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毒邪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重要致病因素。毒邪在本病的致病过程中经历了伏毒留恋、潜伏肝络,担毒肝体、气滞血瘀,病变丛生、步入损途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了解毒邪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致病过程,可以加深对病情的了解,并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总结刘平教授治疗肝硬化的经验。认为临床上注重肝硬化基本病机.治疗上依据邪正主次确立基本治法.处方用药强调配伍。  相似文献   

3.
肖霞 《当代医学》2009,15(4):151-151
肝硬化腹水多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虫积等因素,损伤肝脾,阻滞气血,以致气、血、水瘀积而成。其症往往本虚标实,攻之易伤正气,补之又恐恋邪,治疗颇为棘手。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腹水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晚期,也就是失代偿期的表现,现代医学检查可见有门静脉高压及肝脏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鼓胀病范畴。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慢性肝炎长期反复不愈,本身调养失宜及治疗延误所致,其中湿热病邪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本病既有瘀血、腹水等邪实的一面,又有脾肾虚损、气血两虚的一面,虚实挟杂,其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在治疗上以扶正为本,逐水为标。  相似文献   

5.
张国梁主任医师提出气虚血瘀是肝硬化的主要病机,主张"益气活血,软坚散结"为治疗肝硬化的基本方法。其根据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肝硬化的发生主要是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导致气虚血瘀、肝络瘀阻,治疗当以益气活血、软坚散结为主;并根据这一治疗方法创制了软肝饮,临床颇有效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肝炎的机理,清热解毒药的临床应用以及药理研究几方面综述了清热解毒法在肝炎治疗中的作用,指出肝炎的治疗以抑制病毒的复制,护肝抗损害,调理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抑制肝内结缔组织的增生,阻止肝硬化的形成为主要环节,而清热解毒类药物多有这几方面的作用,故适用于肝炎早期热毒邪盛和后期正虚邪恋的证候,但长期大量使用易伤脾胃阳气,故需注意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自清代以来中医大都认同肝硬化属毒邪侵袭,正气虚损,"正虚血瘀"是其根本病因病机,总体治疗手段为扶正祛邪(瘀)。但具体治疗思路及遣方用药上,各时期的不同医家,各有特色。该文特总结清代以来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姜尚贤主任医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腹水多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长积等因素,损伤肝脾,阻滞气血,以致气、血,水瘀积而成。其症往往本虚标实,攻之易伤正气,补之又恐恋邪,治疗颇为棘手。家父根据其发病转机,和60年临床经验,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以祛水消胀,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养阴益气四法运用为原则,以利水而不伤阴,攻邪而不伤正为宗旨,每获良效,兹就其辨证用药特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腹水属于祖国医学的“鼓胀”范畴,以大腹水肿,脉络暴张为其特征,是肝硬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病因为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血吸虫感染,黄胆(疸)积聚日久不愈转来等。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瘀积腹内而成。其分类前人虽有“气鼓”、“血鼓”、“水鼓”之称;但气、血、水三者常相互为患,仅有主次之分,而非独之为病,本病的病因及邪正关系比较复杂,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互见。肝腹水依其病因病机,邪正盛衰关系,临床可分三期四型。现根据我院收治该病的情况,谈谈我们辨证施护的体会。1 气滞湿阻型(早期) 证见,…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善治肝硬化,认为肝硬化形成的病因有感受外邪、感染寄生虫、酒食不节、情志郁结、正气虚弱,其基本病机是正虚邪恋,具体包括阴虚与湿热并存、血热与血瘀互结、肝与脾同病。根据裘沛然教授的临床经验整理出肝硬化诊疗方案,包括适用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依据、治则治法和方药、疗效评价指标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谢桂兰 《河北医学》1996,2(1):97-9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067500)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谢桂兰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全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中医治以扶正活血治本,西医治以攻邪逐水治标的方法,临证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中医治疗1.1自拟通脉导水汤加减方剂组成:生鳖甲30g,郁金20...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一旦形成便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慢性病理发展状态,难以使其逆转.中医认为湿热疫毒日久不除,影响气血运行,损伤正气,逐渐发展为肝硬化,久病耗气劫阴,邪毒深入脏腑,形成邪气亢盛而正气衰败之势.中医药治疗突出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具有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清泻邪毒方灌肠配合抗生素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82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所有患者采用血浆、白蛋白等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4.
认为毒邪是肝硬化部分性脾栓塞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毒邪可分为内毒与外毒,内毒如坏死组织,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外毒如疫毒之邪侵袭人体,表现为湿热,久酿致毒,致气血失调,损伤正气。术后以发热为主者,可分为热毒炽盛证和湿热蕴结证;以疼痛为主者,分为气滞血瘀证和血瘀水停证;发热和疼痛不明显、表现以虚证为主者,可分为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肝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病现代医学分别称为病毒性肝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以及肝脓肿等。中医分别归属于黄疸、胁痛、鼓胀等兼症范畴。1病因分析肝病的发生近10余年已超过其它重症疾病。其中病毒性肝炎影响面较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病发生的罪魁祸首。肝炎病毒是导致肝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但除病毒传播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如七情内伤、六气为淫,肝经的郁滞也会导致肝病的发生。此外肝脏还受到其他脏器的病理影响,如心血的不足可使肝失所藏,肝阴亏耗,致疏泄失司;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津血失养而风木躁动;又肺气不清,浊邪而淫,…  相似文献   

16.
阴虚型肝硬化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虚型肝硬化临床较多见,究其病因病机,多因湿热毒邪久恋失治,或苦寒清热,香燥理气,利水过用误治。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肝肾阴虚,阴虚瘀热,阴虚脾困型。治疗以养阴活血为原则。  相似文献   

17.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出自《金匮要略》,指当无形病邪与有形实邪相合时,应根据其所相合情况的不同,施以恰当的攻逐方法以祛除有形实邪,从而使无形病邪无所依附而祛除。张仲景所谓无形之邪包括热邪、暑邪、寒邪、风邪、疟邪等;有形实邪包括水湿痰饮、宿食、瘀血等。无形之邪与有形实邪相合的类型共有热邪与水湿相合、寒邪与水湿相合、风邪与水湿相合、暑邪与水湿相合、热邪与痰饮相合、寒邪与痰饮相合、疟邪与痰饮相合、热邪与宿食相合、寒邪与宿食相合及热邪与瘀血相合10种。临床中,可根据两邪相合类型的不同,通过发汗、利小便、泻下、涌吐、下血、排脓等方法攻除有形实邪,使无形病邪无所依附,从而达到共同祛除两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春温邪外发,治取清透并重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斯言,已为后世“伏邪”论之根据,然也,非也,论各不一。余以为热病皆伤于邪。毒邪伤人,咸多伏藏,发病与否,既取之于毒邪的质量,更决之于正气的强弱。《经》云:“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强邪弱者,可“合而自去”;正邪相等,则毒邪潜藏,伺机而发;邪强正弱,不久即发。此非“寒”之一邪为然,而风、暑、湿、燥,诸种毒邪无不然也。  相似文献   

19.
邪从口鼻而入,是清代以后医家提出的.医家缪希雍、吴有性、喻昌均对邪从口鼻而入提出自己的看法,分别为邪入多犯阳明、寒湿传入不同、清浊二种而入.  相似文献   

20.
范顺  石冲  尚懿纯 《中医学报》2020,35(9):1846-1848
"先入后出"之法是将阴分之邪透至阳分,再由阳分达邪于外,是为邪伏阴分证而设。若邪伏手厥阴,方用薛氏三甲散,三甲先入厥阴,其余三药后引邪出于阳分。若邪伏足厥阴,方用青蒿鳖甲汤,鳖甲、青蒿一出一入,给伏邪以出路。无论温热类温病还是湿热类温病,后期久病入络,邪伏阴分,均可用"先入后出"之法,即先以入血络阴分之药领入,直达病所,再由芳香辛散或苦降之药领出,经一种或多种途径透邪而出,从而治疗以邪伏阴分为病机的各种杂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