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桥小脑角区域病变开颅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十分少见。我们自1984年以来,在枕下开颅治疗听神经瘤、胆脂瘤、三叉神经痛和面肌抽搐过程中,曾遇到5例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后颅窝骨瓣开颅术较传统咬骨窗开颅术是一次观念和技术的革新,可有效地降低术后颅内感染和切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国外颅后窝骨瓣开颅术已广泛开展应用.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我科对22例桥小脑角区病变行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48例患者全部采取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其中显微镜下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12例。结果术后周围性面瘫40例,其中30例在术后6个月内恢复,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70.8%。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 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听神经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及熟悉桥小脑角显微解剖对听神经瘤切除、保留面神经至关重要,适当的术前、术后处理,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乙状窦后入路是进入桥小脑角区的主要入路,适用于听神经瘤、岩骨背侧脑膜瘤、胆脂瘤等桥小脑角区病变的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临床常常遇到如何快速实施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达到良好的术中显露、避免术中过多出血及静脉窦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问题的困扰。自2014年起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快速开颅技术并于2015年初步制定并实践了该入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快速开关颅技术快速、简单,出血量极少,术野干净整洁,可有效避免静脉窦损伤,极大地缩短手术时间,改良了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其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提出有助于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1月至2009年7月间诊治的1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颅神经功能改善9例,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7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后组颅神经损伤者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桥小脑角脑膜瘤可选择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注意对血管、神经和脑干的保护,提高切除肿瘤的技巧,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保证手术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三维CT定位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骨瓣开颅的解剖学应用研究,为临床提供微创、安全的手术入路。方法对23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横窦-乙状窦夹角(TSSJ)进行精准定位后,行乙状窦后入路个体化骨瓣开颅手术;同期对干颅骨标本12例(24侧)采用同样的方法定位,进行骨瓣"开颅",通过解剖学进一步验证。结果 23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及12例(24侧)干颅骨标本的"关键孔"位置均位于TSSJ内侧缘,乙状窦和横窦无损伤,骨瓣开颅后横窦沟下缘、乙状窦沟内侧缘及TSSJ均获得满意的显露;术中骨瓣复位良好,颅骨缺损明显减少,23例患者无1例发生皮下积液、切口脑脊液漏或颅内感染等。结论运用三维CT精准定位,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具有安全、快捷、微创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显微手术治疗技巧。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1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对其在肿瘤切除程度、面听神经功能保护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1例中行Simpson Ⅰ级切除8例(25.8%),Ⅱ级17例(54.8%),Ⅲ级6例(19.4%),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者22例,基本同术前者7例,症状加重者2例,无死亡病例,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3例(74.2%),听力保留者21例(67.7%)。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脑膜瘤安全、有效,术中结合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内镜技术,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三维CT(3D-CT)定位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微创、安全的手术入路。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我科23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横窦-乙状窦夹角(trasverse sigmoid sinus junction,TSSJ)进行精准定位,进行乙状窦后入路个体化骨瓣开颅手术。结果 23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的"关键孔"位置均位于横窦-乙状窦夹角内侧缘,无损伤乙状窦和横窦,骨瓣开颅后横窦沟下缘、乙状窦沟内侧缘及横窦-乙状窦沟夹角均获得满意的显露;术中骨瓣复位良好,颅骨缺损明显减少,无发生皮下积液、切口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结论运用三维CT精准定位,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是安全、快捷、微创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开颅技术。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中相关的小脑动脉及静脉三叉神经敏感区而发病.临床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1].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法治疗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颅脑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守玉  周瑜 《华夏医学》2002,15(4):547-548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桥脑小脑角区病变最常用的手术入路。随着手术技巧与术中用物的不断改进 ,手术配合也随之有所变化。我院自 1 994年 4月至 2 0 0 2年 2月 ,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 1 7例 ,在配合中遵循规范化原则 ,兼顾个性化 ,不断自我完善 ,现将相关的配合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 7例 ,男 1 1例 ,女 6例 ;年龄 30~ 72岁 ,平均45.6岁。其中听神经瘤切除术 1 2例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2例 ,脑膜瘤切除术 2例 ,胆脂瘤切除术 1例。全组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术中暴露时间 2~ 9h,平均 3h。结果 :1 5例治愈 ,2例自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开颅术中减少脑脊液 (CSF)鼻漏产生的措施及治疗原则。方法 结合文献报道 ,回顾性分析 2 4 0例桥小脑角区手术后CSF鼻漏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 8例CSF鼻漏 ,均因颞骨气腔区骨质破坏 ,CSF经咽鼓管流出所致。结论 掌握颞骨气腔区形成的解剖特点 ,减少骨质破坏 ,加强封闭可能的漏口 ,可有效地减少鼻漏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开颅术中减少脑脊液(CSF)鼻漏产生的措施及治疗原则。方法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分析240例桥小脑角区手术后CSF鼻漏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并发8例CSF鼻漏,均因颞骨气腔区骨质破坏,CSF经咽鼓管流出所致。结论掌握颞骨气腔区形成的解剖特点,减少骨质破坏,加强封闭可能的漏口,可有效地减少鼻漏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治疗,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的31例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22例(71%),近全切除9例(29%)。面神经保留26例(83.9%),术后新增面瘫3例,后组颅神经症状加重2例,好转9例,小脑症状好转13例,无改善1例。术后死亡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听神经瘤的理想入路,面神经及脑干保护效果佳,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乳突后枕下手术入路与常规显微手术入路比较,更加精细、准确、微创[1]。我科自2007年3月以来采用显微镜下乳突后枕下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20例,损伤小,功能保存良好,取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40~68岁,平均55岁,病程2月至2年。病变右侧12例,左侧8例。病变性质听神经瘤11例,桥小脑角脑膜瘤6例,胆脂瘤3例。2临床表现高调耳鸣4例,一侧听力渐进性下降9例,失聪2例,面肌抽搐1例。小脑共济失调(行走不稳)5例,颅压  相似文献   

15.
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鞘瘤3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听神经鞘瘤的经验及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经的保留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的38例听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听神经鞘瘤全切除率81.5%、面神经解剖保留率86.8%。术后无重残及死亡。结论: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鞘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桥小脑角区解剖的熟悉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 3 3例采用半卧位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 :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 2 7例 ,次全切除 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 2 8例 ,1 5例出现面瘫。围手术期死亡 1例 ,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者 1 8例 ,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半卧位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适合于小脑桥脑角区肿瘤 ,其优点是 :肿瘤暴露良好 ,手术全切除率和面神经保留率高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后颅窝常见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探讨外科治疗相关问题.方法 对96例行手术治疗的后颅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47例,小脑半球区19例,小脑蚓部12例,第四脑室8例,脑干3例,斜坡区2例,颈静脉孔区2例,天幕区2例,窦汇区1例.病理分类:听神经瘤35例;脑膜瘤7例;星形细胞肿瘤21例;髓母细胞瘤9例;室管膜瘤5例;血管网状细胞瘤5例;神经鞘瘤4例;转移瘤3例;胆脂瘤2例;血管脂肪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皮样囊肿、黑色素瘤和浆细胞瘤各1例.桥小脑角区肿瘤主要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小脑半球肿瘤主要采用枕下正中及旁正中入路;小脑蚓部肿瘤及第四脑室肿瘤主要采用枕下正中入路.77例达显微镜下全切,全切率80.2%;17例次全切除,占17.7%;2例仅行活检(脑干肿瘤).未全切的病例及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者均进行放射治疗,部分患者加辅助化疗.47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术后出现周围性面瘫者24例(51%),其中18例(75%)为一过性;后组颅神经损伤者19例,其中14例(74%)为一过性.脑脊液漏5例(6%),经保守治疗4例治愈,1例须行手术修补;术后瘤腔出血行血肿清除术者5例(6%);颅内感染者2例(3%),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6个月至5年,桥小脑角区肿瘤3例复发,均为听神经瘤;31例恶性肿瘤中有8例复发,其中星形细胞肿瘤6例,髓母细胞瘤2例.结论 手术切除为后颅窝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及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良性肿瘤,应尽可能手术全切,如有残留辅以伽玛刀、X刀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常需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经验和技巧 ,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及面神经的保留率 ,预防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自 1997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 4 2例大型听神经瘤 ,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 38例 (90 .4 % ) ,近全切除 4例 (9.6 % ) ,面神经解剖保留 31例(73.8% )。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 ,熟悉桥小脑角区解剖和熟练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仇洪  张传东  吴斌 《华夏医学》2001,14(3):291-292
以往幕下肿瘤切除术后 ,由于脑脊液通路疏通 ,脉络丛大量分泌脑脊液 ,积聚在后颅凹创腔周围 ,给后颅凹切口造成较高的压力 ,且切口上端靠近枕部上颈线或隆突处皮肤组织较薄弱 ,往往可造成切口脑脊液漏 ,而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 [1 ]。从 1996年始 ,我院对幕下肿瘤切除后 ,作延迟脑室引流预防术后切口脑脊液漏 ,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4~ 5 0岁 ,平均 15岁 ;肿瘤性质 (经病理证实 )髓母细胞瘤 4例 ,桥小脑角肿瘤 2例 (听神经瘤及胆脂瘤各 1例 ) ;室管膜瘤 6例。部位 :桥小脑…  相似文献   

20.
近3年来,我院对传统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小脑角肿瘤的方法进行了改良,采用乳突后小骨窗开颅、游离骨瓣和肿瘤切除后骨瓣复位的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表明,改良方法在肿瘤切除效果和面、听神经解剖保留方面效果均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