否认进食鱼鸡等过硬食物,亦未进食过热食物。既往无肝炎、肝硬化、食管炎及消化性溃疡病史。皮  相似文献   

6.
<正>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6岁,主因持续性胸背部剧痛2 d,于2003年5月28日入院。患者缘于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背部疼痛,为持续性剧烈闷痛,伴出汗。无头痛、恶心、呕吐,不伴晕厥、抽搐及肢体活动障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哌替啶50 mg肌肉注射等治疗后疼痛无明显缓解,为进一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运动试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方法之一。献报道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率一般为60~80%,特异性为71~91%。近年来以心电图运动试验中ST段呈水平延长或水平压低诊断冠心病的献较多,而心电图运动试验诱发T波假性正常化诊断冠心病少见。本报道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诱发T渡假性正常化3例,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主动脉壁内血肿(AIH)误诊的现状,提高对AIH的诊断认识.方法 收集我院2002年以来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住院患者资料,对被误诊的15例AIH患者的误诊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 AIH患者临床症状多样,疼痛症状发生率最高(87%),以胸背痛居首,腹痛为其次.误诊疾病达8种,前4种疾病依次为冠心病、急腹症、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尿路结石.结论 AIH的临床表现复杂,不具备特异性.AIH的误诊率高,误诊的疾病种类繁多.对胸痛、周围动脉阻塞征象、伴或不伴高血压的患者,应提防AIH的可能.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总结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治疗的资料。结果 其中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2例保守治疗,其中1例死亡,另1例2周后复查CTA血肿较前加重,行手术治疗,3例明确诊断后行孙氏手术治疗效果好。23例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5例保守治疗,18例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结论 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行孙氏手术治疗效果佳。单纯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可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期间发现血肿较前增大、血压控制不平稳、持续胸痛不缓解的患者应及时选择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伴有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心肌壁内血肿是指心肌出血或冠状动脉破裂引起的血液在心肌内(心外膜下)积聚,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该疾病本身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国内外文献偶有报道,但严重的心肌壁内血肿可导致心脏破裂或压塞而危及生命,需要临床医师对其发病原因、分类、诊断及治疗加强认识.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是内镜黏膜切除术后罕见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内镜黏膜切除术后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病例,由于血肿逐渐增大压迫十二指肠乳头继发急性胰腺炎,经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胃酸分泌、抗感染、减少胰液分泌、止血、胃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是一种急性、致命性的主动脉病变,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并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目前,IMH的定义、病因和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故本文就IMH的诊疗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是一类较为常见的主动脉急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是诊断IMH的一线检查手段。随着CT检查设备的改进和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与IMH伴随出现的一类特殊CT征象,即“溃疡样改变”被检出和重视起来,主要包括穿通性溃疡(PAU)、溃疡样凸起(ULP)和壁内血池(IBP),这些征象与IMH的关系密切但又有所差别。了解并鉴别这些征象对于认识IMH的发病机制及评估预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与IMH关系密切并且定义明确的3大类溃疡样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80岁,病窦综合征合并冠心病,行DDDR起搏器植入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室起搏恢复自身心室传导时出现T波的倒置,而无症状和心肌缺血的证据,考虑为心脏记忆。心绞痛时T波表现为假性正常化。提示要注意起搏后的心脏记忆现象,并与心肌缺血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心前区不适,伴后背痛1 d"于2015年5月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 d,活动劳累时发生上述症状,伴出汗,持续1 h余,急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前10个月曾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此次查体:血压165/95 mm 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总结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160例经多排增强CT确诊的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16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男性96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59.9±9)岁;136例(85%)有高血压病史,154例(96.3%)有急性胸背痛.全部病例均行多排增强CT发现异常征象,其中Stanford A型35例、Stanford B型124例.101例行内科药物治疗,53例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6例Stanford A型行外科手术治疗.共随访148例,平均随访时间(10.26±6.32)个月,死亡4例,3例为Stanford A型,1例为Stanford B型,均为药物治疗患者,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术及外科手术的患者均恢复满意.结论 多排增强CT可确诊主动脉壁内血肿,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改善预后.对于Stanford A型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对大多数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好,介入覆膜支架对有破裂风险的高危患者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临床怀疑的186例夹层动脉瘤行多层多排螺旋CT扫描,其中确诊夹层动脉瘤10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23例,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血管壁溃疡并按Stanford分型. 结果 23例主动脉壁内血肿,6例为A型,17例为B 型.CT主要表现为:(1)所有病例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其中增厚的壁≥5 mm;(2)5例见主动脉内壁上有溃疡形成;(3)5例并发胸腔及心包积液.在MPR,CPR及MIP上均可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血肿程度以及并发症. 结论 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具有重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颈部动脉壁内血肿(Ce AD)的发病率较低,是青、中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近期Ce AD的大型临床研究在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Ce AD患者的颞动脉中膜-外膜交界区的病理学观察发现受累动脉的动脉壁较薄弱,多中心的大型研究发现与年龄相当的健康人群及其它病因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高血压病、偏头痛尤其是无先兆性偏头痛,被认为是Ce AD的危险因素;颈部外伤及近期感染也是Ce AD的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超重也与Ce AD密切相关。危险因素的多样性及颈动脉与椎动脉的不同结构特征均提示颈部动脉壁内血肿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肌纤维发育不良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的发生相关。虽然大型队列研究提高了我们对Ce AD病理生理方面的认识,但其分子发生机制仍知之甚少,未来的基因工程研究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阐明Ce A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正作为自然病程最为凶险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之一,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aortic hematoma,IMH)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主动脉壁内血肿发病率国内缺乏大规模的统计数据,国外报道发病率占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10%~25%,发病部位依次为升主动脉(30%)、主动脉弓(10%)、降主动脉(60%~70%)[1]。Stanford A型主动脉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