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角膜塑形镜是目前治疗近视重要的非手术方法,因其治疗效果明确,长期佩戴安全,且可以减缓青少年近视进展,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较多,本文对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控制近视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新一代角膜塑形技术(othorkeratology)矫正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性、预测性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美国视康公司提供的OK近视矫正镜,对221例(442只眼)近视患者进行矫治。结果 OK镜矫治3mo后,视力在0.5及0.8以上分别为93%及72%。矫正偏中心的占9.5%,未见角膜明显损伤。结论 角膜塑形技术可有效矫治青少年近视,并具有矫正迅速,安全可靠等特点。对矫正后视力的巩固及提高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不同类型(低度近视和中度近视;高曲率组和低曲率组近视)青少年近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1年在我院就诊患者54人,共102只眼,年龄8~16岁,平均11.24±3.56岁,性别不限;等效球镜度数-1.00~-6.00D,顺规散光<-1.50D,逆规散光<-0.75D,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戴镜时间8~10h,并按照近视度数和曲率高低分为,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低曲率组(≤43D)和高曲率组(43D∽46D);观察戴镜后第1d、1周、2周、1月、2月、3月、6月、12月后患者视力、屈光度、曲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对所有结果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戴镜者白天视力都基本恢复正常(视力达1.0),其中低度近视组在戴镜后1周、中度近视组在戴镜后1月视力恢复最佳并稳定;所有患者角膜曲率都降低,并在戴镜后一月稳定,高曲率组比低曲率组曲率下降更大,低曲率组平坦曲率下降(2.06±0.78D),高曲率组平坦曲率下降(2.81±0.98D);低曲率组陡峭曲率下降(1.74±0.70D),高曲率组陡峭曲率下降(2.84±1.09D);结论角膜塑形镜是矫正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有效方法,低度近视及高曲率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影响。

方法:选择2015-01/2016-12期间在我院接受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配戴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夜戴)45例90眼和对照组(日戴)45例90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配戴后1wk,1、3、6mo时的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

结果:两组患者在戴镜后1wk,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戴镜后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wk,1、3、6mo时的角膜曲率值均明显低于本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且配戴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0.0±0.5D)明显低于对照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1.3±0.9D),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戴镜3mo时观察角膜上皮染色率,观察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49%(44/90),对照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29%(26/90),两组均以0级、1级为主; 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SE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且均明显低于配戴之前。配戴6mo时观察组SE水平(-0.42±0.20D)明显低于对照组SE水平(-0.52±0.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UCVA值明显升高,且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视力,且夜间配戴效果相对优于白天配戴。  相似文献   


5.
角膜塑形镜是目前世界上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手段,其有效性、安全性是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目前近视防控的不同方法、角膜塑形镜的设计、材料与品牌、近视和眼轴的控制、生物学参数变化、视觉质量、散光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客观地认识角膜塑形镜在临床的应用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年龄≥8岁的双眼近视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配戴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配戴后1 d、1周、2周、1个月、3个月、 6个月、9个月、1年进行随访,评估裸眼远视力、屈光度、角膜K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镜片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眼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291例受试者完成初次配戴,试验组143例,对照组148例。配戴后各随访时间点,2组左、右眼LogMAR裸眼远视力、屈光度及其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5);2组左、右眼角膜平坦K值及右眼角膜陡峭K值相对于基线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除配戴后1 d、9个月以外,其余随访时间点,2组左眼角膜陡峭K值相对于基线变化值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6个月、1年时,2组左、右眼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眼压及其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1年时,2组角膜塑形镜 配适状态和镜片状态均良好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与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2种角膜塑形镜疗效一致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12-18岁屈光度为-2.00-4.00DS,-0.50-1.00DC近视患者160例(320眼),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观察比较两组1年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和配戴框架眼镜1年后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角膜塑形术矫正426例近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矫治青少年近视的效果。方法 应用美国视康公司提供的OK镜片与技术,对426例846眼近视患者进行近视矫正。结果 矫治6个月后,822眼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总有效率达97.16%。结论 角膜塑形术可有效矫治青少年近视,其矫治效果与戴镜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4-08/2015-10在我院眼科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04例408眼,均给予角膜塑形镜矫正,随访检查患者配戴后1、3、6、12 mo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结果:患者配戴后裸眼视力较配戴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裸眼视力为0.52±0.12、0.64±0.20、0.95±0.15、0.97±0.12;配戴后屈光度较配戴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屈光度为1.82±0.40、0.96±0.20、0.40±0.09、0.25±0.06D;患者配戴前后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中央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较配戴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为7.90±0.21、8.20±0.22、8.24±0.23、8.30±0.26 mm;患者配戴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对角膜内皮细胞、前房深度等无明显影响,但矫正近视度有一定适用范围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近视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因此其预防和控制倍受重视。角膜塑形镜(又称OK镜)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手段,目前被广泛认可并应用于临床治疗。因OK镜直接与角膜前表面接触,故对角膜的各层结构组织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回顾现有的研究,针对OK镜对角膜基底神经丛的影响进行讨论,为临床OK镜的使用提供更多的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肖志刚  邓姿峰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934-1936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的矫正效果和对患者角膜形态以及屈光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01/2017-01在我院收治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150例282眼,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镜组。框架镜组进行常规配镜治疗,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给予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在治疗前和治疗1a后对所有患者的视力情况进行检测统计,记录矫正前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和屈光度并进行比较,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治疗后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框架镜组患者治疗后的裸眼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角膜曲率角膜塑形镜组显著低于框架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角膜中央厚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的屈光度角膜塑形镜组明显低于框架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显著高于框架镜组的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患者效果显著,但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临床应用过程中应针对可能会引发并发症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地防范,使治疗过程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2.
角膜塑形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眼角膜塑形矫治技术 (orthokeratology)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非手术治疗近视的方法角膜塑形镜 (OK镜 ) ,即是通过对角膜顶点的持续压迫塑形 ,使角膜中央部分因受压而变扁平 〔1~ 3〕。我院眼科自 1999年 3月开始。应用美国生产的 OK镜进行临床角膜塑形治疗近视。现将临床应用观察和结果报告如下。角膜塑形矫治 OK镜采用高透氧硬性 RGP材料制成。镜片直径为 10 mm,镜片内面为二个不同曲率的光学面。其中心部位是根据治疗者角膜前曲率半径和屈光度确定。直径为4mm的扁平光学面 ,用于角膜顶点压迫塑形。本文应用 OK镜进行临床近视治…  相似文献   

13.
角膜塑形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一种非手术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近视矫治,也有少量临床研究报道其在远视矫正中的应用,但是效果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证实。本文就角膜塑形镜在远视的配适与定位、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近视患者76例152眼,年龄8~1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92±1.1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夜间配戴8~10h,戴镜后1wk;1,3,6mo;1,2a随访,观察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裂隙灯检查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戴镜前的UCVA为0.15±0.12,戴镜1wk;1,3,6mo;1,2a后提高至0.60±0.12,0.80±0.10,0.90±0.18,0.88±0.16,0.90±0.15,0.89±0.1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变平,分别降低2.31±0.82,2.41±0.91,2.12±0.75,2.21±1.01,2.51±1.12,2.46±0.98D,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戴镜1a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0.13±0.11mm,2a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0.25±0.17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经戴镜满2a者停戴1wk后查近视度数并与戴镜前度数比较,近视度数增加很少,平均每年0.25±0.11D,戴镜后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剥脱、重影、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确切、安全,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术矫正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稿 19990820本文编辑 张知达作者单位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180 医院眼科 对80 例(160 只眼)接受角膜塑形术的近视眼患者进行3~10mo 的随访观察,并对其治疗前后的屈光度及裸眼远视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屈光度均有明显下降,其有效率为100% ,治疗后屈光度平均下降- 4-09D,裸眼远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结论 角膜塑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近视的方法,其疗效确切,但对于其摘镜后的近视光度的弹复以及其对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作用,尚有待今后的进一步观察总结。  相似文献   

16.
袁梅娟  林泉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8):1318-1322
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屈光不正。近年来,随着全球近视患病率的快速增长,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屈光参差会引起双眼视网膜图像大小不同和融像困难,带来视疲劳、单眼抑制、弱视和立体视障碍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延缓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进展至关重要。目前,各种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方法已得到广泛研究,其中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 OK镜)被认为是控制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对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机制、延缓近视性屈光参差进展的效果及其对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近视性屈光参差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由三个眼科中心提供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病历资料,患者共302例601眼,观察戴镜后1wk;1,3mo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ORBSCAN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的情况。所有观察病例的治疗前设为自身对照组。结果:戴镜后1wk;1,3mo的裸眼视力分别与戴镜前裸眼视力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95.920,-77.710,-65.362;P<0.01,<0.01,<0.01);戴镜后1wk;1,3mo的裸眼视力与戴镜前矫正视力1wk;1,3mo比,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4,0.599,0.581;P=0.174,0.550,0.562);戴镜后1wk;1,3mo的角膜前表面水平向曲率与戴镜前角膜前表面水平向曲率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6.020,20.143,17.476;P<0.01,<0.01,<0.01);戴镜后1wk;1,3,6mo的角膜前表面垂直向曲率与戴镜前角膜前表面垂直向曲率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2.505,20.626,21.667,25.397;P<0.01,<0.01,<0.01,<0.01);发生角膜上皮点状脱落和角膜中央明显压痕的病例在1wk时占7.5%,1mo时占6%,3mo占9.8%,其中反复出现角膜上皮点染和明显压痕的占2.5%。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具有特有的降低近视度数速度快、效果显著、安全、可逆的优势,但矫正近视度有一定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随访2 a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验配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2 a以上,并按时复查者110例(206眼)纳入研究,按照近视度数和角膜曲率高低分为低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3.00 D)和中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3.00~-6.00 D)、低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43.0 D)和高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43.0~46.0 D)。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2 a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2 a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039±0.080)logMAR、(0.029±0.070)logMAR、(0.025±0.090)logMAR、(0.016±0.050)logMAR、(0.300±0.830)logMAR,与戴镜前(0.710±0.280)logMAR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在戴镜后1 a、2 a与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在戴镜后1 a、2 a分别为(38.75±0.35)D、(39.96±1.96)D,与戴镜后1个月[(40.04±0.14)D]、3个月[(39.75±2.05)D]、6个月[(39.18±1.06)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曲率组角膜曲率平坦值在戴镜后1个月[(41.98±1.09)D]、2 a[(40.85±2.20)D]与戴镜后3个月[(41.47±1.09)D]、6个月[(41.02±1.12)D]、1 a[(40.63±1.13)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下,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中轻度近视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4-01/2015-0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2~18岁轻中度近视的患者85例165眼,按照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规范验配,采用夜间戴镜8~10 h。配镜后随访6lo,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变化。
  结果:随访6 lo后,与戴镜前相比,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与配戴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主观感觉基本良好,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脱落,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不影响继续配戴。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长期配戴须严密观察和随诊。  相似文献   

20.
李琳  席守民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8):1378-1381
目的:观察日戴和夜戴角膜塑形镜片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12/2014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5例89眼,年龄9~20岁,屈光度≤-6.00D,顺规散光≤-1.50D,逆规散光≤-0.75D。随机分成两组,日戴组29眼,夜戴组60眼,戴镜时间8~10h,检查戴镜后1 wk;1,3,6 mo患者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观察角膜有无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结果:戴镜1 wk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残余屈光度明显降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8±1.13 D下降为40.79±1.26D(日戴组),42.18±1.03D 下降为40.35±0.99D(夜戴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1,3,6mo与1w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mo后角膜中央厚度变薄最为显著,与戴镜前比较分别下降了7 .26±1.38μm (日戴组)和15 .15±0.50μm(夜戴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阳性数增加,分别为9眼(31%,日戴组)和28眼(47%,夜戴组)。
  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但不能忽视验配带来的风险,应以规范的验配流程、熟练的验配技术提高配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