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经皮内膜瓣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的缺血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单纯经皮内膜瓣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的主动脉分支缺血并发症的意义与可能性。方法 1例DeBakevⅢb型主动脉夹层男性患者,因夹层瘤严重撕裂主动脉内膜致双下肢麻痹。经皮穿刺股动脉行单纯夹层瘤内膜开窗术。结果双下肢血流恢复,症状消失,双侧股、足背动脉正常触及。结论 经皮内膜瓣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缺血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措施,但需尽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主动脉夹层内膜瓣开窗术(FIF)及内支架(ES)置入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男,54岁,DeBakey III b型主动脉夹层,内膜瓣破裂口位于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右髂动脉真腔变窄,最窄处内径仅为3mm,经股动脉行主动脉夹层FIF及ES置入术,共置入ES4枚。结果 腹主动脉真腔及其各分支血流基本得到恢复,初步观察最狭窄处内径增至12.3mm,病人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经皮主动脉夹层FIF及ES置入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损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特点,因此,可作为治疗某些主动脉夹层珠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急性下肢缺血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肢缺血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传统观点认为应急诊手术[1] 。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期手术的病死率较高 ,因此有必要探讨新的治疗方法。我院 1996~ 1998年共收治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 0例 ,其中合并急性下肢缺血 2例 (10 % )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性 ,44岁 ,高血压病史 10年 ,因突发腰背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 1天 ,双下肢疼痛、活动障碍半天至我院神经内科急诊 ,查CT、MRI示L1~ 2 椎间盘膨出 ,无椎管内肿瘤或出血。血管外科会诊 ,查体 :双上肢血压 2 0 0 / 10 0mmHg ,双下…  相似文献   

4.
带膜支架腔内置入术治疗急性胸腹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带膜支架腔内置入术治疗急性胸腹主动脉夹层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对 1例急性胸腹主动脉多发破口的主动脉夹层采用带膜支架置入治疗 ,并分析其疗效。结果 :经股动脉置入两枚带膜支架封闭破口成功 ,术后复查彩超和多层螺旋CT示主动脉夹层消失 ,假腔内血栓形成 ,未出现支架移位、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带膜支架腔内置入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主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术前对1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主动脉全程薄层增强CT扫描及血管成像,以获得主动脉夹层病变解剖学特征。在局麻下行主动脉造影,并与CT结果比较,选取支架血管型号。全麻下切开左股动脉或右股动脉,置入支架血管,封堵原发破口,重复造影检查有无内漏。术后1周及1年行CT随访,观察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和假腔变化。结果:15例均获临床成功。1例见少量近端内漏,未发生其他并发症。CT随访,5例主动脉夹层消失,余者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隔绝术一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05年全麻下行腔内隔绝术的36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行了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未出现死亡现象,内漏9例,右股动脉切开处内膜撕裂3例.结论:带膜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动脉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根据破口部位,所在的动脉的部位,夹层可累及全身各个部分,最常见和最凶险的是主动脉夹层。如不恰当、及时治疗,破裂的机会非常大,死亡率也非常高[1-3]。我院近年来对于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多数采取在大C平板透视下进行覆膜支架隔绝介入手术治疗,因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  相似文献   

8.
应用覆膜支架(Stent—Graft)封闭原发破裂口治疗主动脉夹层是一项新技术,因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适应证宽、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就此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手术技术、术前术后影像学评价、复杂情况的处理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累及主动脉弓部主动脉夹层极易破裂,即使采用外科治疗,也具有极高的风险和死亡率[1].本文报告2例成功应用开窗覆膜支架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病例.术后患者康复迅速,近期随访结果良好. 临床资料 患者1:男,52岁.突发背部撕裂样疼痛2h,伴出汗,持续不能缓解,既往有高血压史1年,血压最高约200/100 mmHg.查体:T 365℃,P84次/min,R20次/min,BP左上肢116/84mmHg、右上肢122/80 mmHg,双肺未闻及湿啰音.心率84次/min,心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形态结构及收缩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CTA见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夹层破口局限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降主动脉弓小弯侧,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约1 cm,逆撕至升主动脉,胸主动脉在距腹腔干约4 cm,和左肾动脉开口约2 cm的腹主动脉可见一破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术中配合、护理措施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46例接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监护,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结果:46例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支架放置后即时造影显示3例移植物近端微量渗漏,未做处理,术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46例患者均于术后1~3周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1例患者移植物近端仍有微量内漏,即在移植物近端漏口处又放置1个直筒覆膜支架,即刻造影显示内漏消失。结论: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娴熟的操作技术配合及严密监护,对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迅速采取护理措施,是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We report a case of lower limb ischemia secondary to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which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aortic fenestration and stent placement. In this case, we were not able to restore adequate flow to the ischemic limb by means of aortic balloon fenestration alone, so additional stent placement was required to buttress the true lumen and fenestra.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lower limb ischemia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Aortic balloon fenestration with stent placement seems to be a safe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to salvage an ischemic lower limb complicated by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分体式支架-移植物(separating stent—graft)及其早期应用体会。方法 器械采用12F输送器,先后1次性经皮穿刺置入主动脉分体式支架-移植物的外、内两部分。4例患者为主动脉夹层StanfordB型、胸主动脉瘤与腹主动脉瘤。结果 1例夹层破口被封闭,病灶被隔绝;1例胸主动脉瘤病灶被隔绝,有轻度内瘘;2例腹主动脉瘤,瘤体均被隔绝。结论 分体式支架-移植物治疗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是1种有效、方便、更安全、更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附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5例(年龄42~72岁;男23例,女2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并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与真假腔的变化。结果 在全麻下25例均成功进行了胸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隔绝术,其中1例为Standford A型,共使用Talent带膜血管支架28个,术中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显著减少,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25例随访2~20个月,临床效果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应用带膜血管内支架行腔内隔绝术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用屏气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行3DCE—MRA检查,工作站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镜(VE)。其中,21例行手术治疗,32例因接受腔内隔绝术行DSA造影。结果 (1)136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夹层27例,Ⅱ型2例,Ⅲ型107例。(2)105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与DSA比较,3DCE—MRA对初始破裂口的显示率为100%,对总体破裂口的显示率为91.4%。初始破裂口以在VR及MPR像上显示为佳,尤其是VR像,可立体显示破裂口形态、大小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对手术或血管腔内隔绝术帮助较大。(3)Ⅰ型夹层中,10例(10/27)右无名动脉受累;Ⅲ型夹层中,10.3%(11/107)的左锁骨下动脉受累。腹主动脉分支受累中,32.1%(43/134)的。肾动脉受累,14.9%(20/134)的腹腔动脉干受累;40.3%(54/134)仅累及1支,12.7%(17/134)累及2支或3支。(4)22.8%(31/136)的假腔完全被血栓充填,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论 3DCE-MRA是无创、快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能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手术及腔内隔绝术具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A 36-year-old patient underwent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fenestration of a type I aortic dissection which had caused occlusion of the right common iliac artery and ischemia of the right lower extremity. The patient is currently (6 months postfenestration) ambulating without any signs of vascular compromise. The technique may be useful in patients who are at high risk for surgical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动脉夹层治疗的方法.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脑动脉夹层患者8例,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给予复查脑血管造影,若出现血管狭窄进一步加重,则给予介入支架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最少经3个月进行复查,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全脑血管造影从影像学和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8例患者中6例颈动脉夹层,2例椎动脉夹层;入院后给予抗凝治疗4例,抗血小板治疗4例,治疗10~14 d后复查造影,其中3例因血管狭窄程度加重或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新发梗死或仍有反复脑缺血发作(TIA),给予支架治疗.经个体化治疗后,随访期内均未出现新发梗死及TIA复发.8例患者NIHSS评分平均值治疗前后分别为5.9、1.6分,mRS评分平均值治疗前后分别为2.5、0.9分.结论 针对脑动脉夹层的治疗,介入治疗应个体化,在急性期应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短期行脑血管造影,根据临床表现和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狭窄变化,治疗并短期随访,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新型覆膜Cheatham-Platinum(CP)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或成人主动脉缩窄(CoA)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共完成8例CoA覆膜CP支架置入术。根据CT和DSA检查选择支架的型号及球囊的大小;经股动脉穿刺送入装载有支架的球囊导管,准确定位后充盈内外球囊,扩张覆膜支架。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缝合局部穿刺点。结果覆膜CP支架均顺利置入。跨缩窄段平均收缩压差明显下降,术前为(63.8±17.6)mm Hg(1mm Hg=0.133kPa),除1例由术前77mm Hg降至35mm Hg外,余者均降至5mm Hg以下,主动脉最窄处直径由术前(4.8±1.4)mm增加至(18.0±2.6)mm。除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外,余者上下肢血压均恢复正常。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分流完全消失。随访1~8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超声多普勒或CT增强扫描示缩窄端管径明显改善。结论新型覆膜CP支架置入治疗CoA,近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