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2.
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运用5种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器(Pedicle short segment fixation,PSSF)(Dick,RF,SF,Steffee,APF)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PSSF治疗57例胸腰椎骨及腰椎滑税症。随访总结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失误原因。结果:随访6-60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满意,优良率80%;主要并发症有:螺钉位置不当、断钉、钉松动、钉杆连接松动、植骨不融合、再度失稳等,发生率29.8%。结论:(1)PSSF较适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2)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操作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各种RSSF自有特点,只有充分理解其设计原理,准确应用,操作合理时才能达到其设计的复位、固定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4—2015-06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及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6(14~32)个月。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及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较术后1周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及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术后疗效至关重要,在遵循正确适应证的基础上,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新型椎弓根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分析新型椎弓根固定器的设计特点和复位作用。方法:本组治疗胸腰椎骨折18 例, 男12 例,女6 例,年龄18 ~52 岁,平均34 岁,随访时间8 ~19 月,平均11 2 月。结果:压缩椎体高度由术前的518 % 恢复到术后的923 % , 后凸角由术前226°矫正至术后48°。5 例径 C T测量椎管矢状径由术前7 m m 改善术后12 m m 。结论:新型椎弓根固定器具有操作简便。复位满意,椎管间接减压和固定坚强,有效地解决了原有椎弓根内植物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RF系统基础上制成经椎弓根复位固定器,具有轴向撑开作用肯定及使用方便的优点。经临床使用30例结果满意,复位良好,内固定坚强,未发生手术并发症。作者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从Dennis1983年提出脊柱的三柱理论以来,后路经椎弓根复位固定系统已得到广泛运用。本院自1995年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Dick、RF、AF、GSS及SOCON治疗胸腰椎骨折。其中资料齐全者156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开放与经皮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18例开放复位跨伤椎固定(OPSF-4钉组),42例开放复位附加伤椎固定(OPSF-6钉组),21例经皮跨伤椎固定(PPSF-4钉组),13例经皮附加伤椎固定(PPSF-6钉组)。分析并比较4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当天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柱高度、后凸角、矢状位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32个月。术中出血量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SF-4钉组、PPSF-6钉组均少于OPSF-4钉组、OPSF-6钉组(P<0.05)。术后引流量OPSF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PPSF两组术后无引流。手术时间和术后当天VAS评分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柱高度比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F-6钉组大于其余3组(P<0.05);其余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Cobb角、伤椎后凸角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OPSF-6钉能更好地矫正伤椎的高度,经皮固定的失血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位复位加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麻醉后采用伸展位间接复位加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直视下复位治疗40例脊椎胸腰段骨折病人.结果 40例病人均获随访6月~28月,平均13.6月.螺钉植入椎弓根位置的优良率为89%,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为96%,无内固定断裂发生.结论 采用过伸位间接复位加手术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直视下直接复位治疗脊椎胸腰段骨折病人手术并发症少,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开放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6-2018-06诊治的62例胸腰椎骨折,32例采用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经皮组),30例采用开放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节段C-D棒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短节段C-D棒折弯后对抗脊柱后凸畸形,产生过伸、撑开复位内固定,同时开窗减压和植骨.结果完成61例,随访1~6年,平均3.5年.术前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分别为50.8%和72.1%,术后一周分别为93.7%和98.2%,术后一年分别为89.7%和92.3%.cobb角术前平均23.6°,术后平均6°,腰椎生理前凸术后平均18°.结论C-D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牢固,使三柱产生均匀的前凸撑开,降低了前、中柱对螺钉的压缩负荷,防止椎体高度的远期丢失.对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及伤椎高度的矫正满意.  相似文献   

11.
5种后路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采用7具新鲜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T8~L5),损伤T12~L1的后部结构造成脊柱失稳。在失稳的脊柱标本上轮流安装5种常用后路内固定器械,分别进行脊柱稳定性测试,得出5种内固定器械对损伤节段的固定效果。结果表明,5种内固定器械对失稳脊柱节段的屈/伸及右/左侧弯运动均有良好的固定作用,但对轴向旋转运动均不能控制到完整脊柱的稳定水平。相对而言,Dick钉的作用较优。  相似文献   

12.
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使用S -F脊柱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从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4月使用S-F脊柱内固定器治疗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4 4例 ,比较手术前后的椎体前后缘高度 ,椎管狭窄程度 ,Cobb角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 经平均 2年左右的随访 ,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达正常的 93 8%± 6 2 7% ,较术前增加了 4 2 5 3%。椎体后缘平均高度达到正常的 97 5 9%± 0 0 3% ,较术前增加了 1 6 5 2 %。脊柱后凸Cobb为 4 98°± 3 32°。较术前矫正了 1 4 6 8°。CT片显示椎体后突骨块占椎管前后径的比例为 9 5 9%± 7 2 1 % ,较术前减少 2 7 71 %。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有神经功能损伤者 ,术后平均改进一级以上。在术后二周与术后一年以上的X线片相比较其椎体前缘的高度平均仅丢失 1 0 % ,椎体后缘的高度平均丢失 0 8% ,Cobb角平均丢失 0 1°。结论 使用S -F脊柱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完美、固定牢靠、疗效优良的优点。术中注意不宜过度撑开及双侧不对称 ,对椎板减压者宜作“H”型椎板后路植骨 ,横突间、关节突间植骨融合将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后经单侧或双侧伤椎椎弓根向复位的椎体内植入硫酸钙人工颗粒骨35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及椎体中央高度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测得椎体前、后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定,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能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改善椎体经终板塌陷的复位效果,且更安全,不会渗漏至椎管内造成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策略及其临床应用疗效。方法笔者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对19例胸腰椎骨折实施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经胸腔11例,经腹膜外8例。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椎管减压彻底、植骨充分、内固定效果确切。不完全瘫痪14例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肌力恢复到2~4级。5例完全性瘫痪病例中2例肌力恢复到4、5级,1例肌力恢复到2级,2例无改善。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法:A级2例,C级1例,D级3例,E级13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弥补了传统的胸腰椎前路手术创伤较大的缺点,其创伤小、恢复快,可得到早期的康复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比较33例S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和X片椎体形态恢复。结果:33例患者平均随访125个月,神经功能恢复:A级3例,E级3例无变化,其余提高1~2级。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55%恢复到95%,Cobbs角由205°恢复到25°。结论:SF内固定系统能准确恢复脊柱生理前凸和椎体高度,且操作简便,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有脊髓损伤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ultiple—level spinal fracture,MSF)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10年2月,收治18例伴有脊髓损伤的MSF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其中Ⅰ型(相邻型)10例,Ⅱ型(非相邻型)8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B级各2例,C级5例,D级9例。18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后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4~30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脊髓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椎板减压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MSF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Steffee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采用Steffee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08例。术前平均椎体前、后高度分别是48.3%和75.6%,术后平均椎体前、后高度分别是86.8%和88.1%。术前Cobb’s角平均20.6°,术后平均6°。作者认为Steffee钢板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坚固,但对有骨折块突人椎管内的爆裂型骨折,骨折块不能复位,椎体后高度恢复较差,建议对此类患者使用RF系统固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从1975年至1993年对获得1年半以上随访的158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比较了棘突钢板、哈氏棒、椎弓根固定系统的复位和临床效果,认为任何一种器械都有一定的优、缺点,作者认为应根据病情、骨折类型等合理选择,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者研制了一种经皮椎弓根外固定器.并用以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20例.其特点是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下地活动.主要技术关键是椎弓根螺钉的钻孔点和钻孔方向.作者认为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AF系统复位内固定和选择性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246例,其中椎体屈曲压缩型骨折132例,爆裂型骨折66例,骨折脱位型48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98例,其中完全性神经损伤32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66例.结果经3~18个月随访,采用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后缘高度,前缘术前平均高度42%,术后95%;后缘术前平均高度92%,术后98%.Cobb角术前22°,术后降为3°.完全性神经损伤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20例,无恢复8例;不完全神经损伤完全恢复46例,大部分恢复20例.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内固定牢固、容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良好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