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494-5495
目的:探讨提高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的最佳方法。方法:将156例外科住院婴幼儿按住院日期单、双日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对照组(72例)采用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术。观察对比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显著性更突出(P<0.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方法:将369例儿科监护室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置入静脉留置针组(187例)与新式置入静脉留置针组(182例),分别观察两组置入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常规置入组74.33%,新式置入组88.46%,两组比较有(P〈0.01);留置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式置入方法可明显提高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外周静脉留置针替代头皮针用于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在临床已广泛使用。一般选择患儿头皮上有弹性、粗直、血流丰富的血管进行留置。但目前大部分患儿入院前已在门诊多次输液,大的血管因反复穿刺已被破坏,还有部分患儿已经发生输液困难,这样的患儿已经很难再找到较大的血管进行静脉留置。而细小的头皮静脉按常规穿刺方法很难成功,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笔者通过改进常规置管方法,使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头皮细小静脉置入的成功率达到95%以上。现将操作方法及使用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人操作法联合静脉留置针在股静脉采血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1日~11月30日收治的100例经股静脉穿刺采血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单人操作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采血,观察组采用双人操作法联合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采血所用时间、疼痛程度[采用儿童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LACC)]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平均采血时间、疼痛程度和家长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脱水患儿及时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结论:双人操作联合小儿静脉留置针采血技术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减轻采血过程中患儿的疼痛感受,采血效果优于传统单人采血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适用于新生儿、婴幼儿静脉采血,特别是危重儿、严重脱水及肥胖患儿的急救采血和快速补液。  相似文献   

5.
浅表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在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01~2006—12在急救中心抢救260例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30例和头皮针输液组130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次数和液体外渗情况。结果: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87.7%,需穿刺2次10%,需穿刺3次2.3%,液体外渗10%;头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只有63%,需穿刺2次27.7%,需穿刺3次9.3%,而液体外渗38%。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在急救中使用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能减少血管穿刺的次数,有效防止药物渗漏,保证各种药物通畅输入,减少对表浅静脉的破坏,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技能和护士的工作效率,抢救成功率也有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各种抢救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程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268-7268
为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我科对300例婴幼儿行静脉穿刺时送管方法进行了改进,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静脉留置针由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但能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持续保留静脉通道,又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方便用药和抢救。目前该法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婴幼儿穿刺以头皮静脉为首选,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小儿头皮静脉具有较成人外周静脉直径小、呈网状分布、分支多、外观不明显、不易固定等特点,故小儿头皮静脉留置较成人静脉留置难度相对较大。现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送管法进行探讨,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留置针在儿科门诊婴幼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儿科门诊收治的静脉输液婴幼儿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头皮针穿刺输液,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家属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门诊婴幼儿静脉输液采用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能提高患儿穿刺的成功率,有效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且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总结分析了1207例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患儿、陪护、护士、环境四方面因素,并提出了护理对策。认为护士练就过硬的静脉穿刺置管技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营造适宜的操作环境,做好心理护理,体现人文关怀,协调好护患关系,是提高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应用两种留置针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采用Y型与直型留置针留置效果。方法98例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婴幼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患儿应用直型留置针进行头皮静脉穿刺,观察组50例患儿应用Y型留置针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对比留置天数。结果观察组惠儿留置导管部分滑出折叠、被患儿用手拔掉导管或被患儿头部摩擦滑脱导管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婴幼儿应用Y型留置针可减少患儿再穿刺次数,减少患儿及家属痛苦,提高医护质量,减少纠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进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方法将369例儿科监护室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置入静脉留置针组(187例)与新式置入静脉留置针组(182例),分别观察两组置入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常规置入组74.33%,新式置入组88.46%,两组比较有(P<0.01);留置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式置入方法可明显提高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技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用静脉留置针新技术取代传统头皮钢针,避免反复穿刺,减少患者痛苦。方法:常规消毒,选择好静脉,严格按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下针,注意与患者的交流,使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静脉留置针明显减少了穿刺次数和液体外渗,起到保护静脉、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结论:使用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防止了血管破坏,减轻了患者痛苦,使患者能够在和谐环境里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提高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对171例新生儿行头皮静脉穿刺前,先了解头皮静脉的解剖结构及其特点;穿刺时将头皮针直接连接5ml注射器(内盛生理盐水),且穿刺时置注射器低于穿刺部位;采用三指固定针柄法进行穿刺;针头一次直接进入血管后即不再进针;穿刺后无回血时正确判断穿刺成功与否等综合原则为新生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结果 171例新生儿共计行头皮静脉穿刺539例次,一针穿刺成功521例次,成功率96.7%。结论 为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时,采用以上综合原则能提高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置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红梅  周霞  邓芳明  李波  乔芳  唐慧 《护理研究》2004,18(22):2042-2043
[目的 ]改进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方法 ]将 3 69例儿科监护室的住院病儿随机分为常规置入静脉留置针组 (182例 )与新式置入静脉留置针组 (187例 ) ,分别观察两组置入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结果 ]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常规置入组 74.3 3 %,新式置入组 88.4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留置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新式置入方法明显提高了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对照组用传统穿刺法;观察组在传统静脉穿刺前5 min局部外敷山莨菪碱。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2χ检验,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89,P〈0.01)。结论:外敷山莨菪碱可以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提高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高效率的头皮静脉穿刺置管既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有助于保护患儿血管,提高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又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负担,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病房巡视、观察患儿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静脉穿刺留置针在婴幼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5例需要静脉补钙的患儿随机分为头皮静脉组43例、上肢浅静脉组40例和下肢浅静脉组42例,分别于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3个不同部位留置静脉留置针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比较3组患几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外渗性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结果:头皮静脉组、上肢浅静脉组和下肢浅静脉组患几发生外渗性损伤的例数分别是2例、3例和8例,发生率分别是4.65%、7.50%和19.05%。头皮静脉组低于上肢浅静脉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肢浅静脉组明显低于下肢浅静脉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儿均为Ⅰ度损伤,经湿敷后全部好转。结论: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婴幼儿头皮静脉血流丰富、易于固定和护理,是较好的留置部位。  相似文献   

18.
陈晓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937-393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科留置针静脉置管的方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方法 将400例患儿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行常规静脉穿刺置管方法,观察组由留置针安全管理小组予以护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即:专人穿刺,改进置管方法等).结果 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率96%.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同时降低了成本,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提高输液效率,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67例新生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行头皮静脉输液。结果一次成功率91.76%,成功率与血管的选择、穿刺的手法有很大关系。结论静脉留置针应用于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较好地解决了补液用药问题,避免了反复穿刺对新生儿头皮的损伤,减轻了患儿的痛苦,保证了治疗抢救的顺利进行,有良好的社会效率和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1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护理,其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23-85岁。结论: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有利于配合抢救患者,患者在躁动时不易脱出,同时又能快速给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并减少头皮针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