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肠癌Fas、FasL表达、突变与肝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Fas、FasL系统表达、突变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CR-SSCP方法检测大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癌旁肠粘膜、门静脉 Fas、FasL表达、突变。结果:在86例大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癌旁肠粘膜、门静脉血淋巴细胞中Fas表达率分别为67.4%、63.2%,41.9%,87.2%。Fas突变率分别为50.0%。70.8%,25%,8.9%。在大肠癌栽⒃睢⒏巫圃钪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原发性灶及其肝转移灶组织Fas,FasL蛋白的表达比较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大肠癌原发灶及其肝转移灶组织,2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原发灶的肝转移灶的FasL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中的表达,但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差别不显著。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FasL表达率分别为63.33%和86.67%,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转移灶瘤细胞FasL表达率高地原发灶中的表达,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灶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转移灶瘤细胞FasL表达率高于原发灶中的表达,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灶的转移灶中TILs均可测得Fas,FasL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FasL在大肠癌肝转移中起主要作用,瘤细胞Fas通过Fas,FasL介导凋记消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为其自身在肝脏建群生长提供空间,逃避系统监视,促进转移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细胞膜磷脂变化与蛋白激酶C(PKC)同功酶表达的关系及对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检测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肝转移灶细胞膜磷脂酰肌醇 (PI)、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乙醇胺 (PE)和磷脂酰胆碱 (PC)。采用QRT -PCR方法检测PKC -α -ε- ζ同功酶mRNA的表达。结果检测 4 8例大肠癌标本。在癌原发灶、肝转移灶中 ,PI、PE、PC含量高于癌旁肠黏膜组织 (P <0 .0 1)。肝转移灶与原发灶相中PI、P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PE含量显著高于癌原发灶 (P <0 .0 1)。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PKC -ε、- ζ表达高于癌旁肠黏膜组织 (P <0 .0 1) ,PKC -α表达水平降低。PE含量与PKC -ε、- ζ表达成正比 ,与肝转移呈正相关。PKC -α表达与PE含量成反比 ,与肝转移呈负相关。结论 :细胞膜磷脂PE含量升高 ,PKC -ε、- ζ增强表达和PKC -α表达水平降低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RUNX3基因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在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RUNX3基因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结果 47例结肠癌中,癌旁肠粘膜、原发灶、肝转移灶中RUNX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47/47)、38.3%(18/47)、14.3%(1/7).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RUNX3表达明显降低(P<0.01).癌旁肠粘膜组织、癌原发灶、肝转移灶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10.6%(5/47),44.7%(21/47),57.1%(4/7),3种组织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7例出现肝转移者中发生RUNX3失活者6例,其中4例(66.7%)存在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结论 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RUNX3蛋白表达在结肠癌的癌旁组织和原发癌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组织中VEGF和nm23-H1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琳  陈功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0):3093-3095,3098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VEGF和nm23-H1蛋白表达作为判断宫颈癌患者预后因素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05例宫颈癌及10例慢性宫颈炎和20例癌旁组织进行VEGF和nm23-H1蛋白产物检测,并对宫颈癌惠者化疗后进行5a以上随访,分析它们与宫颈癌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慢性宫颈炎组织中VEGF表达均为阴性,nm23-H1表达阳性率为90.0%;癌旁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45.0%,nm23-H1阳性表达率为75.0%;宫颈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2.4%,nm23-H1阳性表达率为47.6%。VEGF阳性表达和nm23-H1阴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局部复发(分别为P〈0.05,P〈0.01),转移(分别为P〈0.01,P〈0.05)和较短的生存期(分别为P〈0.01,P〈0.01)密切相关。VEGF蛋白表达与nm23-H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宫颈癌活体组织检测标本中VEGF和nm23-H1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CC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和41例正常人大肠组织的DCC基因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大肠粘膜组织全部表达,大肠癌组织部分表达,阳性率为28%(13/46),两组差异显著(P<0.01),且与肿瘤浸润转移(Dukes分期)及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P<0.05),5例伴肝转移组织全部表达缺失,结论:DCC基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与其浸润转移(Dukes分期)呈负性相关,DCC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形态学之外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mp2基因在大肠癌肝脏转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21例大肠癌合并肝脏转移患者的原发病灶?癌旁正常黏膜组织?肝转移病灶及其周边正常肝组织的新鲜组织标本,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各标本的mmp2 mrna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在肝转移灶?肝转移灶周边正常肝组织?大肠癌原发灶和正常大肠黏膜之间,全部病例的mmp2 mrna表达均有明显差异,但以肝转移灶表达最高,正常大肠粘膜表达最低?其中18例在正常大肠黏膜中的mmp2蛋白表达低于肝转移灶?肝转移灶周边正常肝组织和原发灶?而所有病例原发灶与肝转移灶中的mmp2蛋白表达无差异,并且这二者的mmp2蛋白表达均高于肝转移灶周边正常肝组织?结论:mmp2在肝转移灶和原发灶中表达增强,有利于肿瘤细胞对基质的降解及其迁移?Mmp2基因上调使得肝转移病灶中mmp2 mrna的表达高于大肠癌原发病灶,可能是肝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而肝转移灶周边正常肝组织中mmp2表达增强,可能与肝脏再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癌因子PTE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大肠癌患者PTEN和VEGF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大肠癌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5.8%(22/48),明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1);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2.9%(35/48),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阳性率(P〈0.01);PTEN和VEGF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PTEN低表达和VEGF高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1),而与年龄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PTEN和VEGF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联合检测FFEN和VEGF蛋白的表达,对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orvessel density,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大肠癌VEGF及MVD的变化,分析VEGF及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78例大肠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32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6例;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P<0.05)。有肝转移者15例,无肝转移者63例,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均<0.01)。当肿瘤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和肌层、浆膜下层时,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当肿瘤侵犯到浆膜层和浆膜外时,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浸润至肌层及浆膜下层的肿瘤组织MVD值明显高于浸润至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5),而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的肿瘤组织中MVD又将浸润至肌层及浆膜下层者为高(P<0.01)。结论:VEGF及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有关,可能成为预测大肠癌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大肠癌组织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分析和鉴定两组间特异表达的肿瘤蛋白质,探索大肠癌并肝转移发生的机制. 方法用等电聚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分析20例大肠癌患者原发灶、癌旁肠黏膜和肝转移灶中蛋白表达,经肽质量指纹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双向电泳图像对比分析表明,癌旁大肠黏膜组织、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蛋白质表达有明显差异.在肝转移组中存在AnnexinA2蛋白和JE0350蛋白特异表达,磷酸丙酮酸水合酶和CAC15744蛋白表达上调;在无肝转移组存在CAD80231和A38983蛋白特异表达,AAH01166蛋白表达上调. 结论大肠癌并肝转移者与无肝转移者在蛋白质组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这些差异蛋白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可帮助了解大肠癌易发生远处转移的蛋白质组学机制及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53、nm23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or)在喉癌中的的表达及其与喉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42例喉癌标本中P53、nm23蛋白、VEGF进行了检测.结果:喉癌中P53、nm23蛋白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2%、57.10%和71.42%.P53基因表达和VEGF呈正相关(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P53、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5).nm23基因表达和VEGF无相关性,nm23基因阴性和VEGF阳性表达的病人,淋巴结转移多见.P53基因阳性表达和nm23基因阴性表达的喉癌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结论:P53、nm23蛋白和VEGF与喉癌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判断喉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于波  苏宏  李世拥  安萍  杜俊峰  白雪  左富义 《医学争鸣》2009,(21):2415-2417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途径中MEK1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及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6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MEK1表达.采用寿命表法分析对比MEK1表达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大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MEK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3%,32.6%,71.4%,78.3%.癌原发灶、肝转移灶和转移淋巴结中MEK1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按TNM分期,Ⅲ,Ⅳ期结直肠癌原发灶MEK1表达阳性率高于Ⅰ,Ⅱ期(P〈0.01).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MEK1表达阳性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1).MEK1阳性组和MEK1阴性组的3a无病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1.3%,73.1%.MEK1阳性组患者生存率低于MEK1阴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K1增强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及淋巴结和肝转移有关,检测MEK1表达对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P53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53、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为65.6%,其中弱、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9%、19.7%、18.0%,p53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6%和49.2%,MVD平均为28.7±12.9.HIF-1α、VEGF表达及MV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密切相关.p53、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均与HIF-1α阳性表达程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1,P<0.05;0.591,P<0.01;0.795,P< 0.01).结论HIF-1α/VEGF通路在结直肠癌组织血管 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53基因失活可能经HIF-1α/VEGF通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p53基因失活、HIF-1 α、VEGF过表达及高MVD与结直肠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nm23-H1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2例乳腺癌中VEGF和nm23-H1表达进行测定。结果:VEGFP过表达或nm23-H1低表达者淋巴转移率明显高于正常表达者(P<0.01,P<0.05)。在VEGF过表达及nm23-H1低表达同时存在时,淋巴结转移率更高,结论:通过VEGF及nm23-H1表达检测对正确评价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及期 预后有较大意义,两者同时检测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组织VEGF和nm-23的表达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乳腺癌组织VEGF和nm-2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乳腺癌组织VEGF和nm-23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VEGF阳性率59.17%,nm-23的阳性率52.50%,VEGF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正相关,与5年生存率负相关;nm-23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负相关,与5年生存率正相关(分别为P<0.001;P<0.05);VEGF(+)/nm23(-)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于VEGF(-)/nm-23(+),5年生存率高于VEGF(-)/nm-23(+),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别为P<0.001;P<0.001;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VEGF和nm-23的表达与转移和预后相关,可作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指标之一,联合检测可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组织中nm23-H1、Fas和Fas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m23-H1、Fas和FasL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大肠癌组织和15例正常肠粘膜组织中nm23-H1、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肠粘膜组织中nm23-H1、Fas和Fas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2.3)%、(73.3±2.5)%和(6.7±1.0)%,而大肠癌组织中三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2.6)%、(41.7±2.7)%和(77.1±2.7)%;大肠癌组织nm23-H1和Fas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而FasL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nm23-H1、Fas低表达和FasL高表达均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及预后有关(P均<0.01)。结论nm23-H1、Fas低表达和FasL高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分期、预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和组织蛋白酶B(CatB)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直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组织MT、CatB表达。对比分析MT、CatB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在68例结直肠癌原发灶中MT、CatB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9%和47.1%;在正常肠黏膜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5%、19.1%;结直肠癌原发灶中MT、CatB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χ2=9.9512、11.9893,P0.01)。按TNM分期,Ⅲ、Ⅳ期原发灶MT、CatB表达阳性率高于Ⅰ、Ⅱ期(χ2=9.9498、10.0192,P0.01)。低分化腺癌MT、CatB表达阳性率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腺癌(χ2=8.8788、9.7183,P0.01)。在34例转移淋巴结中MT和CatB共表达阳性率为47.1%;在16例肝转移组织中,MT和CatB共表达阳性率为50.0%。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MT和CatB共表达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的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χ2=5.7521、5.0794,P0.05)。【结论】MT、CatB增强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和肝转移有关,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MT、CatB表达可做为评价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肠癌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5例结肠癌标本中bFGF和VEGF的表达。结果 85例结肠癌中男性bFGF表达率为64.4%,女性为62.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VEGF的男、女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7%、6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bFGF和VEGF在高、中、低分化结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59.3%和56.2%、66.7%和60.0%、71.1%和71.0%,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GF和VEGF在TNMⅠ~Ⅱ期和Ⅲ~Ⅳ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和50.0%、91.1%和7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系(P〈0.05)。bFGF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bFGF和VEGF的表达与结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结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可能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4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CD44表达。采用寿命表法分析CD44表达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65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CD4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7%、21.5%、89.2%。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CD44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按结直肠癌TNM分期,Ⅱ、Ⅲ期CD44阳性率高于Ⅰ期(P〈0.01),Ⅲ期阳性率高于Ⅱ期(P〈0.05)。比较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CD44表达检测结果,低分化腺癌CD44阳性率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腺癌(P〈0.05)。结直肠癌原发灶CD44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2%。CD44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1.2%。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采用寿命表法分析CD44表达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3年无病累积生存率CD44阳性组为52.4%,CD44阴性组为7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44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