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后24h内空腹血糖水平将103例患者分为3组,A组43例:空腹血糖<7.0mmol/L;B组34例:空腹血糖7.0~11.1mmol/L;C组26例:空腹血糖>11.1mmol/L。观察血糖水平与脑梗塞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血糖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空腹血糖水平越高,脑梗塞病情越重(P<0.05);与预后亦有关,血糖水平越高,预后越差(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转归与入院时血糖水平有关,控制血糖对预防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一直对餐前还是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影响更大存在很大争议。一些研究表明,餐前血糖对于HbA1c的水平起了更大的作用。相反另外一些研究认为,降低餐后血糖可能更有利于HbA1c水平的降低。Hillman N等研究表明,早餐前、午餐前和早餐后的血糖可以解释47.8%的HbA1c变化,是影响HbA1c独立的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报道较少。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全天餐前和餐后血糖对HbA1c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81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上午7点手指血糖、HbA1c、血糖曲线下面积(AUC)(餐前和餐后)。  相似文献   

4.
王岩  王镁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8):890-891,913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及血糖波动的规律。方法 3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长短分成2组。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10~20年组患者发生低血糖次数多于0~10年组(〈0.05),其中两组患者出现无症状低血糖次数明显多于有症状者(〈0.01);早餐后2 h血糖高于午餐后2 h(〈0.05)、晚餐后2 h及空腹血糖(均0.01);血糖最大漂移幅度明显大于日内指尖监测血糖波动(〈0.01)。结论 CGMS系统及时发现患者低血糖、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最大漂移幅度等情况,对指导临床确立个性化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分析46例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Ⅱ型糖尿病非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的变化,表明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P<0.001),予卡托普利治疗后,其空腹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胰岛素敏感性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及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均显著下降(P<0.001),治疗前后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卡托普利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胰岛素作用,并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且对血糖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血糖"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临床上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行72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分析其血糖谱.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明显的餐后血糖过高现象,尤以早餐后明显,血糖峰值在早餐后1.7 h;血糖>7.8 mmol/L、11.1 mmol/L、13.9 mmol/L所占时间百分率分别为28%、13%、6%.3d CGMS中血糖>7.8 mmol/L曲线下面积与HbA1c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了无症状低血糖、持续高血糖(血糖大于13.9 mmol/L,持续2h以上)等现象.结论:一个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较多高血糖发生,3d CGMS血糖谱可以反映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其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全面了解血糖波动的细节,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现状,了解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3家医院共1 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评估HbA1c≤6.5%的达标率。结果 1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HbA1c为(7.10±1.28)%,达标率37%。HbA1c未达标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超重或者肥胖人数多,血压未达标及血脂未达标比例高。单药治疗患者占23.9%,两联55.9%,三联及以上20.2%,最常采用的单药为磺脲类(41.8%)和双胍类(21.4%)。随着用药种类的增加,HbA1c达标率由43.9%下降到20.7%。结论本地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较低,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现有的糖尿病治疗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赖脯胰岛素75/25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4周的赖脯胰岛素75/25治疗,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FPG、2hB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FC-P、2hC-P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赖脯胰岛素75/25治疗能显著改善初诊T2DM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临床上诊为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以血糖指数较高的粳米、标准粉为主食;乙组以血糖指数较低的三合面为主食配合临床进行饮食治疗。结果表明:后者较前者有较好的降低NIDDM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作用,且有明显降低血总胆固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病程的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在适当的时候需要用胰岛素治疗。本文就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住院病人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42~73岁,病史4个月至20年,平均空腹血糖10~15mmol/L。2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抽样,入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血糖、病程、血压、血脂、血糖监测情况、治疗方案、伴随疾病等内容。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本次调查入组2266例患者,其中男1425例,女841例,平均年龄57.33±12.58岁,平均病程5.38±5.56年,HbA1c平均水平为8.28%,HbA1c达标率为25.99%。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为50.26%、胰岛素治疗为47.40%、肠促胰岛素治疗为2.34%。患者的HbA1c达标率分别为35.91%、15.74%、20.75%,单纯口服药治疗中,单药患者(62.77%)、两联(31.08%)、三联(5.62%)、四联及以上(0.53%)药物治疗患者的达标率分别为53.11%、29.23%、17.19%、16.67%。自我监测血糖患者的比例仅为48.41%。患者伴随疾病发生率较高的前3位疾病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6.36%)、高血压(30.45%)、血脂紊乱(24.10%)。进一步将其中资料完整的9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HbA1c达标率为32.84%,血脂达标率为44.91%,血压达标率57.19%,而仅11.86%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同时达标。长病程(OR=1.081,P=0.002)、高LDL-C水平(OR=1.269,P=0.045)与HbA1c达标密切相关。结论:陕西省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血脂、血压等相关因素控制也不理想。长病程、高LDL-C水平是影响HbA1c达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94例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与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对照性研究发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内平均胰岛素分泌量正常者52例(55.32%),降低者39例(41.5%),升高者3例(3.19%).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反应的不均一性与病人空腹血糖水平有关,随空腹血糖升高,平均胰岛素分泌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而提示,轻型或早期NIDDM患者的病理生理异常主要在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而胰岛素分泌功能保持相对正常;对于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者,胰岛素分泌功能降低则较为突出,对这部分病人应给予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障碍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1~4月糖尿病专科门诊的201名5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被调查的患者全部参加糖尿病教育大课堂,填写Zung抑郁自评量表,按≥40分和<40分将患者分为两组,对其一般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人中有85人(42.3%)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0分。伴发抑郁障碍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明显高于无抑郁障碍的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障碍以乏力、失眠、体重下降和便秘等躯体症状为多见,而重点反映情绪的情绪低落、委屈想哭、易激动等项次之。结论 当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障碍时,对控制血糖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94例II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与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对照性研究发性,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内平均胰岛素分泌量正常者52例(55.32%),降低者39例(41.5%),升高者3例(3.19%)。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反应的不均一性与病人空腹血糠不平有关,随空腹血糖升高,平均胰岛素分泌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而提出,轻型或早期NIDDM患者的病理生理异常主要在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而胰岛素分泌的能保持相对正常,对于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者,胰岛素分泌功能降低则较为突出,对这部分病人应给预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罗曰栋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2):269-270,273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联合普通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例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欠佳患者在原治疗基础上,早、晚餐前60 min内给予艾塞那肽皮下注射,监测第7、14、28天,第6、8、12周时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及体重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使用艾塞那肽后第14天起患者的血糖及体重较用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出现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所有完成试验的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症状.结论:艾塞那肽联合普通降糖药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体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71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和血糖监测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1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病例共63例,占36.84%。通过依从性与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糖尿病教育、血糖定期测量、提醒服药等3项因素可以提高依从性,P<0.01。年龄、文化程度、并发症、定期复查、家中有血糖仪等5项因素亦可以提高依从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依照标准系数绝对值大小,服药依从性取决于:糖尿病教育、提醒服药、定期复查、并发症、血糖定期测量。每周测量多次者,依从性佳的占67.86%,每周测量1次者,依从性佳的占41.30%,每月测量1次,依从性佳的为30.00%,不舒服时测量者,依从性佳的仅为21.28%。依从性与测量次数呈正相关。结论除了糖尿病教育、提醒服药、定期复查、并发症等因素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外,血糖监测也是1个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影响.方法:50例糖尿病患者,分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相应的饮食、运动指导,口服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实验组除给予以上治疗外,要求患者参加每2周1次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血糖达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7,(1):57-59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方式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饮食、运动治疗方式强化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强化治疗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糖尿病知晓率、生活方式、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药物联合饮食、运动强化治疗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96例Ⅱ型糖尿病(NIDDM)病人做进食100g标准粉馒头餐(相当于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空腹血糖(FPG)升高,2h平均胰岛素分泌量(MIS)呈先升高后下降改变,当FPG>10.0mmol/L,MIS曲线幅度低平;提示轻型或早期NIDDM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是胰岛素抵抗(IR);重型或晚期病人则是胰岛素分泌降低或不足。2h平均血糖增值(MPGI)在NIDD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在NIDDM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餐后葡萄糖清除能力下降是NIDDM重要特征,且与β细胞功能无关。推测NIDDM病人FPG升高与禁食后肝葡萄糖释放或内源葡萄糖产生过多有关,而餐后高血糖症可能与葡萄糖-胰岛素调节下靶细胞受体与受体后葡萄糖摄取和利用障碍或IR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